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
一、课程名称:
中文名称: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
英文名称:Archaeology of Qin, Han,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二、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
三、适用对象:考古学专业,二年级本科生
四、计划课时:54课时(18周,每周3学时,其中秦汉考古10周课,魏晋南北
朝考古8周课)。
五、学分:3
六、任课教师:任萌、李雨生
七、课程简介:
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为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考古系考古学专业本科必修课程,主要教授从秦统一至隋再度统一中国期间中国境内考古学文化的面貌与发展变化情况,分秦汉和魏晋南北朝两部分,分别由任萌和李雨生讲授。
秦汉部分课程的课程任务是是学生能够总体了解秦汉时期都城、地方性城邑、交通和边防设施、帝王陵墓、中小型墓葬、工商业、农业、出土文献以及边疆地区考古学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知识,同时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秦汉时期考古学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以及在当时世界文明圈的地位和影响。
修完秦汉考古之后,魏晋南北朝部分呈现出跟大一统时代考古较为不同的面貌,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初步了解并掌握汉唐之间考古材料的地区性和过渡性特征。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秦汉考古导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秦汉时期的基本历史、文化、社会背景和时代特征,秦汉考古的研究简史,秦汉考古的分期、分区等内容。
掌握秦汉时期时代特征形成的原因,秦汉考古分期、分区的主要观点及依据。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秦汉考古的分期与分区,难点是如何理解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与考古学文化的关系,不同分期分区观点的主要依据。
【教学内容】1. 秦汉历史与文化;2. 秦汉考古的分期;3. 秦汉考古的分区。
第二章秦汉都城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秦汉时期咸阳城、长安城、洛阳城等都城和碣石宫、甘泉宫等行宫的建造背景、历史沿革、营建过程、形制特征、考古发现、设计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等内容。
掌握秦汉都城的基本结构、发展规律以及设计思想的来源、变化和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秦汉时期的都城的形制特征、考古发现情况和设计思想及其影响,难点是如何理解秦汉时期都城的营建思想与历史、社会背景的关系,以及营建思想的变化性和延续性。
【教学内容】1. 秦咸阳城;2. 西汉长安城;3. 东汉雒阳城。
第三章秦汉城邑与聚落、交通与边防【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秦汉时期地方县邑、边城、村落等中小型居住区的形制特征。
掌握秦汉时期不同地域各级居民点的异同和设置思想。
了解秦汉时期道路、桥梁等交通设施和长城、烽燧、障塞等边防设施的设置。
掌握秦汉时期交通情况和边防情况。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秦汉时期地方城邑,难点是理解不同区域城邑特征及其出现的原因。
秦直道、秦汉长城、主要鄣塞的分布、特征和考古发现,难点是理解不同交通和边防设施的功能。
【教学内容】1. 秦汉城邑;2. 秦汉聚落3. 秦汉交通;4. 秦汉边防;5. 其他边疆地区。
第四章秦汉帝陵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秦汉时期帝后墓葬的陵园设置、墓葬形制、设计思想、丧葬礼仪和考古发现。
掌握古代陵墓制度从周制到汉制再到晋制转变的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秦始皇陵、西汉帝陵、东汉帝陵的形制特征和丧葬制度,难点是理解前后墓葬制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教学内容】1. 秦始皇陵;2. 西汉帝陵;3. 东汉帝陵。
第五章汉代诸侯王、列侯墓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秦汉时期诸侯王、列侯等高等级墓葬的陵园设置、墓葬形制、设计思想、丧葬礼仪和考古发现。
掌握古代陵墓制度从周制
到汉制再到晋制转变的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两汉诸侯王及列侯墓的形制特征和丧葬制度,难点是理解前后墓葬制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教学内容】1. 西汉诸侯王墓;2. 西汉列侯墓;3. 东汉诸侯王墓;4. 东汉列侯墓。
第六章秦汉官吏与平民墓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秦汉时期不同地区中小贵族、中下层官吏和平民墓葬的分类、形制演变、随葬品变化和考古发现。
掌握秦汉墓葬文化的时代特征、区域特征及其成因。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秦汉时期中小型墓葬形制特征、葬仪葬俗和随葬品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和装饰墓的主要内容和题材,难点是理解墓葬制度变化与社会背景之间的联系。
【教学内容】1. 秦墓的时空分布;2. 汉墓的时空分布。
第七章两汉墓葬画像的种类、墓葬画像的分期【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两汉时期墓葬画像的的种类、分期、演变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两汉时期墓葬画像的类型和主要内容,难点是理解墓葬画像与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联系。
