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羊绦虫病

羊绦虫病

羊绦虫病
羊绦虫病是由裸头科的莫尼茨属、曲子宫属、无卵黄腺属的各
种绦虫寄生于羊小肠内引起的疾病。

据对辽宁省绒山羊的调查表明,
辽宁绒山羊有极高的感染率,辽宁绒山羊危害十分严重,三种绦虫
病常混合感染。

【虫体特征】
1.扩展莫尼茨绦虫:虫体为乳白色,长带状。

体长1~5米,宽1.6厘米左右。

由头节、颈节、体节组成。

头节为球形,有4个吸盘,无顶突和小钩。

节片的宽度大于长度。

每一成
熟节片内有两组生殖器官,
两则呈对称分布,每组的雌
性生殖器官包括卵巢(呈扇
形)、卵黄腺、子宫等。


组的雄性生殖器官包括分布
在排泄管内侧的数百个睾丸
以及输精管、雄茎囊等。


节片的后缘有一排稀疏的环
状节间腺。

2.贝氏莫尼茨绦虫:形态和构造与扩展莫尼茨绦虫相似,外观上不易区别,其主要区别是节间腺不同。

贝氏莫尼茨绦虫的节间腺是密集的小点组成的条带状,集中分布在每一节片后缘的中间部分。

3.盖氏曲子宫绦虫:虫体长1~2米,最宽处约12毫米。

每个节片只有一组生殖器官,左右不规则地交替排列。

雄性囊外伸,使虫体边缘不整齐,外观呈锯齿样。

睾丸分布于排泄管外侧。

子宫呈多弯曲的横列管状。

4.中点无卵黄腺绦虫:细线状,体长2~3米或更长,宽2~3毫米,节片极短,且分节不明显。

每个节片内只有一组生殖器官,左右不规则排列。

睾丸位于排泄管两侧,没有卵黄腺,各孕节子宫周围器均互相靠近而且前后连续,排列于节片的中央,所以眼观虫体中央呈一条白线。

【生活史】
几种绦虫的发育史相似,现以莫尼茨绦虫为例加以介绍。

孕卵节片或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被中间宿主——地螨吞食,在其体内经一段时间后发育为似囊尾蚴,牛羊吞食含有似囊尾蚴的地螨后而感染,似囊尾蚴在牛羊小肠内经40~50天发育为成虫。

【流行病学】
1岁以内羊多发;各种日龄羊均可发生;放牧羊多发。

莫尼茨绦虫和盖氏曲子宫绦虫分布于全国各地,中点无卵黄腺绦虫主要分布在高寒、干燥地区。

这三种绦虫在辽宁省普遍存在,而且多为混合感染。

莫尼茨绦虫多感染羔羊和犊牛,盖氏曲子宫绦虫对各种年龄的牛羊均可感染,而中点无卵黄腺绦虫则主要感染成年牛羊。

【致病作用和症状、剖检变化】
1、机械作用:当大量虫体寄生时,可阻塞肠管,导致肠套叠、肠扭转,甚至肠破裂的严重后果。

2、毒素作用:虫体较大,产生的新陈代谢产物多,而且有特殊的毒害,如莫尼茨绦虫的毒素能引起神经症状,发生假回旋病。

3、夺取营养:虫体大,而且生长迅速,虫体数量多时,将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虫体夺取宿主肠内已消化好的养分,从而使宿主衰弱消瘦、病程恶化。

4、在三种绦虫中,以莫尼茨绦虫的致病力最强,临床症状也比较明显,而其它两种绦虫引起的症状则较轻微。

羊感染后的症状,因感染强度、年龄而异。

一般体温变化不大;病程长;明显消瘦;腹泻,排稀粪,粪便中有黄白色节片;转圈;磨牙。

轻度感染或成年羊感染时,一般症状不明显。

羔羊和犊牛感染以及成年牛羊严重感染时症状明显,表现为消化紊乱,经常腹痛、肠臌气和下痢,粪便中常混有脱落的节片。

日见消瘦、贫血,有的出现痉挛、转圈等神经症状。

病的初期羔羊和犊牛还有食欲降低,而饮欲增加的现象。

病的末期,患畜因衰竭而卧地不起,空口咀嚼,口吐白沫,反应迟钝或消失。

最后因恶病质衰竭而死亡。

曲子宫绦虫的孕节部分羊小肠的莫尼茨属绦虫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粪便检查结果确诊。

粪便检查:一方面观察粪便有无绦虫节片,最好是每天清晨检查畜舍内的新鲜粪便。


一方面是做粪便中虫卵检查,可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或沉淀法。

另外,也可以通过诊断性驱虫或死后剖检小肠内发现有黄白色带状虫体而确诊。

粪便中有黄白色节片
【防治】
1、治疗
硫双二氯酚:羊每公斤体重75毫克,内服。

氯硝柳胺:羊每公斤体重70~80毫克,驱治盖氏曲子宫绦虫时应加大剂量为每公斤体重100毫克。

丙硫咪唑:羊每公斤体重5~10毫克,配成混悬液内服,或将羊嘴扒开,并使羊头上仰,将药送入口腔舌面上,羊即吞食。

2、预防
预防性驱虫:在年内放牧前与舍饲后40天进行驱虫。

在本病流行地区可采用成虫期前驱虫,在春季放牧后30~35天进行一次驱虫,以后每隔30~35天进行一次,一直到转为舍饲为止。

保护羔羊,将继奶后的羔羊赶到长时间没有放牧的草场去放牧。

粪便要发酵处理,及时清除圈舍粪便,堆集发酵,以杀灭虫卵,减少污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