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安全性评价试验方法
• 6、观察指标:中毒症状、LD50 中毒症状:被毛,行为学变化,情绪,神 经症状(震颤、痉挛、抽搐、步态不稳 等),呼吸频率,肛门周围有无污染, 眼、鼻、口有无分泌物,体温,体重变 化等 剖检检查:各脏器的变化等。 组织切片
急毒试验常见观察指针及可能涉及的组织、器官、系统
LD50测定的缺陷: • 1、动物消耗量大,获得的信息有限 • 2、影响因素较多,数据重复性较差 • 3、从安全性评价角度来看,需要的不是 精确的LD50值,而是更多的毒性信息
(二)最大给药量试验 在受试药物合理的最大容积和最高浓 度条件下,单次或24h内多次给予试验动 物不产生死亡的最大给药量试验。
常用于某些低毒的药物急性毒性试验。
(三)最大耐受量试验 • 单次给药引起动物出现明显的中毒反应 而未发生死亡的剂量。 • 多用于毒性较小的药物研究
试验方法:
1、动物:小鼠、大鼠、犬等 2、动物数:小动物10~20只;大动物4~6只 (雌雄各半) 3、给药途径:临床给药途径 4、试验对照: 5、观察时间:7~14天大体解剖
三、检测指标的时间
(一)检查间隔 一般症状:每天观察记录 测定指标:定期检查 (二)恢复期观察 最后一次给受试药物后,部分动物 进行活杀检测各项指标,留下约1/3~1/4 动物进行恢复期观察。 恢复期观察目的:了解毒性反应的可逆性 和可能出现的延迟性毒性。
四、结果评价
1、试验结果数据应进行统计学处理 2、根据实验目的,结合观察到的毒性表现 作出恰当的评价 3、通过实验结果确定毒性靶器官和毒性表 现 4、可结合其他试验同时观察
第三节 制剂的全身毒性试验
一、静脉注射制剂的全身毒性试验 1、血管刺激性试验 目的:观察受试静脉注射制剂经多次给药后对血 管刺激反应情况。 试验方法: 动物:家兔 分组:试验组、空白对照组 给药方法:多次静脉注射 观察指标:肉眼观察 病理切片
2、体外溶血试验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剂是否能引起溶血现象。 试验方法: (1)制备2%红细胞悬液 (2)加样 (3)保温 (4)结果观察 全溶血:溶液澄明,红色,管底无红细胞残留 部分溶血:溶液澄明,红色或棕色,管底有少量 红细胞残留 不溶血:红细胞全部下沉,上层液体无色透明。 镜检红细胞不凝集。
如有改变——组织切片 6、结果与评价:描述动物单次大剂量给药或 在24h内接受多次大剂量给药后,在短期内出 现的与药物相关的毒性反应,发生、发展过程 提供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
(四)固定剂量试验
不以死亡作为观察终点,而是以明显的毒性 体征作为重点进行药物的急性毒性评价。
试验方法:选5、50、500、2000mg/kg四个固定剂量进 行试验
3、过敏性试验(致敏试验)
• 目的:观察受试药物经注射给药后有无 过敏反应。
试验方法: 动物:豚鼠 分组:3组(给药组、空白对照组、阳性致敏组)
给药方法:腹腔注射
结果观察:过敏性反应(痉挛、呼吸困难、 皮疹等)
4、热原试验
• 热源:微生物产生的能引起人及恒温动 物体温异常升高的物质,主要是革兰氏
Xm:最大剂量的对数值 i :相邻两组剂量对数值之差 P:各组动物死亡率,用小数表示(如死亡率为80%应写成 0.80) ∑P:各组动物死亡率之总和
第二节
新药长期毒性试验
• 长期毒性:试验动物连续多次接触较大 剂量的药物所引起的中毒效应。 • 长期毒性试验:为观察药物的长期毒性 而设计的毒理学试验。又被称为重复给 药毒性试验。
4、给药方法:最好与临床给药途径一致 5、观察途径: 日常观察(生长率、食耗、一般观察等) 测定指标:器官重量、血液学变化、血液 生化学指标
二、检测项目
1、日常观察: 一般指标:被毛、皮肤、眼睛、呼吸、行为活动、病 理检查等。 生长率 食耗 2、测定指标 血液学指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 白细胞总数级分类、血小板等) 血液生化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换酶、 丙氨酸氨酸 氨基转换酶、碱性磷酸酶、尿酸氮 、总蛋白、白蛋白、 血糖、 总胆红素、肌酐、 总胆固醇) 器官重量
第二节
眼睛用药刺激性试验
1、试验目的:观察动物眼睛接触受试药物产生 的刺激 反应情况。 2、试验材料 • (1)动物:成年健康家兔 • (2)受试药物:原液或原 3、试验方法 (1)试验分组:1个剂量组,1个对照组 (2)给药方案:将药物滴入或涂敷于动物一侧 眼结膜囊内,另一侧作为对照。 (3)观察指标:6、24、48、72h、7d观察眼部 反应情况(具体观察评分方式见书177页)
第五节
肠道制剂的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
• 试验目的:观察动物直肠一次接触受试药物后 产生的毒性反应或死亡情况。 • 试验材料 • 试验方法
长期毒性试验
• 试验目的:观察动物直肠或阴道反复多 次接触受试药物后产生的毒性反应或死 亡情况。 • 试验材料
• 试验方法
局部刺激试验
• 试验目的:观察动物直肠一次或多次接 触受试药物后产生的刺激反应情况。
