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语文中考一模)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2分)1. (2分) (2017八下·姜堰月考) 下列句子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近日,我区“三水讲堂”教师成长平台在区教师发展中心多功能报告厅举行。
B . 各校要将“大阅读”工作纳入学校课程,努力增强“大阅读”活动的课程化水平。
C . 为加快“泰微课”资源建设步伐,教育局开展了“泰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论文评选活动。
D .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要听取人民群众广泛意见,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评判改革成效的标准。
二、句子默写 (共1题;共8分)2. (8分) (2017七下·赫章期中) 请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①________ ,云从窗里出。
②深林人不知,________。
③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
④________ ,何人不起故园情。
⑤________ ,双袖龙钟泪不干。
⑥士别三日,________。
三、基础知识综合 (共1题;共4分)3. (4分) (2017七上·和县期中) 综合性学习:生活处处有语文。
(1)现在很多广告宣传语刻意改动成语,以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
请还原下列广告宣传词语,先找出改动的字,再把正确的字写在横线上。
①默默无蚊的奉献(某杀虫剂广告语) ________还原为________②一明惊人(某眼病治疗广告语) ________还原为________③饮以为荣(某饮料广告语) ________还原为________(2)〔缤纷课堂〕语文课代表在课堂上深情念了一段感受语文的话:语文是处处闻啼鸟的春;语文是荷花映日红的夏;语文是仙鹤排云上的秋;语文是梅花独自开的冬。
这段话里包含有四句古诗,你知道吗?写出两句即可。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4. (7分)(2013·徐州) 赏析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完成题目。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对上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诗人的自问自答,用朴实的语言道出“心远”的生活真谛.诗人因为远离官场和俗世,心志高远,所以觉得居所也是偏僻安静的。
B .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南山美景相遇的随意与自然,侧面表现出诗人苦闷、寂寞的心境。
C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傍晚时分,山上的气象愈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作者从中悟出了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
D . 结尾两句抒发感情,是对全篇的总结.“真”即人的自然本性,“忘言”是指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
五、课外阅读 (共1题;共13分)5. (13分)阅读下文,完成题目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划线词①日光下澈②悄怆幽邃③水尤清冽④斗折蛇行(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的一项是A . 清: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B . 可:不可知其源明灭可见C . 而:潭西南而望乃记之而去D . 以:卷石底以出以其境过清(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②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请从景物描写角度品味下面句子的精彩之处句子: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六、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4分)6. (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三种诸葛亮 (邓拓)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
是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他呢?那也不尽然。
有的人对于诸葛亮不但没有好感,反而很有恶感。
比如在云南,有的少数民族同胞就很不喜欢诸葛亮。
在他们那里,流传着一些民间故事,都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
这是为什么呢?大概因为三国时代的诸葛亮不懂得讲究民族政策,当时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民族主义的错误思想,得罪了一些兄弟民族。
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的所谓“七擒孟获”的故事,在云南有的兄弟民族的民间故事中,就变成了“七擒诸葛亮”;而孟获则受到同情和赞扬。
如果从各个方面搜集各种材料,一一加以比较研究,我们将不难发现,人们所设想的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可能有多种多样的面目。
例如,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描写的,算是历史家笔下的诸葛亮;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可以算是小说家笔下的诸葛亮。
