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众 文 艺203摘要:本文以对近年来固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了解为基础,展示了固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提出了对今后固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与建议。关键词:固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本文拟针对固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今后的对策。一、概况固原市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属的五个地级市之一,位于宁夏南部。固原市辖西吉、隆德、泾源、彭阳四县和原州区,面积1.05万平方公里,人口152.5万,其中回族人口占45.8%,是全国主要的回族聚居区之一。固原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固原是中国远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广泛分布着公元前2500—2200年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也是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结合带。距今2.7万年—3.2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1935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央红军翻越了长征途中最后一座高山—六盘山,写下气势磅礴的壮丽词篇《清平乐•六盘山》。二、固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情况近年来,按照《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固原市大力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批珍贵、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记录、抢救和保护。(一)开展普查工作。广大市、县(区)群众文化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通过现场询问,现场录音,现场登记等形式,对口头传唱作品,民间手工制作,民间文化遗存等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搜集登记。共填写各类传承人表格16250份,撰写传承人传略217份,拍摄照片资料14000多张,拍摄录像资料120小时,录音资料158小时,普查乡镇62个,村组1100多个。完成调查报告194份。(二)重视传承人队伍的建设。采取了发掘、培育、扶持等有力措施,为传承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鼓励民族民间艺人带徒授艺,加强中青年艺术骨干的培养,使民族民间艺术绝技后继有人、代代相传。如隆德县邀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张錩,彩塑专家赵建磊,天津泥人张等非遗专家和传承人来县内考察,并就如何保护文化遗产、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思路等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为全县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三)抢救性保护文化遗产。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价值而面临濒危消亡的项目,采取了拍摄音像资料、收集实物、派人专学等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抢救性保护。如泾源县文化馆组织专人编撰了《泾源回族踏脚教材》一书,通过普查、挖掘,把踏脚由过去留下来的10种动作,发展到现在的24种动作,大大丰富了踏脚的内容和踏脚的高难度动作。(四)重视继承发展。充分发挥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效益。如隆德县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了六盘山(隆德)文化城,吸引了县内及银川、兰州、平凉等周边市县擅长书法、绘画、剪纸、泥塑、刺绣、砖雕、篆刻等文化商家100多家入驻,成为辐射六盘山周边省市县的文化创
业基地和创业平台。泾源县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开发了“泾源十大神话传说”精品剪纸礼品系列、“泾源十大神话传说”纸织画系列、泾源民间民俗精品剪纸壁挂系列等文化用品,受到市场青睐。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初见成效经过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固原市先后完成了《民间绘画》《民间篆刻艺术》《杨氏家族泥塑》《剪纸》《回族口弦》《民间戏曲》《回族山花儿》《六盘山抟土瓦塑》《固原古城硬花活》《回族踏脚》《刺绣》《回族方棋》《纸织画》《草编》《民间谚语》等非物质文化遗产15个类别140多个项目的调查。完成国家级项目名录4个,自治区级项目名录35个,市级项目名录65个,县级项目名录117个。建立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截止目前,已有隆德县杨氏泥塑,原州区张明星“山花儿”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吉社火春官词》等20个项目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市人民政府公布了25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批县(区)级名录相继公布。编辑出版了《固原历史文化丛书》《西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泾源县泾水系列丛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列丛书。四、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固原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及保护工作方面虽然做了一定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由于历史、大众认知等方面的原因,固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对民间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地方认识不到民间文化在当前条件下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加速消亡的现实,认识不到传统民间文化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缺乏民间文化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二)缺乏规范的传承体系。民间文化的继承后继乏人,一些传统技艺面临灭绝。许多民间艺术属独门绝技,口传心授,往往因人而存,人绝艺亡。民间文化资源大多分散存留或流传于民间,能体现地方特色、具有代表性和内涵丰富文化记忆的民间文化实物流失严重,传世不多。(三)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目前仅限于精神奖励。很多传承人经济条件较差,无力继续从事传承工作,致使一些传承项目濒临灭绝。(四) 保护工作经费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只有入选各级政府公布的名录,才能得到有效保护。但申报一个项目,要深入民间考察、调研,搜集文献资料,整理撰写申报书,还要制作视频资料片,辅助图片、录音、录像,邀请专家论证等,需要大量经费。因缺乏经费,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没有申报更高级别的保护项目。五、对策笔者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现阶段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密切结合当前文化发展的实际,做好以下工作:(一)加强宣传,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加大民族民间文化的宣传力度,使更多的民族民间文化面向群众,走上舞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组织民间艺人和民间艺术团体广泛参与区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动,让固原文化走出宁夏,走向全国。在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利用的目的。
