第六讲梁启超与晚清文学界革命维新改良文学一、维新改良文学发生的背景二、资产阶级文学改良运动经历的三个阶段:1、文学改良运动的酝酿发动期;2、文学改良运动的发展及高潮期;3、文学“联合战线”破裂,文学改良运动由盛转衰。
梁启超不仅是晚清舆论界执牛耳者,也是文学界当然的领袖人物。
梁启超以日本明治文学为榜样,以报刊为阵地,登高一呼,群山响应,使具有近代意识和近代色彩的启蒙文学成为晚清文学的主流。
在文学创作,尤其是文学理论上,梁启超文以觉世的启蒙意识非常强烈,可以说,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启蒙文学最有力的倡导者和最自觉、成就也最高的实践者。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集政治家、学者和作家于一身,在中国近现代史有重要而深远影响。
二. “文界革命”与“新文体“文界革命”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所倡导的一次散文革新运动,是直接为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服务的。
1899年11月,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正式提出了“文界革命”的主张。
在散文创作上,梁启超身先士卒,斥责桐城古文和八股时文的腐朽僵化,继承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博采众家之长,熔铸古今中外,创造出一种新体散文,时人号为“新文体”。
(一)文界革命理论的提出1、太平天国时期:“文以纪实”、“言贵从心”(洪仁轩等《戒浮言巧谕》);2、洋务运动时期:冯桂芬、王韬等人创作时务文;3、黄遵宪“言文合一”,“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新文体。
4、文界革命理论的正式提出:(1)觉世文与传世文学者以觉天下为己任,则文未能舍弃也。
传世之文,或务渊懿古茂,或务沈博绝丽,或务瑰奇奥诡,无之不可。
觉世之文,则词达而已,当以条理细备,词笔锐达为上,不必求工也。
——梁启超《湖南时务学堂条约》 (2)由日本作家的文风初次触动提到“文界革命”。
读德富苏峰所著《将来之日本》及“国民丛书”数种。
德富氏为日本三大新闻主笔之一,其文雄放隽快,善以欧西文思入日本文,实为文界别开一生面者,余甚爱之。
中国若有文界革命,当亦不可不起点于是也。
——梁启超《夏威夷游记》(1899)(3)批判严复的文风,重提“文界革命”。
夫文界之宜革命久矣。
欧美日本诸国之变化,常与其文明程度成比例,况此等学理邃赜之书,非以流畅锐达之笔行之,安得使学童受其益乎?著译之业,将以播文明思想于国民也,非为藏山不朽之名誉也。
——梁启超:《绍介新著·原富》(1902)(4)梁启超“文界革命”论在文章形式方面的主张:俗语文体。
文学之进化有一大关键,即由古语之文学,变为俗语之文学是也。
各国文学史之开展,靡不循此轨道。
……寻常论者,多谓宋、元以降,为中国文学退化时代。
余曰不然。
……自宋以后,实为祖国文学之大进化。
何以故?俗语文学大发达故。
——饮冰:《小说丛话》(1903)概而言之,梁启超为文界革命设置的目标,就是要在传统的抒写个人情志的文人之文和以经术为本源的述学之文之外,创造出会通中外,融汇古今,兼有“欧西文思”与“俗语文体”,热情奔放,悲壮淋漓,自由抒写,流畅锐达的文章新体(二)“文界革命”理论的实践1、创作情况:(1)1895年康有为等组织强学会与创办《中外纪闻》(初名《万国公报》)时期; (2)1896年主编《时务报》;“当《时务报》盛行,启超名重一时,士大夫受其语言笔札之妙,争礼下之。
”(胡思敬《戊戌履霜录》)“任公文笔原是畅达,其自甲午以后,于报章文字,成绩为多,一纸风行,海内观听为之一耸。
”(严复《学衡》第12册) (3)1887年11月,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与谭嗣同一起创办《湘报》、《湘学新报》;(4)1898年10月,在横滨创办旬刊《清议报》。
《清议报》100期后被毁,又在横滨创办了半月刊《新民丛报》。
(5)1902年创办了《新小说》1898-1903年,在这两种刊物上写下了《少年中国说》等80多篇文章和专著。
散文创作的黄金时期,正是这时期的“新文体”创作,作为他的“文界革命”的实绩,奠定了他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地位。
2、梁启超散文分类(1)杂文:《呵旁观者文》、《少年中国说》等,杂文集《自由书》。
(2)传记:《戊戌六君子传》、《管子传》、《王荆公传》、《李鸿章传》、《意大利三杰传》等。
(3)政论文:《变法通议》、《新民说》等。
3、梁启超新文体散文的特点:1、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2、条理明晰;3、笔锋常带情感。
三. “诗界革命”的倡导诗界革命,指19世纪末兴起的一次诗歌的改良运动。
