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二浴火——脱胎于社会的艺术家与作品中国自古就有“言”为“心声”,“书”为“心画”的说法,也即说明了一件艺术品的创造无不体现了艺术家的思想观点、艺术情趣及其人生价值观。
“尽管艺术总是创制性的,却又总是反映性的,包容或融合着这样或那样的情欲观念内容,如情爱、伦理、政治、宗教等等。
不管艺术以什么样的意象、形式、符号存在,它总渗透或融解着社会或心理的内容——情欲观念”。
是什么导致了艺术家们的不同个性以及其不同的艺术风格呢?首先是艺术家本人的性格对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的重大作用,一个人的性格的形成往往取决于其所生活的环境——小环境和大环境,也即家庭和社会。
而家庭又往往决定于社会。
环境是个大而复杂的概念,腾守尧在《艺术社会学描述》中说:“从表面上看,艺术仍是由一个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人的创造的,但是,任何一个人又是社会的存在,或者说,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的。
而所谓的环境,又是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地理环境等种种因素的汇合。
”新石器社会的原始人类进行的是一种无意识的物的创造,在那些被现代的人看作是艺术品彩陶艺术品里,体现的是原始人们的宗教与巫术观念。
因为在原始社会,人们的思想还处在一种蒙昧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不解,对生活环境的迷惑,都统统归结到了神灵上。
他们思想里唯一存在的就是生存和神灵,因而他们能在彩陶上表现的也只是这些原始思维观念,今天的我们也就将这些生活器具称为“原始艺术”。
我们可以追溯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以期体会艺术家性格的形成与其生活的社会的关系。
十年“文革”不仅仅是中国历史发展倒退的标志,更是一个造就一批性格压抑保守的艺术家的社会。
处于“文革”时期的艺术家,处于艺术创作思想被压抑的状态下,他们周围的文化、思想都是标准统一的,他们也一度遭受迫害,保持沉默是他们保全自己生命的最好办法,也因此形成了沉默、压抑、甚至是胆怯的一代艺术家。
当文革结束后,这些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中充满了“文革”时的压抑苦闷的气味。
他们没有刻意去回忆这段苦难的经历,只是他们一辈子也难以彻底摆脱“文革”梦魇的纠缠,艺术是他们求得内心片刻解放和宁静的最好方式。
所以我们这代人读到了所谓地“伤痕文学”作品,看到了所谓地“伤痕”艺术作品时,仿佛能看到或体会到那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知识分子们的无奈。
在某种程度上说,一个特定社会的政治对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影响最为显著,但我们也不能忽略社会大环境中的其他因素。
经济是衡量一个社会繁荣与否的重要尺度。
在经济文化昌盛的盛唐时期,如李白的诗歌,我们总能在诗中感受到大唐的盛大气势和辉煌成就,这是因诗人生活在物质富足的生活环境中,没有贫苦的忧虑,只有满眼的兴盛。
而到了唐朝后期,社会动荡,经济的衰败,诗人所看所感是苍凉与悲哀,人民的流离失所,朝廷的昏庸腐败,也因此才造就了杜甫的悲怆与无奈。
地理和风俗文化上,北方人性格豁达,南方人性格细腻。
性格豁达的北方艺术家总是爱创作北方气派的艺术作品,南方艺术家则更倾向于细腻的描绘与刻画。
所谓地北方山水派“荆(浩)关(仝)”和南方山水派“董(源)巨(然)”就是因其所在地理位置上来划分其所代表的艺术风格的。
我们通常说艺术来源于现实,高于现实,所以无论艺术家再怎么奔放不羁,全身心都投入艺术创作之中,用整个灵魂进行表现,艺术家所表现的世界仍然会具有其所在社会的印迹。
