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韦伯社会分层思想

浅谈韦伯社会分层思想

浅谈韦伯社会分层思想
学生姓名:孙迎春学号:20085011030
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摘要:社会分层现象是现代西方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冲突和阶级斗争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那一刻起就一直此起彼伏,从未间断过。

许多西方社会学者也已经认识到其根源在于社会不平等,而过度的冲突和斗争会引起社会动荡,形成社会运行的障碍。

出于维护的目的,他们对社会分层现象也十分重视,并且进行了长期的研究。

作为这一研究的结果,他们提出了形形色色的分层理论和模式,用以描述社会差异,把握各个社会层次上人们的社会表现,预测不平等现象的发展趋势,干预和影响社会政策的制定。

其中,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理论对西方分层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西方社会分层研究虽然理论名目繁多,分层标准五花八门,但一些基本特点都是溯源于韦伯的分层理论和模式。

关键词:韦伯社会分层三位一体
社会分层是人类社会长久以来就存在的现象, 但随着16到18世纪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社会阶级加速分化, 阶级之间的冲突加剧, 国家与社会的区别日益明显, 政治与社会的关系日趋复杂。

如何保持政治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是摆在人们面前的新的现实问题。

这要求人们必须从社会的角度观察政治, 韦伯的思想正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作为政治社会学家, 他从社会、经济等深层结构对社会斗争与政治冲突作了极为深刻的阐释。

同时, 韦伯的“许多著作都可以视为与马克思不断交流思想的结果, 他的分层理论和经济行为理论就根植于马克思的经济学和社会学之中”。

韦伯对分层的研究以马克思的分析为基础, 并发展了自己的理论, 体现了理论的演进与社会的发展。

因此, 理解韦伯的分层思想, 同时对于我们如何维护新时期的社会和谐与政治稳定也有相当程度的借鉴
意义。

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其实质内容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社会等级序列。

“分层”一词,原来是地质学家用来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特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

许多社会学家发现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众多的不平等:在人与人之间,在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质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将地质学上的概念借用来分析社会结构,逐渐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理论范畴。

人类社会中的众多不平等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以前,基本上是以“等级”这种形式存在的。

比如在古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而在中世纪,则有封建领主、陪臣、行会师傅、帮工、农奴,而且几乎在每一个等级内部还有各种独特的等级。

进入19 世纪,人们已开始广泛使用“阶级”和“阶层”这两个概念来描述社会中人们的地位等级,这充分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变化。

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后,阶级对立变得简单化了。

整个社会逐渐转变成两个大的敌对阶级的对立,即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运用他们自己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的阶级社会与阶级斗争作出了独特的分析,在理论上有着重大的贡献。

此后西方著名社会学家韦伯全面研究了马克思的阶级分层观点,并提出一套不同的多元社会分层理论。

一、韦伯的“三位一体”社会分层理论
对西方分层研究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当属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创立的三位一体分层模式。

韦伯承认,在研究社会不平等时,把经济作为分层标准是必要的。

但社会的分层结构是多层面的统一体,除了经济地位以外,至少还有两种同样重要的分层属性,在造成社会不平等方面具有突出影响力,这就是声望和权力。

由此韦伯主张从财富、声望、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

韦伯也把根据经济因素划分的地位群体叫作阶级,认为阶级是指一批在经济状态和变化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人群。

他进一步解释说,如果一群人在商品市场上或劳动市场上拥有相同机会,而此种机会又仅仅取决于他们拥有的物品和收入,就可以说,他们构成了一个阶级。

简单地说,划分阶级的标准实际上就是“市场购买力”,或用马克思的话说是“钱袋的鼓瘪”,而不涉及在所有制中所处的地位,
所以韦伯所说的阶级差别主要是货币量的差别,这与马克思的阶级概念显然不同。

声望地位是由社会公认的评价体系确定的,社会的评价从肯定到否定构成了高低有序的阶梯,声望地位即指人们在这一阶梯中所处的位置。

影响人们声望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出身门第(身份)、仪表风度、知识教养、生活样式。