【教学内容】1. 墓葬画像的种类;2. 墓葬画像的分期。
第八章秦汉工商业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秦汉时期陶瓷器、铜器、铁器、漆器等的主要种类、制作工艺、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方式等,掌握秦汉时期技术发展的情况。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秦汉时期瓦当的类型、瓷器和釉陶的出现与发展、钱币的演变、铜镜的演变、铁器的制作、漆器的制作与演变等,难点是瓷器与釉陶出现的背景、钱币变化与政治经济背景的关系、铜镜所反映的思想价值观念、铁器对秦汉社会演变的促进作用等。
【教学内容】1. 陶瓷器;2. 货币;3. 铜镜;4. 漆器。
第九章秦汉中外文化交流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秦汉时期中国与东北亚、北亚,中亚、西亚和欧洲,东南亚、南亚等文化交流情况,掌握当时文化交流的路线、中国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以及对外部世界文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秦汉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与西方世界的沟通,难点是了解中国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改造。
【教学内容】1. 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的世界;2. 秦汉中外文化交流
第十章魏晋南北朝考古导论
【教学目的】了解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概况,了解从事魏晋南北朝历史研究的著名学者,了解从事这一时期考古研究所需要的基本史料,并掌握查找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概况;教学难点是魏晋南北朝的外部历史概况。
【教学内容】1. 魏晋南北朝概况;2. 外部环境与历史演变;3. 基本史料;
4. 研究者与参考书籍。
第十一章魏晋南北朝城市考古
【教学目的】掌握魏晋南北朝都城遗址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古今叠压城市的发掘和研究方法;难点是中古封闭型城市布局的特点与反思。
【教学内容】1. 城市考古研究方法;2. 邺城(邺南城、邺北城);3. 洛阳(曹魏西晋、北魏);4. 北魏平城、5. 十六国长安;6. 六朝建康;7. 中古城市研究概况与反思。
第十二章魏晋南北朝墓葬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从礼仪、习俗、制度、观念等角度综合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古代丧礼的一般知识;难点是魏晋南北朝各段墓葬的基本特征。
【教学内容】1. 古代丧礼概说;2. 魏晋南北朝丧礼;3. 曹魏西晋墓葬;4.十六国墓葬;5. 北朝墓葬;6. 六朝墓葬。
第十三章魏晋南北朝边疆考古
【教学目的】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边疆地区考古遗存的基本面貌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高句丽遗存和早期鲜卑遗存;教学难点是汉唐之间的西域。
【教学内容】1. 高句丽遗迹;2. 早期鲜卑遗迹;3. 大夏统万城;4. 汉唐之间的西域;5. 吐谷浑遗迹。
第十四章魏晋南北朝手工业遗迹
【教学目的】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类手工业遗存的基本面貌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魏晋南北朝制瓷业;教学难点是纺织品和玉器。
【教学内容】1. 制瓷;2. 金属器;3. 漆器;4. 纺织;5. 玉器。
第十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目的】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物质文化中的外来因素及中外交融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入华粟特人墓葬的发现与研究;教学难点是魏晋南北朝考古发现的舶来品研究。
【教学内容】1. 丝绸之路与粟特胡人;2. 入华粟特人墓葬发现与研究;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外来物品
附:
1.学时分配
2.教学方法
(1)教师讲授
配合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文献。
(2)参观
参观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和西安博物院,实地观察跟本课程有关的展陈实物。
3.教材和参考文献
(1)建议使用教材
赵化成、高崇文:《秦汉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
刘庆柱、白云翔:《中国考古学•秦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宿白:《汉唐宋元考古:中国考古学(下)》,文物出版社2010年。
韦正:《魏晋南北朝考古》,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李梅田:《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魏晋南北朝》,开明出版社,2014年;
冉万里:《汉唐考古学讲稿》,三秦出版社,2008年;
(2)其他参考文献
韩国河等:《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秦汉卷》,开明出版社,2014年;
罗宗真:《六朝考古》,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罗宗真:《魏晋南北朝考古》,文物出版社,2001年;
罗宗真、王志高:《六朝文物》,南京出版社,2004年;
杨泓:《中国汉唐考古学九讲》,文物出版社,2015年。
丁爱博(Albert E. Dien)著,李梅田译:《六朝文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