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必然来自于艺术家的深刻思考与苦苦的探寻,而其思考的必定是其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所感觉的,或者是由当下的生活所激发而产生的更深层次的对人类对人生乃至对整个宇宙的思考。
艺术家是精神产品的生产者,他的精神生产的最终成果——艺术品,是要进入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要与社会中的某些群体进行交流,进而实现艺术作品的价值和艺术家的价值。
这也就是艺术品与社会的关系。
涅槃——艺术品之于社会艺术品产生于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最终经过艺术家的提炼和加工以特殊的表现形式又回归于社会。
今天,在谈到艺术进入社会时,我们一定要提到艺术与市场的关系。
艺术进入市场由来已久,在中国明清时代,就有“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为自己的绘画作品“润格”之事,。
当商品经济市场产生并最终发展、完备起来时,艺术与市场的关系就十分紧密了。
“在商品时代,艺术家受制于社会功利氛围,在社会经济的压力诱使驱促下,努力使自己的观念合乎公益世界与经济规律,也是极其自然的”。
因而在今天这个商品经济极其发达的社会里,是为流行才产生的,为了赢得公众,获得市场效应和商业利益才产生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文明的崛起,艺术的传播形式和途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电视、音乐会、展览等,这些艺术行为的商业性特点显而易见,不再单纯地为了满足高层人士的精神享受,而重点考虑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高雅艺术走向平民化、商业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这一趋势对艺术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可以说是极其复杂的,需要有个辩证的观点来对待这一趋势。
但是仅仅就艺术之助于社会商业的发展未免太过悲观。
艺术回归社会拥有远远超出商业价值的意义。
就最直接与本真来说,艺术带给人以美的体验与享受。
普罗大众欣赏、投身艺术活动的最源头,往往是为其美得表现而吸引,我们难道不是因为一首歌的动听而单曲循环,因为一幅画的美妙而去驻足观赏吗?源于美而带来美,我想这是艺术为人类传来的最大福音。
升华于单纯的美的体验,正如前文所说,优秀的艺术作品必然来自于艺术家的思考与探寻,是由生活所激发的更深层次的对人乃至对宇宙的思考。
探寻的成果最终进入生活,与社会交流,进而实现艺术作品的价值和艺术家的价值。
艺术也是“革命”,潜移默化的“革命”。
比如文艺复兴,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的宗教艺术作品,将世俗精神注入宗教艺术中,在宗教艺术里歌颂人性的崇高和伟大,表达人道主义思想,对现实和人性的肯定。
在极高的审美价值之上,文艺复兴的艺术更代表了对中世纪的压抑价值观的解放。
但丁的《神曲》、弥尔顿的《失乐园》、《复乐园》等作品,更是运用反宗教题材,撼动封建教会的根基。
这仅仅是一个例子,历史上有太多艺术掀起或是投身的社会革命,艺术之于社会的影响可见一般。
小结:艺术有什么用?材料四:现代艺术已经成了金钱、时尚、名声、追求轰动效应的同义词。
至少普通老百姓是这么想的,很多有分量的文化批评家也是这么想的。
罗伯特·休斯宣称,在我们这个大众传媒的社会,艺术残存的作用就“是要作为投资的资本”。
——约翰·凯里《艺术有什么用?》材料三:整个时期的特点是知识的系统传播,而艺术的变化则归功于艺术家们对这种知识的某个方面的吸收。
——赫伯特·里德:《现代艺术哲学》材料二:对艺术表现的普遍需要是基于人类本性的理性冲动,人要把内心体验和外在世界作为对象提升到心灵的意识面前,以便从中认识他自己。
—黑格尔:《美学》材料一:希腊人和罗马人认为艺术是自然的模仿。
