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叔本华作为“物自体”的意志

试论叔本华作为“物自体”的意志

试论叔本华作为“物自体”的意志
李仙娥隋欣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院
【摘要】叔本华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从近代到现当代的转折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在以理性主义为传统的哲学道路上实现了巨大的突破,开辟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叔本华哲学中的非理性主义思想对后世科学技术、社会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物自体”理论出发,通过叔本华对康德哲学中“物自体”和“现象”理论的继承与发展,阐述其唯意志主义哲学体系及其思想内涵。

【关键词】现象物自体表象意志
一、康德认识论中的“物自体”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物自体”作为众多论点的基础,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它贯穿于整个康德哲学的始终,既是康德哲学认识论的归宿,又是通向伦理学的门户。

康德认为,“物自体”是指一种存在于人的感觉和认识之外的客观实体,即“自在之物”。

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将感性与知性作为人的两种不同的认识现象的能力。

“无感性则不会有对象给予我们,无知性则没有对象被思维”。

因此,需要在现象世界之外设定一个“物自体”概念,“物自体”概念按康德自己的说法只是一个“界限概念”,为的是防止或限制知性超越自己应有的范围而遭遇幻相。

可见。

“物自体”是一个“抽掉了我们直观它的方式,而不是我们感性直观的客体”。

在康德的认识论中,“物自体”有三层含义:一是感性的源泉。

二是认识的界限。

三是理性的理念。

在康德哲学中,“现象”和“物自体”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这样,在康德面前就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可以认识的此岸的“现象世界”;一个是不可认识的或者说是在“现象世界”中不可达到的彼岸的“物自体”的世界,即“本体世界”。

二、意志作为“物自体”的哲学思想叔本华哲学是直接建立在对康德哲学的继承和批判基础之上的。

他专门写了《康德哲学批判》,把它作为其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附录和理论前提。

叔本华继承了康德关于“现象”世界和“物自体”世界的划分,但把两者统一于主体的意志,创立了他的唯意志主义哲学,在现代西方哲学史上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1.作为表象的世界。

叔本华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开篇第一句话就指出:“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过只有人能够将它纳入反省的抽象的意思罢了。

”叔本华认为,这个世界的存在完全只是就对一个其他事物,一个进行表象者的关系来说的。

这个表象者,就是人自己。

叔本华继承了康德的思想,他所说的“表象”就是康德的“现象”,只不过叔本华认为,称为“表象”更为确切,更能体现主体的价值。

因为。

在他看来,“一切的一切,凡以属于和能属于这一世界的一切,都无可避免地带有以主体为条件的性质,并且也仅仅只是为主体而存
在”。

所以,叔本华说“世界是我的表象”。

叔本华认为,主体认识一切而不为任何事物所认识,是世界的支柱,一切表象、客体的前提条件。

原来凡是存在着的,就只是对于主体的存在。

作为表象的世界,它有着本质的、必然的、不可分的两方面。

一方面是客体,形式是空间和时间。

另一方面是主体,不在时空中。

主体在任何一个进行表象的生物中都是完整的,未分裂的。

一切客体所具有的本质的普遍的形式是时间、空间、因果性。

2.作为意志的世界。

叔本华哲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对作为世界另一面的“物自体”作了唯意志主义的解释。

他认为如果超越了主客分立的认识方式,所达到的就不再是意识中所呈现的表象世界,而是存在的本身,即“物自体”。

叔本华认为,意志作为人的本质与作为世界的本质是统一的。

意志世界显现自己是通过作为它的不同等级的理念实现的。

越是处于较高级阶段的理念越能清晰完整地表现意志。

人与其他东西不同,他能够发现自己,知道自己既是意志又是表象,也知道世界既是意志,又是表象。

人之所以能发现意志世界就是因为他与世界是同一的,不可分的。

叔本华将“物自体”归为生命意志,从而把认识论研究的重心转向了康德已经染指但尚未充分解读的一面———伦理道德、真、善、美等领域。

在此,主客二者消融于意志之中,不但人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整个世界都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因此,世界既是“意志”,
又是“表象”。

