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先秦诸子精华

先秦诸子精华

《先秦诸子精华》 课堂笔记

主管教师:李阅民 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工程造价 学号:*********** 姓名:*** 一、轴心时代 百家争鸣——先秦诸子和他们的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光辉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发生什么变化呢?这个变化对思想社会文学都有一定的影响。这个变化可以用《诗经》里的一句话来描述:“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这个时期也是中国思想领域出现了重大的突破的时期,可以把这个时期称之为哲学的突破。在这个时期产生了一大批中国历史上最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不仅在中国是一个特别的时期,根据德国的一个思想家卡尔雅斯贝斯的说法,在整个人类时期上也是一个特别的时期,他称之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其实在这个时期之前就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孔子也讲过:周鉴乎二代 郁郁乎文哉。 这个时期由于经济和政治结构的变化,出现了这样的局面,春秋战国社会背景;圣王不作,礼崩乐坏;王官失守,学术下放。在东周时期,周天子势微,就出现了诸侯争霸的现象。乐师和官员就离开了周天子,开始在民间和边远的地区讲授知识,开创民办学校,就出现了新的阶层“士”。 在“士”这个阶层里面有贫穷的人,也有富有的人。如苏秦,他就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后来一步步变得富有。这同时吸引了一批知识分子(希望自己能够摆脱贫穷)。 “得士则昌,失士则凶之秋。”在战国时期,士的地位越来越高。燕昭王、秦孝公招募士人,“千金买千里马”就算是“死马”也愿意买。如四公子也非常仰视智者。这就出现了一个状况:“学术自由,百家争鸣;显学虽有,但无独尊。”(儒家、墨家被称为显学) “稷下学宫”,在这个地方各大学术派都讲过课,有相同的观点,也有不同的观点。当时的君主对不同的学说是‘兼而礼之’。这个情况在汉代就有了一定的限制,失去了学术自由的特点。 这就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在自由的学术环境下,对于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种比较重视人事的现象:“以人为本,人能弘道;关注现实,理性主义。”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文化的转变:从神文到人文。先秦诸子的流派:《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司马谈《论六家要旨》(阴阳、儒、墨、名、法、道)、班固《汉书艺文志》(九流十家)。在同一学派中,不同的人物,思想也不一样。 《吕氏春秋·不二》:“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倪良贵后”。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其言虽殊,辟有水火,相灭亦相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先秦诸子散文的深远影响:思想宝库,精神资源,人格典范,文体源头,文法宝鉴。

二、仁者情怀 万世师表——孔子 《论语》 孔子,民族的圣人。“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孔子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圣人,他是人类的圣人之一,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在美国最高联邦法院东山墙上的浮雕当中站着三个人:左边的是孔子,中间的是摩西,右边的是梭伦。认为是人类的立法者。 孔子思想里面饱含着我们所说的普世价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几句话是不仅仅是孔子所说的,而是孔子说出了人类的普遍价值。 普世价值在一些名著里面都有。如《圣经》、《古兰经》。 《超越自由民主:东亚背景下的政治思考》是清华大学的一位外籍教授贝淡宁写的。他的封面设计很有意思,自由女神像手里拿着一本书,不是《美国宪法》、《圣经》,而是《论语》。 孔子的思想并不仅仅是中国的特色思想。 孔子与其它文化圣教的人物有一些不同。他不说自己是一位圣人。 《论语》非常真实的介绍了孔子的一生,不仅仅写孔子严肃的事情,也写一些孔子调皮的事情。为什么孔子在现在的人们心中这么神圣,是因为人类一代代把孔子说的神圣化了。孔子的形象并不是瘦弱的,而是很强壮的。孔子“能文能武”。孔子并不是鲁迅先生所写的那么严肃,真实的孔子是很幽默的。孔子的酒量也很厉害,能喝但不会醉。孔子曾这样说过自己: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我们现在的人对孔子有一些误解:1、“学而优则士”=读书做官论? 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封建专制?3、“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歧视妇女?4、“仁义”道德=“吃人”?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观点来理解这些。要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去理解这思想。 孔子思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仁为核心的人道主义。它高扬人的价值,以爱人为本。这个在西方,比如说伏尔泰(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在哲学词典里面讲孔子为人类揭晓了理性之光。“仁”是一种根本的道德。 儒家说:1、仁者,人也 2、仁者爱人 3、孝悌为本4、博施于民而能济众5、亲亲、仁民、爱物。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人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孔子的仁爱之心也是分情况的。这个仁也是在某种情况下,所做的这件事是否符合仁。 孔子教育弟子: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孔子教弟子的方法是:因材施教。不同的人性格不同,教育的方法也不同。比如冉有谨慎小心,孔子就教育他大胆点、子路鲁莽就叫他谨慎点。 颜渊对孔子称赞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曾子说孔子是:秋阳以暴之,江汉以濯之,浩浩乎不可尚已。 弟子对孔子的崇敬之心,是那种“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