1899年,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明确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
其基本内容,就是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中国传统旧体诗的形式束缚,以利于表现新的社会生活、新的思想感情和新的理想。
作为一种文学思潮,诗界革命适应了维新改造的时代要求,体现了诗歌发展的方向,为五四白话诗的形成、发展做了铺垫。
梁启超前期的诗论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倾向。
到1899年写作《夏威夷日记》,首次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
稍后,梁启超在《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上开辟“诗界潮音集”、“饮冰室诗话”等专栏,推介诗歌作品,进一步阐发诗界革命的主张并推动诗界革命的发展。
诗界革命的目标修订: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
苟能尔尔,则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
——《饮冰室诗话》以夏曾佑、谭嗣同等人的“新学诗”与黄遵宪等人的“新派诗”作为正反两个方面的借鉴。
新学之诗:盖当时所谓新诗者,颇喜挦扯新名词以自表异。
近世诗人能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者,当推黄公度综上,新意境指欧洲之精神思想(《夏威夷游记》)、新理想(《诗话》),包含新事物、新知识等,也包含西方社会新精神、新思想,更包含国民自新、民族文明进化而激发的新理想、新情感等未有之境。
新语句:指与新事物、新知识、新思想相辅相成的话语载体,包含新名词、新词汇、新句式。
旧风格:指中国古典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风格和审美特征。
诗界革命在题材内容上,要求诗歌反映近代社会现实,为改良派的政治斗争服务。
在诗歌的语言形式方面,提倡通俗化和诗乐合一。
四. “小说界革命”的倡导维新思想家不约而同地对小说参与社会启蒙问题予以关注,始于政治变法的准备时期。
东渡后的梁启超,对日本流行的“以稗官之异才,写政界之大势”的政治小说十分欣赏。
1902年10月,小说界革命的宣言:《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思想和理论贡献:一是正式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
”二是推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三是将小说种目区分为写实派与理想派两类;四是以薰、浸、刺、提四字概括小说支配人道之力。
《新中国未来记》中国第一部政治小说中国第一部理想小说内容:新小说之意境形式:旧小说之体裁结构:双重叙事结构:倒叙的框架顺叙的故事文人趣味:小说的文雅化新小说报社对政治小说的界定:“昔者欲借以吐露其所怀抱之政治思想也。
其立论皆以中国为主,事实全由幻想。
”政治小说的特点:一是以小说为载体吐露政治思想;二是创作方法以表现理想表现未来为主。
五. 戏曲界革命梁启超在《释革》中,将曲界革命与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并提。
从改造国民品格,振刷国民精神的愿望出发,梁启超在1902年前后,身体力行于戏曲革新,创作了《劫灰梦》、《新罗马》、《侠情记》传奇三种,《班定远平西域》粤剧一种,分别在《新民丛报》《新小说》上刊出。
六. 文学界革命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文学界革命以国民启蒙、国民自新、国民变革为基本目标,以文体革命为触介点,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命题并具有极强的可实践性,因而得到了世纪初文坛的积极响应。
文学界革命是20世纪中国文学自我更新、艰难变革的起点,它借助西方异质文化的撞击力量,打破了中国文学的因循死寂,勉力担负起民族精神革新、民族文明再造的重任,并在历史的废墟上,初步构造新文学的殿堂。
随着进化如飞矢观念的深入人心,明清以来愈演愈甚的拟古、复古主义思潮受到唾弃。
随着维新志士把政治革命的热情转移到以新民为核心的思想启蒙运动上来,文学因其具备左右人心之“不可思议之力”而被认作是开启国民智识、振刷国民精神、改造国民品质最好的形式和最便利的途径。
文学重在表现人的情感与想像的观念被普遍接受。
小说戏曲被引进文学的殿堂。
创作方法的区分与文学批评的更新。
文学变革张扬“雌黄古今,吐纳欧亚”思想自由、融汇兼收的气度精神,文体革命则遵循旧风格含新意境的基本规制。
语言出现变革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