3、为长期毒性试验和特殊毒性试验提供剂量设计 参考
二、试验内容
(一)半数致死量(LD50)
试验目的:观察一次给予受试药物后动物产生的 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计算LD50。
试验方法:
1、动物:小鼠或大鼠 2、动物分组:随机原则 3、剂量设计:5~6个剂量组(LD0~LD100) 4、给药途径:两种
5、观察时间:14天左右
一般药理学评价的基本要求
1、精神神经系统 • 常用动物:小鼠 • 观察指标:行为学变化、对神经系统的 兴奋或抑制作用。
2、心血管系统 • 常用动物:大鼠、犬、猫等 • 观察指标:血压、心率、心电、血流动 力学变化等
3、呼吸系统 • 常用动物:犬、猫等大动物 • 观察指标:呼吸频率、呼吸深度部用药的毒性试验是根据局部用药部 位的解剖和生理特点设计的。
涂剂、擦剂
皮肤用药
膏剂、凝胶剂
其他透皮吸收制剂
常用局部用药制剂 滴眼剂、滴鼻剂 喷雾剂、肌内注射 直肠和阴道制剂
第一节 皮肤用药的毒性试验 一、皮肤的组织结构 皮肤由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等构成
皮肤覆盖全身。 表皮较薄,厚为0.1-0.2mm。 角质层 表皮 颗粒层 生发层 真皮依附于皮下组织,厚约2mm。 胶原 真皮 弹性硬蛋白 纤维母细胞
5 50
高毒 (LD50<mg/kg ) 有毒或高毒,用 5mg/kg试验
有毒或有害,用 50mg/kg试验 用500mg/kg试验
有毒(LD50: 25~50 mg/kg) 有害(LD50: 200~2000 mg/kg)
LD50>2000 mg/kg
用50mg/kg试验 用500mg/kg试 验
动物:大鼠 预试:500mg/kg 正式试验:根据预试结果,从四个固定剂量中选择一个 可能产生明显毒性,但不引起死亡的剂量进行试验。 观察指标:同半数致死量试验。
固定剂量法试验结果的评价
剂量 (mg/k g) 试验结果 存活数<100% 100%存活,毒性表 现明显 100%存活,无 明显毒性反应
全身用药的毒理研究
第一节 新药急性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24h内单次或多次大剂量给予某 种药物所出现的有害作用。 急性毒性试验
毒性反应类型 定性 出现和消失时间 可能的靶器官和死亡原因 致死量 定量 最大给药量 半数致死量
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1、测定药物的半数致死量及相关参数
2、通过观察药物急性中毒症状,推测药物的毒性 靶器官
二、化学物质对皮肤毒性作用的类型 (一)皮肤原发性刺激 指药物直接作用于皮肤引起的病理学反应。 原发性刺激的表现:红斑、水肿、水疱 疹、溃疡、荨麻疹等 作用机理:1、直接刺激作用 2、使皮肤表面蛋白质变性 药物:强酸、强碱、强氧化剂、重金属等
(二)皮肤致敏 • 作用机理:变态反应 • 药物: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局麻 药、消毒药等
(三)皮肤致癌
三、皮肤用药毒性试验
(一)急性毒性试验
1、试验目的:观察动物完整皮肤及破损皮肤短期内接 触受试药物所产生的毒性反应。 2、试验材料 (1)动物:成年健康家兔、豚鼠、大鼠 (2)药物制剂:膏剂、液体制剂、粉末 3、试验方法 (1)剂量:3个剂量组 (2)给药途径:将药物均匀涂布于动物背部皮肤(经 脱毛处理) (3)观察指标:全身反应、死亡情况、各系统变化、 剖检变化
滴鼻剂和吸入剂刺激试验
1、试验目的:观察药物一次或多次滴入或吸入后动 物产生的刺激反应。 2、试验材料 (1)动物:大鼠、豚鼠或家兔 (2)药物:液体或粉末制剂 3、试验方法 (1)试验分组:3个剂量组 (2)给药途径:滴入或喷雾给予动物,接触至少 4h (3)观察指标:粘膜的充血、出血程度、病理学变 化
阴性菌细胞壁分离出来的内毒素。
目的:将受试药静脉注射给予家兔,观察家 兔体温升高情况,以判定药物是否具有致 热作用。 试验方法: • 动物:家兔 • 给药方法:耳缘静脉注射 • 观察指标:体温
一般药理学评价
• 评价新药在拟推荐临床使用剂量下对重要的生 命活动(如心血管系统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功 能、呼吸系统功能、胃肠道功能、内分泌功能、 外周神经功能、尤其是体液传递机制及其神经 冲动和骨骼肌功能等)的影响的研究,以预期 用于临床防治疾病主要目的以外的其它广泛的 药理作用,从而达到基本认识全身用药对机体 主要器官系统影响的目的。
第三节
肌肉注射用药局部刺激性试验
• 试验目的:观察药物肌内注射后是否具有
局部刺激作用 • 试验方法(略)
第四节
滴鼻剂和吸入剂急性毒性试验
1、试验目的:观察受试药物一次滴入或吸入后对 动物产生的毒性反应或死亡情况。 2、试验材料: (1)动物:大鼠、豚鼠或家兔 (2)药物:液体或粉末制剂 3、试验方法: (1)试验分组:3个剂量组 (2)给药途径:滴入或吸入 (3)观察指标:全身状况、体重、呼吸、循环、 中枢神经系统、四肢活动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