而在现时仍然流行于京剧舞台上的《借东风》等剧目中,诸葛亮的面目又是一种样子,这只能算是舞台上的诸葛亮。
这些当然还是赞颂诸葛亮的居多。
因为这些史籍和小说、戏剧之类,基本上都是在汉族人民群众中流行的。
他们历来把诸葛亮当做先知先觉、多谋善断的伟大人物,似乎一切人的聪明智慧都无过于诸葛亮,都要以诸葛亮为代表。
但是,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即:事前的诸葛亮、事后的诸葛亮和带汁的诸葛亮。
人所共知,传说中的诸葛亮料事如神,不论遇到什么事情,他差不多都能够预先做出种种安排。
所以,一般人提到诸葛亮,总认为他有先见之明。
并且由此推论,凡是有先见之明者,都可以称之为诸葛亮。
这就是我们说的事前的诸葛亮。
这种诸葛亮当然是最可贵的了。
为什么诸葛亮会有先见之明呢?是不是因为他懂得天文地理,熟悉阴阳五行,甚至于真的会呼风唤雨,驱使六丁六甲之类的天兵天将,简直像神仙一样的呢?当然不是。
他之所以会有先见之明,主要的还是因为他平素注意调查研究各种情况,熟悉各地山川形势、道路里程、民情风俗等等,并且有丰富的知识,对于政治、经济、历史的背景,了如指掌。
如果缺乏这些条件,任何先见之明就都不过是吹牛而已。
但是,诸葛亮的先见之明也不宜于过分加以夸大。
实际上,他并非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都有先见之明的。
误用马谡,以致失守街亭,这不是缺乏先见之明吗?不过,话又说回来了。
我们评论古人,如果提出这样的要求,也未免太苛刻了吧!说一句公平话,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我们也不必过分强调事前的诸葛亮,宁可多一些事后的诸葛亮,倒也不坏。
问题就要看我们对于事后的诸葛亮,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常常可以听见,有些人把事后诸葛亮当做了一种讽刺。
如果对于那种光在旁边说风凉话,临事毫无主张,事后就哇啦哇啦的人,讽刺是应该的。
否则,就是不应该的,因为诸葛亮的先见之明,不能不是从无数次事后研究各种经验教训中得来的。
有许多事情,在它们没有发生的时候,根本无法预断它们是什么样子;只有当它们已经发生了,至少是已经露出了萌芽之后,才有可能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才有可能做出某些判断,估计它们的发展前途。
因此,应该承认,在这种意义上,事后的诸葛亮还是有用处的。
由事后的诸葛亮到事前的诸葛亮,这是一个正常的必经的认识过程。
只有带汁的诸葛亮是最要不得的。
这个名目见于岳飞的孙子岳珂的《程史》第十五卷《郭倪自比诸葛亮》的一条记载中。
据称:“郭棣帅淮东,倪从焉。
……议论自负,莫敢近之。
一日,持扇题其上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盖意以孔明自许。
……后屡败,倪自度不复振,对客泣数行。
时彭法传师为法曹,好谑,适在座,谓人曰:此带汁诸葛亮也。
传者莫不拊掌。
”像郭倪这种带汁的诸葛亮,简直令人发笑,也令人发呕。
然而,这也证明,冒充诸葛亮,假装诸葛亮是吓不住人的,总会有一天要原形毕露,被天下人所耻笑。
1962年3月(选自《邓拓散文选集》,有删改)(1)阅读全文,分别概括作者对三种诸葛亮的态度。
①事前诸葛亮:②事后诸葛亮:③带汁的诸葛亮:(2)阅读文章第五小节,回答问题。
①概括“这些”指代的内容。
②简要分析这一小节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
(3)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A . 一般人对诸葛亮有好感,但不是所有的人都热爱他、崇拜他。
B . 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比较多的是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
C . 知识丰富、善于调查研究,这是诸葛亮能多谋善断的条件。
D . “事后诸葛亮”如果善于反思是有可能成为“事前诸葛亮”的。
(4)同样是“三顾茅庐”的故事,作者身份、立场不同,文体不同,处理就不同。
请以下面三个材料为例,简要分析他们写法不同的各自缘由。
①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隆中对》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时之事。
——《出师表》③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 (用数千字记叙描写“三顾”的具体过程,这数千字中大量的笔墨是写刘备在探访诸葛亮的过程中,不停地遇到诸葛亮的朋友亲戚,并误将他们当做诸葛亮本人。
)——《三国演义》陈寿的《隆中对》:诸葛亮的《出师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7. (12分)(2011·北京) 阅读《鞋》,完成下列各题。
鞋阎耀明①年轻人的鞋坏了,去修。
街口就有一个修鞋的,摊子不大,一个戴着单帽的人在埋头干活儿。
年轻人把鞋放下,修鞋人拿起鞋,看了看,说过半个小时就可以来取。
②年轻人就离开了,往街上走。
年轻人心里正烦,大学毕业有一阵子了,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有人介绍一份,年轻人嫌工资太低,而且给一个连高中都没有读过的老板打工,年轻人觉得有点那个。
年轻人找了不下二十份工作,都觉得不太满意,没有去做。
他每天都注意看报纸上的用工信息,每天都去联系,有时上门去毛遂自荐,结果,都没有谈成。
年轻人自然心里不是滋味,别的不用说,光鞋就走坏了两双。
鞋走坏了可以修,往修鞋摊儿上一放就行了,可工作始终没有影子,这让年轻人很是心焦。
③取鞋的时候,年轻人付了钱,正要走,写鞋人问:“还没有找到工作?”年轻人一愣,说:“没有。
”转身闷闷不乐地走了。
④不久,年轻人又去那儿修鞋,却先愣了一下。
原来的修鞋摊儿不见了,被一间干干净净的小屋取代了。
修鞋人坐在屋里,正捧着一份杂志看。
年轻人走进屋里看了看,放下鞋说:“这小屋不错,你发财了。
”街口这地段,金贵,能有一间屋,是许多人眼馋的事。
修鞋人说:“夏天省得风吹日晒,冬天省得挨冻,享点福吧。
”年轻人说:“你把一个小小的修鞋摊儿干大了,不简单。
”修鞋人放下杂志,开始干活儿。
⑤年轻人没有出去,拿起杂志一看,竟是一本文学杂志。
年轻人问:“你喜欢?”修鞋人说:“喜欢。
”转眼就修好了。
修鞋人问:“这么久了,应该找到工作了吧?”年轻人有点不高兴,觉得修鞋人多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