三、兼爱非攻 舍身救世——墨 翟与《墨子》 战国时期最显赫的两个学派儒、墨。有很多本书都提到过,如《韩非子》:儒墨“显学”《吕氏春秋》:“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天下。”《淮南子》:“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孟子》:“杨朱墨翟 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庄子》:“钳杨墨之口”。这些都表明墨家是一个很显赫的学派。 墨翟,墨家的创始人,约生活在战国时期。《史记》:“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根据后来的学者研究墨子是在孔子之后的学者。 研究墨子的人很少,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钱莫先生认为墨子的姓不能称之为姓,墨是古代五刑之一,认为墨子是受过刑的人。他的弟子的姓也非常奇怪。根据种种资料表明墨家学派的人不是来自上层社会的人。 《墨子·鲁问篇》说墨子游历时,魏越问你怎么去教导世人。墨子回答的意思是,这个要根据当地人的思想从而去用适宜的方法去教育。 墨子是非常反对战争的。《墨子·公输》中就讲过这样的一个战争故事:墨子于公输通过沙盘演示双方的攻击手段,最后公输输了。《墨子》书里有一部分专门将军事科技的。 《尚贤》:“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不辨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这种精神是一种公平的精神。他强调各级要和上面的保持一致。 墨子强调对天有一坚定的信念,这个“天”是一个有意识的,如《天志》:“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墨子的书里还有一篇讲鬼的,他认为鬼也是一个意识的,如《明鬼》:“鬼神之罚,不可为富贵众强。勇力强武,坚甲利兵,鬼神之罚必胜之。”他在讲“天”与“鬼”的同时也在讲“命”,但是墨子不承认有“命”。如《非命》:“执有命者之言曰:‘命富则富,命贫则贫,·····虽强劲何益哉?’”“夫安危治乱,存乎上为政也,则夫岂可谓有命哉?” 墨家的论证逻辑“三表法”:本、原、用。本:上本之於古者圣王之事。原: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用: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这三条标准从单一的角度去看是有一定缺点的,如果从总方面去看时符合实际的。 儒、墨之争在先秦时期是一个很明显的学派争论。儒与墨的分歧:“兼爱”与“仁爱”的异同(儒家以人性论作为基础。墨家把建在‘利’的基础上)、礼乐问题上的分歧、葬礼问题上的分歧、“天”“鬼”问题上的分歧、“命”的问题上的分歧。 墨家的精神与作风:1、苦行与自我牺牲的精神2、平民化和反贵族的倾向3、严密的组织和绝对服从精神4、反家庭,反世袭的倾向。《庄子·天下》说墨家生不歌,死不服;其生也勤,其死也薄;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 墨家的文章不讲外包装,只讲内在核心价值。墨家的精神值得我们去重新认识,去发掘,学习,传承。

四、尽心知性 保民而王——

孟轲与《孟子》

孟子是一个令明朝皇帝朱元璋很痛恨的人物。如“使此老在今日,宁可免耶?”洪武五年,罢孟子配享。洪武二十七年颁发《孟子节文》删节八十五条,课试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他为什么这么恨孟子呢。 孟子名轲,生活于战国时期。生平事迹主要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以及《孟子》书中有关章节。孟子小时候是她母亲教育的,有一些他母亲的典故,如‘孟母三迁’、‘断织劝学’ 孟子是最早反垄断的人物。 孟子的个性气质:“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的文风是一种感情强烈,气势充沛,辞锋犀利,咄咄逼人。 后人称孟子为亚圣,韩愈说孟子之功不在禹下。 孟子的思想体系:天人相同的心性与天道观;以性善论为基础的伦理道德范畴;以内省、养气、反求诸己为特色的道德修养论;穷则独善、达则兼济的君子人格论和处世之道;以王道仁政和民本思想为核心的社会政治学说。 孔子不太讲性,只讲过一次: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认为人是有共性的。四端: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把仁义道德看为是人内在的东西,他有一句话是:万物皆奋于我。这是强调道德的根基。 孟子要求每个人都要‘居仁由义’,它不是强加给你的。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仪,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非常善于启发君主,教育将军柱要用“仁心”推出“仁政”。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推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民同乐,保民而王。制民之产,使民众安居乐业。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孟子推崇王道,强调要以德服人。认为要以民为本,民贵君轻。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五、道法自然 上善若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