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李白诗歌体制研究的几点思考

关于李白诗歌体制研究的几点思考


, 可见李白在诗歌史上之影响。李白一生创
作了大量的诗歌, 传世的约千余首, 数以百计的名篇佳作 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世界人类的精神财富。李白作为一 代诗仙, 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我们理应对其诗 的用韵特色进行系统的研究。 要考察李白诗歌的用韵情况,首先应分别其诗的体 制,即严格地区分近体和古体,因为古体诗用韵宽,近体 诗用韵严, 是两个不同的系统。前者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语音现象,后者基本上是牢守功令的。现有的研究资料 中, 对李白诗体的分别, 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上海古籍出 李白集校注 》( 瞿蜕园、朱金城 版社 !JH" 年 # 月出版的 《 “ 校注 ) 王运熙写的前言中, 认为李白 “ 七律仅十多首 ” , 五 律有七十多首 ” 。鲍明炜先生 !JA# 年发表在 《 南京大学学 报》 上的 《 李白诗的韵系 》 一文, 认为李白近体诗约二百余 首。 也有认为李白近体诗近三百首的。 那么对于李白一家 诗的分别, 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导致分类结果有 异的原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关系到各家确定古、 近体诗的标准。 众所周知, 近体诗是唐代才有的, 是从六朝的古诗上 发展起来的, 由汉魏古诗演变成为齐梁以后的新体诗, 再 演变成为唐初的律绝诗,诗歌有逐渐律化的趋势。可是, 在律绝形成的同时,又由于摹仿汉魏六朝的古诗而产生
&’ ( ( )**+ , *-. )
四联都用。 王力 《 汉语诗律学 》 中讲到 “ 如果只用于一联, 就
&’ ( ( )!*’ ) 是用于颈联, 这时颔联不用对仗 ” 。但张世禄 《 杜甫
与诗韵 》 则认为 “ 中两联必须有一联对仗 ”& * ( , 就是说这一 联或者是颔联或者是颈联。可见两说不完全一致。 排律的对仗,本来除首尾两联外,中间无论有多少联 语, 一律须用对仗。 但是就如律诗里虽规定用对仗, 也还有 人稍存古法,偶然在颔联里免用一样,李白十韵以上的律 诗中, 除首尾两联外, 往往还有一联不对仗或对仗不工, 多 为第二联。这类诗歌 的平仄规律 很严,和近 体诗完全一 致。 是将这部分诗看作仿古的排律, 还是看作古体诗, 也是 容易出现异议的地方。 以上 从近 体诗最 讲究 的两个 方面 分析了 分别 李白诗 体可能存在的分歧,可见依据什么标准、哪一家之说是问 题的关键。上面提到的王力说和张世禄说不完全相同。也 有人依据刘世教说, 刘说与上述二说也不完全一致。所以 出现分类结果的差别是难免的。 还有一些因素也将直接影响分类的结果。 一是各家所 依据的版本不同, 对李白诗歌的总数量说法不一。有的集 子仅收录七百多首诗, 有的则收录一千多首。目前常见的 有清王琦注本、 瞿蜕园、 朱金城校注本和萧士 一千零三十五首。 其次是伪作的问题。 据考证, 宋代以后的集子中, 所收 诗作不能肯定都是李白的作品, 其中可能有伪作。但是真 假已经不容易分辨。例如 《 小桃源 》 一诗, 瞿、 朱校注本云: “ 琦按此诗乃南唐许坚诗 ” 。 对于有问题的诗, 鲍明炜 《 李白 诗的韵系 》 在统计韵脚时, 都不计算在内; 也有的一律作李 白诗统计。