这里的“意志”和“表象”都是本体论的概念,都是客观的、普遍的。

三、叔本华意志本体论的伦理学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贯穿在了他的实践哲学中,即他关于人生的悲观主义和宿命论的伦理学。

他认为,人是由自己的意志所支配,而意志的本质是盲目的欲望和冲动。

欲望冲动是无穷无尽的,它的满足却是暂时的,有限的。

欲望满足不了是痛苦,完全满足则是空虚、无聊。

所以,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的来回摆动着,所以人生就是一场悲剧。

叔本华认为解脱痛苦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艺术的观审达到暂时放弃自己的生命意志的解脱,另一种是通过禁欲,彻底否定生命意志求得解脱。

通过艺术可以暂时获得痛苦的解脱,而意志的永久的解脱只能靠禁欲。

禁欲就是对意志的创造力,对意志中的无休止的痛苦和不幸的否定。

意志的否定又是从意志的肯定而来的。

只有经历了痛苦,深刻认识了痛苦,才能真正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意志的肯定成为了否定意志的手段,意志的否定才是最后的目的。

在从意志的肯定到意志的否定的过程中,认识方式也发生了转变。

认识方式由对表象的服从根据律的认识转变为对于理念的直观的纯粹认识。

人在认识了意志的本质并看穿了个体化原理之后,意志就不再肯定自己,而转向了对自己的否定。

此时,他不但否定自己的意志,也否定别人的意志,进而否定一切的意志,克制一切欲求。

通过艺术、禁欲我们可以获得意志的自由,使意志在表象世界变得可以认识。

通过意志的否定,最后也必然
要否定生命,剩下的只有一个虚无。

但是,虚无是相对于有的,虚无恰恰是为了说明有的存在。

叔本华也并没有完全否定意志和表象,而是通过意志的否定来达到对于世界本质的认识,使意志的特性更加完整、清晰地展示出来。

所以,叔本华对意志的否定不是他的最终目的,否定是为了肯定,通过意志的否定。

可以清楚地认识意志的本质,意志的否定之后,迎来的是意志的自由。

所以,叔本华相信意志的存在,也相信整个表象世界的存在。

四、结语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对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他是近代西方文化精神的第一个批判者,也是现代西方文化精神的第一个引导者。

现代西方科学与文化思潮中的一些大学者如尼采、柏格森、萨特、弗洛伊德以及爱因斯坦等人,都曾经把叔本华奉为自己的启蒙先师或思想同道;在中国文化界,王国维、鲁迅等许多学界巨匠,也曾经受到他的思想的启发或引导。

十九世纪的西方是理性主义的王国,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

那个时代的思想家们大都是理性主义者或乐观主义者。

叔本华却逆时代精神而动,偏执地揭示了人的本能、情感和意志等感性特征,描绘了痛苦、邪恶、无望和弃世的人生图画。

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哲学开创了一个新的方向,更加突出了情感、意志等非理性活动在人的生存中的作用。

这是对于传统的理性主义的一个超越。

虽然他否定了意志,也不能认定他就是一个悲观主义
者和虚无主义者。

意志是不可能被完全否定掉的。

当然,叔本华通过对意志的否定,也否定了生命中的激情和冲动,削弱了生命力。

尽管这样可以带来心灵的宁静和灵魂的无纷扰,但同时也使人生缺少了活力和生气。

所以,我们要看到叔本华既是消极的又是积极地,他的思想中充满了矛盾。

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正是通过肯定和否定之间的不断斗争。

使意志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这也就是意志由肯定到否定的整个发展过程,即意志的解脱过程。

参考文献:
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叔本华.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M].陈晓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叔本华.自然界中的意志[M].任立,刘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叔本华.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M].任立,孟庆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11理论探讨
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