声望地位与“同类意识”的产生有密切联系,它必须经由主观评判的方式来确定。

权力地位则是依据人们是否拥有权力以及权力的大小确定的。

所谓权力,在韦伯那里意味着为实现自身意志,无视他人意愿而支配他人的能力。

权力分层反映了政治领域的不平等。

韦伯认为,任何有组织的社会生活都存在权力分层现象。

在现代社会中,合法权力的主要来源并非所有权,而是科层组织管理部门中的各种管理职位。

韦伯采用的上述三个标准,说得透彻些就是“名、利、权”。

韦伯相信,任何社会中这三种东西都是既有价值而又稀缺的,因此在各个社会活动领域中,人们总是要求名、逐利、争权的,社会分层结构就是用等级秩序将上述活动纳入制度化轨道的。

在三个标准之间关系问题上,韦伯坚持认为,虽然在一定条件下,这三个标准可能相互强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在理论分析层次上,必须将它们加以严格区分,即认定它们是各自独立的,每一个都可以单独作为社会分层的标准,也就是说它们之间并不必然地存在因果决定关系。

另一方面,虽然在理论上认定它们是各自独立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任何社会情势下这三个分层属性都同等重要,特定社会情势常常把某一个属性推到突出地位上。

至于在给定的社会情势下,哪一个属性作用最突出,即如何确定分层中轴的问题,韦伯认为,这将完全取决于具体的经验研究。

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对西方分层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西方社会分层研究理论名目繁多,分层标准五花八门,但一些基本特点都可以溯源于韦伯分层模式。

这些特点主要是:第一,采用多元分层标准。

韦伯之后的研究者纷纷效仿,通常不固守于某一特定标准,而是根据研究目的同时采用多种分层标准,常用的有:收入、职业、教育、技术、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由多元分层中又引申出对累积性—扩散性分层结构以及地位一致—地位相悖等新的研究课题。

第二,
采用了具有连续性的定量标准。

在韦伯的分层模式中,经济地位依财富量而划分,声望地位依社会评价高低而定,权力地位则取决于人们强行贯彻自己意志的程度或可能性,总之各分层地位之间的区别主要是量的区别,基本不涉及质的差别。

当代西方分层研究大抵沿袭了这一特点。

第三,引进了主观分层标准。

声望地位的划分和确定直接取决于人们的主观评价,尽管是具有普遍性或一致性的评价,但仍然是主观的。

当代西方分层研究所运用的主观法、声誉法就是继承了韦伯的这一思路。

二、简要评价
以上便是对微波社会分层思想的介绍。

在韦伯的整个思想体系中,“阶级”和“等级”思想一方面是“理解社会学”方法论的自然延伸,另一方面又成为了韦伯进一步考察社会结构,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基础。

在这本书后面的章节中,韦伯以此为出发点,依次考察了统治类型、政党以及支配社会学、法律社会学和宗教社会学的相关问题。

韦伯的社会分层思想对后世学界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作为和马克思齐名的经典社会分层理论,韦伯的理论在他之后经过反思、梳理和再诠释,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例如最近的一、二十年,以英国牛津大学的高德索普教授为代表的新韦伯主义学派,强调从非经济资源的占有来划分社会阶层。

另外,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戴蒙为代表的职业来分层理论,以法国学术院的院士皮埃尔•布迪厄为代表的按照偏好分层的视角,里面都有韦伯的影子。

不过,对于韦伯思想的批评也是显而易见的。

例如,有些人认为韦伯缺乏一个纯粹的完全在宏观层面上看待社会的视角,他的以关注个体行动的方法与关注宏观社会结构和历史模式之间存在着矛盾;此外,有些人认为韦伯的分层理论由于因果多元论的主张而缺少某种批判性,似乎只是在承认事实,而不像马克思那样指导实践——关于这一点韦伯在《学术与政治》中曾经有过论述,他认为学术应该是探讨“实然”性问题而非“应然”性问题的——韦伯对于资本主义发展所造成的“铁笼”所持的悲观态度也被不少人所指摘,但无论如何,韦伯的思想对于今天我们审视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都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顾忠华.韦伯学说[J].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75-76.
[2]苑芳江.经济与社会,2006,(12):124-125.
[3]彭复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J].闽西职业大报,2004,(9).
[4]邱鸿钟.西方哲学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王梁,武晓伟.韦伯作品集 [J].中国青年研究,2006(6):12-1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