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概论一、课程名称:考古学概论二、课程类型:学科平台课程三、适用对象: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及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一年级四、计划课时:40学时五、学分:2学分六、任课教师:钱耀鹏、翟霖林、豆海峰、王振七、课程简介:《考古学概论》是考古学科的基础课程之一。
教学目的主要在于:系统了解考古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学科历史、研究内容与基本方法及考古遗产的价值等,并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以促进专业教育水平和质量。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什么是考古学(2课时)一、考古学名称的由来二、考古学的定义三、考古学研究的范围四、考古学的研究目标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学定义、考古学研究目标第二节考古学的研究对象(2课时)一、实物遗存的基本概念二、实物遗存的基本特征三、实物遗存的认知特点四、实物遗存的分类与命名教学形式:讲授要点:遗存、遗物、遗迹、遗址、考古学文化、考古遗存的基本特征第三节考古学学科体系与性质(2课时)一、考古学的基本结构二、考古学的学科体系三、考古学的学科性质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学分支、中程理论、考古学学科性质第四节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课时)一、考古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二、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三、现代科技在考古学中的应用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学与历史学关系、考古学与人类学关系、科技分析鉴定技术第二章考古学发展简史第一节萌芽与形成阶段(2课时)一、古物学的兴起与发展二、近代科学发展三、近代考古学的形成教学形式:讲授要点:古物学、温克尔曼《古代美术史》、汤姆森三期说第二节编年与文化研究阶段(2课时)一、分类与编年研究二、文化差异与文化谱系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考古学文化第三节思辨与阐释阶段(1课时)一、“新考古学”的思辨与挑战二、当代考古学主要流派三、田野考古工作进展四、考古遗产保护的加强教学形式:讲授要点:新考古学、中程理论、后过程考古学、认知考古学第四节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1课时)一、传统金石学阶段二、理论传入与初步发展三、超前式发展阶段四、成熟与转型阶段教学形式:讲授要点:金石学、考古学理论传入、后冈三叠层、区系类型第三章考古资料的获取第一节形成过程与存在形式(2课时)一、考古遗存的类别二、考古遗存的形成过程三、考古遗存的存在环境四、考古遗存的存在形式教学形式:讲授要点:人工遗存、自然遗存、微遗存、考古遗存的形成过程第二节田野考古调查与勘探(2课时)一、考古调查类别二、考古调查方法三、调查资料的收集四、调查资料的记录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调查、区域系统调查、调查资料的记录第三节田野考古发掘(2课时)一、前期准备与发掘规划二、考古发掘过程控制三、资料收集与记录四、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教学形式:讲授要点:发掘规划、探方编号、探方发掘、遗迹发掘、遗物收集与记录第四节考古资料整理与发布(2课时)一、整理目标与要求二、遗物的整理三、遗迹的整理四、考古资料的发布教学形式:讲授要点:遗物的整理、遗迹的整理、考古报告的体例第四章考古资料的分析第一节考古年代学分析(2课时)一、相对年代及其断定方法二、绝对年代及其断定方法三、相对年代与绝对年代的关系教学形式:讲授要点:相对年代、绝对年代、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放射性碳素断代方法第二节人工遗存分析(2课时)一、人工遗物分析二、人工遗迹分析三、共时性组合关系分析四、堆积特点与埋藏过程分析教学形式:讲授要点:人工遗物分析、遗迹的营建与使用、堆积特点、堆积埋藏过程、堆积形成原因第三节自然遗存分析(1课时)一、人类遗骸分析二、动物遗存分析三、植物遗存分析四、其他自然遗存分析教学形式:讲授要点:人类遗骸分析、骨骼异常现象、动物遗存分析方法、植物遗存分析方法第四节考古学文化分析(2课时)一、考古学文化的划分原则二、考古学文化的基本结构三、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四、考古学文化的发展演变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学文化、考古学文化划分原则、考古学文化的发展演变第五章考古资料的阐释第一节环境考古与人地关系(1课时)一、环境考古学方法二、古代环境的重建三、环境资源的利用四、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教学形式:讲授要点:环境考古、环境资源的利用、人地关系第二节经济技术与生存方式(2课时)一、生存需求与资源开发二、自然经济方式三、生产经济方式四、产品交换与贸易流通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资源开发、自然经济方式、生产经济方式第三节聚落考古与社会形态(2课时)一、聚落考古学方法二、聚落布局及其类型三、聚落及其相互关系四、聚落结构与社会形态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聚落、聚落考古学、聚落结构与社会形态第四节认知考古与意识形态(1课时)一、认知考古与意识形态二、认知考古学探索三、埋葬现象与意识形态四、意识形态与历史发展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认知考古、埋葬方式、灵魂观念、意识形态第六章考古遗产的价值与意义第一节考古遗产的科学价值(1课时)一、考古遗产的历史价值二、人类的起源与发展三、史前文化与历史发展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遗产、人类起源、史前文化与历史发展第二节考古遗产的社会价值(1课时)一、考古遗产的社会价值二、遗产保护与价值传承三、价值实现与公共考古学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遗产、价值实现方式、公共考古学建议阅读文献[1]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2]俞伟超:《什么是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3]严文明:《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1997年。
[4](英)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文物出版社,2004年。
[5](美)罗伯特•沙雷尔、温迪•阿什莫尔著,余西云等译:《发现我们的过去:考古学》,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6]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
[7]栾丰实、方辉、靳桂云:《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2002年。
[8]杨建华:《外国考古学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
[9]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985—1949)》,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10]张光直、李光馍编:《李济考古学论文选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夏鼐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12]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7年。
[13]裴文中:《裴文中史前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
[14]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文物出版社,1986年。
[15]俞伟超:《考古学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16]张忠培:《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法》,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17]严文明:《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1997年。
[18]徐苹芳:《中国历史考古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19]陈淳:《考古学理论》,复旦大学出出版社,2004年。
[20]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文物出版社,2009年。
[21]冯恩学主编:《田野考古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
[22][英]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主编:《考古学:关键概念》,陈胜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23][美]路易斯·宾福德:《追寻人类的过去一解释考古材料》,陈胜前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
[24][加拿大]布鲁斯・CG.特里格:《考古学思想史》(第2版),陈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2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的方法与应用》,文物出版社,2012年。
[26]李文杰:《中国古代制陶工艺研究》,科学出版社,1996年。
[27]高星、沈辰主编:《石器微痕分析的考古学实验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年。
[28]朱风瀚:《古代中国青铜器》,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
[29]白云翔:《先秦两汉铁器的考古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5年。
[30]朱泓:《体质人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31]夏正楷:《环境考古学——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32]刘东生等:《黄土与环境》,科学出版社,1985年。
[33][澳]M.A.J. Williams等:《第四纪环境》,刘东生等编译,科学出版社,1997年。
[34]刘长江、靳桂云、孔昭宸:《植物考古:种子果实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年。
[35]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36]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华书局,2004年。
[37]拱玉书、颜海英、葛英会:《苏美尔、埃及及中国古文字比较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
教学要求: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适量阅读一些课外书目,至少完成一篇读书报告(不少于2000字)。
在观摩实践教学的基础上,至少完成一篇观摩实践心得与收获(15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