固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对策杨汉钰 (宁夏西吉县文化馆 宁夏西吉 752600)
群文论坛大 众 文 艺大
204(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的建设。进一步加大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继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及保护培训工作,使更多的人了解,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工作。 (三)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扶持。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活态载体。对掌握特殊传统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要保证传承人能够有效地实施传承活动。通过组织开展研讨、展示、宣传、交流合作及提供其他帮助,有计划地征集并保管各级代表传承人的代表作品,建立代表性传承人的档案,给传承人提供一个非常有利于生存和传承的环境条件。通过发掘、培育、扶持等有力措施,对具有一技之长的民间艺术传承人,尽力保护,鼓励民间艺人带徒授艺,
加强中青年艺术骨干的培养,使民族民间艺术绝技后继有人、代代相传。(四)加强陈列展示。通过近年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我们发掘到不少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的民族民间工艺品,要充分利用市、县(区)现有的非遗展室,用以陈列、展示固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获得的大量实物、文字和影像资料,并将其打造成为全市精神文化产品新的服务平台,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作者简介:杨汉钰,职称:群文助理馆员,工作单位:宁夏西吉县文化馆。
在艺术扶贫期间,我带领几个学生进入华阳山麓写生,偶見一块水冲奇石,淡黄色石面布着褐色的条纹,深浅不一,粗细交错,疏密别致,光洁亮丽。凝视这块比一个巴掌大点的水冲石纹,我眼前一亮:这不就是一幅华阳藤景吗?大自然的造物竟是如此神奇!于是,我不满足于美术字、书法、线条、色彩的一般教学内容,决定用这块奇石为教具,以《华阳藤韵》为课题,给扶贫校学生上一堂奇石欣赏启蒙课,教育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在与自然中的接触中发现、挖掘自然的艺术之美,以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发展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课前,我仔细进行了教学设计和准备。课堂上,我首先从《华阳藤韵》的石形、石质、石色、石面、石图、以及石神、石韵、石趣等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对奇石进行较为全面的介绍、解读、和感悟,以丰富学生的赏石知识,启发学生发现美的敏锐性。其次,我将事先择定好的几块奇石分组交换展示,要求学生依据奇石的“形,质,色,纹,意、韵”尽情地展开想象翅膀,试着完成由虚到实、由表到本、由简到繁、由形到神、由意到韵、由妙到玄的抽象艺术升华。最后我告诉学生,提高赏石水平要有文化作基础,努力学好各门知识就是打造自己扎实的赏石基础。基础好,悟性就高,空间就宽,发现就广,就能在奇石世界里飞得更高,看得更远。我认为,奇石可遇不可求,尤其是对孩子的启蒙教育。奇石欣赏的目的主要放在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在亲近自然过程中认识自然之美(当然也不要因为无知错过机遇)。基于这一启蒙理念,这堂课我给学生布置的课后作业只是:到沙滩找上几个你喜欢的河卵石,仔细阅读它的形状,并用所学绘画技能作画,认知“应物象形” 技法。后来,孩子们都在自己选择的河卵石上,依其形状彩画上各种图画,有花草,有人物(诸如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的头像),更多的是动物(诸如牛、鹿、蛇、鸭、兔、老鼠、蜗牛、猫头鹰等)。在同学相互欣赏、辅导老师选择点评的交流课堂上,孩子们脸上写满了欣喜和满足的表情。显然,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很愉快的,《华阳藤韵》的奇石感染力显而易见,孩子们的艺术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我相信,艺术的魅力是强烈的,是永久的……在艺术扶贫的进程中,我的教学总是试图以亲近自然为视角,以本地资源为题材,用手中的彩笔,身边的景物,一步一脚引导学生欣赏自然、透视自然、表达自然,一点一滴感知美术、认知美术、创作美术。这是艺术扶贫活动给我带来的启迪和心境。
几年来的艺术扶贫活动,我感触甚多,感悟甚深。以“关注农村、关注教育、关注贫困” 为主题的艺术扶贫工程,把我和县文化馆的同事们带进了艺术教育贫乏的农村中小学。我深知贫穷与文化有关,和贫困的学生在一起,我逐步认识到现在学校的贫困生,需要的不再是温饱意义上的帮助,他们要的是精神层面的照亮。然而,农村艺术教育的相当贫乏。农村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历来比较薄弱,课程属于副科,位置相当次要,副科经常还要让位主科。农村艺术教育师资匮乏,课程一般由主科老师兼仼;农村教师身兼数门学科教学,艺术教育作为兼仼课程,农村教师难有精力、也难以用专业状态投入,以致于使许多孩子对手中的美术、音乐課本认知肤浅;再加上艺术教育设施设备短缺,也就难以深化孩子们的美术线条、音乐符号、舞步舞姿了。农村贫困孩子对艺术教育的渴望心境,只能茫然。虽然城里在寒暑假办起了许多美术、音乐、舞蹈培训班,可那都是营利性的,只能满足几个有钱家庭的孩子。大多数贫困家庭的孩子,他们不仅交不起培训费,进城食宿也是一大问题。艺术培训的招生广告比比皆是,农村贫困生的艺术兴趣、潜能或天赋在这些招生广告面前,简直是头顶上的一盆冷水,进而生成心境上的一种无奈和压抑。艺术扶贫工程让更多的山里孩子接受艺术的熏陶,不愧是扶贫工程的一项明智之举。它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中统筹城乡发展观,即统筹城乡文化发展。艺术扶贫工程的和畅惠风,敦促各县文化馆各类专业人员走进当地农村中小学校,向贫困孩子们打开了艺术教育大门,激活他们艺术兴趣、潜能和天赋,使他们欢天喜地、满怀激情地走进了美育世界。而且,文化馆各类专业人员在填补农村艺术教育贫乏的同一过程中,不仅拓宽了视野,发挥了专长,施展了才干,而且扩充了舞台,服务了社会,升华了境界。艺术扶贫工程不仅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写下了浓墨重彩的新篇章,而且推动了文化馆事业的发展,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形成了多赢的局面。我对自己所拥有的一点艺术知识和技能能够给贫困孩子带去乐趣和慰藉感到愉悦,也拥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和责任感。我乐于在农村这块艺术教育贫瘠的土地上,不断播撒美的种子,不断生成我的新的艺术扶贫教学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