另外, 瞿、 朱校注本后面的 《 诗文补遗 》 部分, 也 是争议较大的地方。 再次是对于韵例的分析不尽相同。同一处韵脚, 有人 认为是通韵, 有人认为是换韵, 而且有时因所据版本不同, 所收诗句也不完全相同, 都会影响韵例的分析。 以上所述, 是引起各人分类结果有异的主要原因。除 此之外, 还有一些历来有争议处, 如拗句能否作律句看, 是 否承认仄韵近体诗以及所谓的三韵小律等, 都可能引起分 类上的不同。 我们认为, 出现这样的不同是正常的。 无论依 据哪一家之说, 只要缜密、 系统地加以研究和分析, 取得的 结果都是可信的,对我们全面认识李白及其不朽的诗篇、 研究汉语语音史和诗律学、 考察唐代音韵及隋唐韵书的性 质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 ( 吴融 1 禅月集序 1 李太白全集 ( & 2 ( 1 $ 清 % 王琦 1 卷 /* ) 中华书局, !+..1 & ’ ( 王力 1 汉语诗律学 & 3 ( 1 上海教育出版社, !+.+1 ( & / ( 钱学烈 0 寒山诗韵部研究 & 4 ( 0 语文研究, !+#* , 5) 1 & * ( 张世禄语言学论文集 & 3 ( 1 学林出版社, !+#*1 责任编校 边之 注本等。 其 中王琦注本和瞿蜕园、朱金城校注本收诗数量相同,都是
, 而钱学烈 《 寒山诗韵部研
&/ ( 一文则作为近体诗来统计。李白诗歌中有相当一部 究》
分古风式律诗,是将其归入古体诗还是归入近体诗?这个 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古、近体诗数量的确定。或者全部划入 古体诗范围; 或者分类统计、 区别对待。后者即是将古风式 律诗分成三类: 全篇古体、 大部分古体、 半古半律。半古半 律的包括全篇有三个古句的。依此条件,全篇有三个或三 个以上古句的便视作古体诗。排律同样。绝句中如果只有 一个拗句 ( 即古句 ) , 可认为偶拗, 归入近体诗内。以上所 说“ 古句 ” , 是指拗而未救的句子, 拗而能救的仍为近体。 $ ’ % 排律 一般说来, 排律的平仄规律比普通律绝更 严, 只容许有子类特式 ( 诗句腹节的两个字平仄互换, 本是
—— — —— — —— — —— — —— — —
收稿日期: &""B I !& I G" 作者简介: 郜晓芹 ( !J’B I ) , 女, 安徽中医学院公共基础部讲师, 硕士。
!"#
同。但是有些诗人在创作中,往往不甘受律句平仄的拘 束, 用了一些拗句 ( 即该用平的地方用了仄, 或该用仄的 地方用了平 ) 。 $ ! % 古风式律诗 五律用拗的最多。五律的第三字, 原则上是不该拗的, 拗了就成为古句, 古句多了就成为古 风式的律诗。这部分诗从字数、 对仗上看, 都合乎律诗的 要求, 只是一些诗句用了拗, 这是古、 近体诗互相影响的地 方。 在这种地方, 律古的界限是不明显的。 如何看待古风式 律诗,是将其归入近体还是归入古体,语言学界的看法并 不完全一致。王力先生在 《 汉语诗律学》 一书中, 将其放在 古体诗一章来介绍
李杜文章在, 光芒万丈长。李白和杜甫被视为唐代诗 人之首,甚至更有人认为 “ 国朝能为诗者不少,独李白为 称首 ”
K! L ( C!A&H )