他们用来表示我们称之为艺术的东西的词相当于我们用来表示技能与技巧的词。
这即是说,艺术就像农艺和建筑一样,是把人的意志诉诸于事物的方法,——赫伯特·里德:《现代艺术哲学》马桶下面是海洋艺术有什么用?这让我想起了高中时的美术老师让我们写的第一篇作业——什么是美?诚然,今天看来,很多艺术并不具备大众客观意义上的美感,艺术也许并不能简单等同于美。
只不过两个题目让我想到了同一个标题罢了。
在一切开始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而创造艺术。
材料一中引用希腊人和罗马人的想法,艺术是自然的模仿,相当于技能与技巧,把人的意志诉诸于事物。
也就是说,人类一开始是想要模仿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作品。
在此之上,材料二所引用黑格尔的话则在外在对象之上添加了内心体验。
艺术,就是人类内心情感的宣泄表露和对外部世界的再现。
这些话差不多就是我们高中哲学课本里马克思爷爷告诉我们的,意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艺术作为一种意识的产物,其作用就是作为人类主观意识的载体。
我们为什么需要艺术,为什么我们要人工地再现世界,为什么我们情感需要载体来表达。
我想谁也难以说清,不过,也许正因为我们是人。
最本真最直接的,是艺术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和对宇宙的思考。
最初的时候,原始人用最简单的方式记录着日常生活,就是一种作为有意识的人的需要,也许是感觉到了一个不一般的日子值得纪念,也许是感觉到这一生需要有一个记录,谁知道呢。
可能这在现代人的眼里不过只是一种记录,还算不上艺术,那往后推一点,当远古的人们为祭祀、欢庆而制作艺术品,陶器、雕塑、图画、舞蹈、音乐等等,最主要为了一种神圣的存在,同时也出现一种美的体验,如果不美,怎么配得上神圣的纪念。
也许这对我们来说太过遥远,只需要问问我们自己,作为普通群众,为了什么而去欣赏、投身艺术?很俗地说,歌好听就去听,画好看就去看,歌词有意思去看,背景有故事去查,对一般人来说,就是这么简单。
我想,人是艺术的中心,艺术给我们美,是最广阔的作用,像空气一样的存在。
只是我们触不到,而将目光转向更宏伟的工程。
不过,我总这么认为,质本洁来还洁去,万物至简,所有纷繁复杂的不过是表象,拨开表象,万物归一。
艺术有我们可见的,更辉煌的作用,然而,叙述种种之后,归来仍是最初的美与思考。
约翰·凯里在《艺术有什么用?》说,现代艺术已经成了金钱、时尚、名声、追求轰动效应的同义词。
罗伯特·休斯宣称,在我们这个大众传媒的社会,艺术残存的作用就“是要作为投资的资本”。
有很多事发生就是发生,存在就是存在。
你可能认为艺术本是脱俗的,与世俗同流合污就是对艺术的侮辱。
在某些方面确是如此,但是现实的存在本是客观的,艺术带来商品经济的发达又有什么错?我想凯里的确有些夸大其词了,每个种类中总有那么几个败类,但远不至于“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确实有艺术沦为利益的阶下囚,但难道不正因为它们所追求的“轰动”使得自身的效应被放大了吗?也就是说,实际并不至于那些光辉被掩盖的艺术也成为“投资的资本”。
其实吧,我仍是觉得艺术给经济带来更多的正面影响,最好的是,它更加平民化了。
影视作品、展览会、音乐会、杂志书籍……艺术幻化了更多形式,不再是阳春白雪,触不可及了。
虽说蛀虫也大多为此而生,而我们也不正是靠此滋养吗?而在历史的画卷里,经济是最浅的现象,而政治往往是深沉的撼动。
这似乎和第一篇文章所叙述的艺术带来的“社会革命”重复了。
就近看看20世纪这个“革命的年代”,西海岸聚集的嬉皮士是不疯魔不成活的艺术家,约翰列侬和小野洋子有行为艺术“床上和平”,鲍勃迪伦插了个电,滚石扭个屁股,朋克干掉世界还有这个还有那个的,他们是古怪的、具有“反政府”高危性的左派分子,是红色恐怖中的靶子与枪,是学生运动的背后支持与背景音……革命无论结果如何,过程总是轰轰烈烈,流血流泪,你怎么掩盖它已是过去时,反正我总记得。
擦擦灰尘满面的历史书,艺术投身革命,总得掀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