了古体诗。唐代的古体诗是在律绝诗形成之后产生的, 在 体制上要受律绝诗的影响。在诗人的实际诗文创作中, 这 两种诗体之间常有交互影响的地方,例如李白的古体诗 中, 常常有律句, 甚至有的律句占整篇诗句的半数以上。 古体诗对仗的例子很多,其用韵也有的掺杂了一些近体 诗韵的色彩,有宽中带严、混中带分的迹象,这是古体诗 受近体诗影响的结果。 反转来,近体诗在格律上和用韵上也受了古体诗的 影响, 律绝诗里关于平仄的格式有拗体, 律诗里的颔联和 颈联也有很多失对的,这就是格律上受了古体诗的影 响。李白近体诗中有严中带宽的情况, 其中有拗体, 又有 似对非对的句子, 在用韵上也有偶然出韵的例子, 这些都 是受了古体诗影响的。 由于互相影响,就有一部分诗似乎介于古、近体之 间, 依据怎样的标准将其归类呢? 首先, 严格的平仄规律是近体诗区别于古体诗的主要 条件; 平仄和对仗是近体诗最讲究的两件事。 因此, 确定李 白诗何者为近体、 何者为古体, 主要应从这两方面着手。 !M 平仄 近体诗的平仄是以每两个字为一个节奏,平仄递用; 假定第一句诗的第一第二字都是平声,那么第三第四字 就应该是仄声; 如果第一第二字都是仄声, 第三第四字就 应该都是平声。一联之中, 平仄必须相对; 下一联的出句 必须和上一联的对句平仄相黏, 相近的两联, 平仄不能相
关于李白诗歌体制研究的几点思考
郜晓芹
( 安徽中医学院 公共基础部, 安徽 合肥 &G""GH ) 摘 要: 考察李白诗歌的用韵情况, 首先应分别其诗的体制, 即严格地区分近体和古体。但在一些研究资料中,
对李白诗体制的分别不完全相同, 古、 近体诗的数量说法有异。 从近体诗最讲究的平仄、 对仗等方面分析了存在差异 的原因, 指出依据什么标准、 哪一家之说是问题的关键; 同时认为出现这样的差别是正常的, 无论依据哪一家之说, 只要缜密、 系统地进行分析、 研究, 取得的结果都是可信的, 对研究李白及其诗歌、 研究汉语语音史、 诗律学等都具有 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李白; 诗歌; 近体诗; 古体诗; 平仄; 对仗 中图分类号: 5&"#? && 文献标识码: F 文章编号: !""G I &!GB ( &""A ) "& I "!"# I "&
!"#
&’ ( ( )!"" , !!! ) “ ) 平仄 ” , 现改为 “ 仄平 ” , 七言为第四字 % 必须是仄声, 末二字必须是 “ 仄 末三字必 仄” , 对句第二字 $ 七言为第四字 % 必须为平声, ) 须是 “ 平仄平 ” 。但实际上, 诗人在创作中已经打破了这 个规矩。 李白十韵以上的律诗中就经常用到丑类特式。 由 于丑类特式和子类特式一样, 也是唐人发明的一种 “ 高格 调” , 那么, 律诗中容许用, 排律中能否作律句看?这个问 题也是影响诗体分类的一个重要因素。 “ $/%“ 黏” 对 ” 一首诗出句如系仄头, 对句必须是平 头, 出句如系平头, 对句必须是仄头, 这叫 “ 对” ; 否则叫 “ “ 失对 ” 。 黏” 有广狭义之分, 广义的 “ 黏” 就是一切的平仄 都合式, 不合叫 “ 失黏 ” ; 狭义的 “ 黏” 是指上一联对句如系 平头,下一联的出句必须是平头;上一联的对句如系仄 头, 下一联的出句必须也是仄头, 违者也叫 “ 失黏 ” 。近体 “ 诗讲究 “ 黏” 、 对” 。但 “ 黏” 和“ 对” 的格律在盛唐以前并 不十分讲究,二者比较起来,“ 黏 ”更居于不甚重要的地 位, 甚至中唐以后还偶然有不黏不对的例子。 李白的活动主要在唐玄宗、肃宗两朝,是盛唐时期, 他的近体诗就有失黏失对的例子。失黏的尤其多,例如 《 “ 自遣 》 : 对酒不觉暝, 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 鸟还人 亦稀。 ” 在研究李白诗体时, 应充分考虑这一点。 ’0 对仗 近体诗的对仗, 常用于律诗和排律里, 绝句大多不用 对仗。对仗是律诗的必要条件。就一般情形而论, 律诗的 对仗是用于颔联和颈联, 就是第三句、 第四句对仗, 第五 句、 第六句对仗, 这是正例。 也有的少到只用于一联, 多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