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小关节紊乱
骨盆由骶骨和双侧髂、坐、耻骨连结而成是一个坚 固的整体,为躯干的座基,躯干的重量由第五腰椎 经骶髂关节面、髋关节传至下肢。骶髂关节面一般 在垂直面上十分贴合,周围有足够的韧带来维系, 构成了一个“自锁系统”。急、慢性损伤可通过各 种轴向冲击破坏这个“自锁系统”而使之发生各种 移位,出现相应力学变化,称为“骨盆紊乱”。 主要表现是身体重力线移位,骨盆侧倾,脊柱腰段 弧度改变和侧弯,胸段后突增加,颈胸交界出现水 平倾斜并与骨盆水平相反,以求达到躯干稳定,此 种颈胸段的代偿,由于肌力较弱,容易使颈、胸椎 体发生错动,从而产生一系列相对应复杂的临床病 症。所以,此学说被称作是整脊学说的理论核心之 一。
四、长杠杆和短杠杆
长杠杆和短杠杆:是指引起脊柱病变节段产
生整复运动所施加的手法力距的长短。 长杠杆手法:脊柱手法通过一个较长的力距 来产生整复动力,如整复颈椎时在头颅发力, 在整复胸腰椎时在肩部和骨盆处发力。 短杠杆手法:手法直接在病变节段的棘突、 横突上发力,则力矩相对较短。
五、腰—盆—髋 整体学说
【临床表现】
二、胸椎小关节紊乱: 1、外伤史:过度前屈或后伸肩背运动。 2、疼痛:伤后胸背即痛,痛连胸前,背有负 重感,坐卧不宁,走路震动、咳嗽、喷嚏、 深呼吸等均可引起疼痛加重。 3、常可出现胆囊、阑尾、胃区的疼痛。
【临床表现】
三、腰椎小关节紊乱: 1、外伤史: 2、疼痛:伤后即痛。腰痛难忍,表情痛苦, 不敢活动,惧怕别人搬动,轻轻移动下肢则 疼痛无法忍受 3、功能丧失:全部腰肌处于紧张僵硬状态, 腰部活动功能几乎完全丧失。 4、待嵌顿解除后,剧痛可自行缓解或转为一 般扭伤性腰痛。
【治疗】正人先正脊
1、治疗原则:舒筋活络,行气止痛,整复错位。 目的:纠正小关节错位,治疗软组织损伤。 2、取穴与部位:颈椎:风池、风府、肩井、肩贞、 天宗等。胸椎:华佗夹脊穴及背部膀胱第1、2条 线。 腰椎:肾俞、命门、环跳、居髎、八髎、委中、 秩边等。 3 、主要手法:推法、按法、拿法、滚法、揉法、 斜扳法等。
第一步 作出初判; 第二步 相符,判断准确; 第三步 均符,作出最后 定位诊断。
三、美式整脊兄弟椎
兄弟椎:是彼得· 里顿(Peter
Teighton D.C.) 所提倡的,它告诉我们脊椎两端存在互动的 关系。 譬如治疗颈椎第一椎时(C1)时,如能在腰 椎第五椎(L5)同时矫正,其效果更好。矫 正时同侧兄弟椎同方向矫正,而对侧兄弟椎 反方向矫正。
椎间盘 运 脊柱的最小单元 动 节 段
相邻两个椎体 关节囊包裹的小关节 韧带
【自由度】:决定一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所需要的独立坐 标数,称为该自由度数。椎体在三维直角坐标系中,沿三 个坐标轴的平动和绕三个坐标轴的转动有6个自由度(屈 伸、侧屈、轴向旋转)。
旋转:某一物体所有的质点都围绕一个轴线运动,或是某些物体绕一固 定轴运动并发生角位移。转轴可以位于物体的外部或内部。
脊柱触诊检查
1.
2. 3. 4. 5. 6. 7.
棘突偏歪、棘突间隙变化 两侧不对称(椎板向后或前) 椎间关节压痛 横突不对称 肌肉痉挛 活动受限,有别筋感 肌源性头痛(枕大神经痛)-C2、3
各种治疗手法
【手法辨证】
1、小关节紊乱棘突偏歪型:脊柱旋转复位法
2、环枢椎错位复位手法 3、胸椎错位屈曲型:叠掌按压法 4、胸错位椎伸直型:双掌交叉按压法 5、腰椎滑膜嵌顿:牵抖法 6、腰骶椎小关节紊乱:斜扳法
【脊柱生理解剖】
坐标系统:建立坐标系统有利于精确地描述脊柱的运动,采 用直角坐标系描述人体在空间的方向和位置。
冠状面X:将躯体分成前、后两部分
轴向面Z :将躯体分成上、下两部分
矢状面Y: 将躯体分成左、右两部分
【脊柱生理解剖名词】
运动节段:脊柱的运动节段系指上下椎体 及其相连的软组织,运动一般是相对于下 位椎体而言。
1. 枕-环-枢复合体
环椎旋转时,伴随着椎骨的位移。
2. 下位颈椎
侧弯时,棘突向侧弯的相反方向移位。
3. 胸椎
侧方弯曲和轴向旋转的耦合
4. 腰椎
Y轴(轴向)的旋转和平移
1.
椎骨的活动范围 枕-环-枢复合体craniovertebral junction , CV
屈伸活动(Qx):枕环关节、环枢关节 头的三维 空间运动 轴向旋转(Qy):环枢关节* 侧屈运动(Qz):枕环
颈部整脊法
双人旋颈法
卡颈侧扳法
扳臂拔伸颈法
压肩旋颈法
牵臂旋颈法
卧位旋颈法
胸部整脊法
腰部整脊法
注意事项
1、卧硬板床休息1-3天。 2、注意保暖。 3、严禁负重。
4、功能锻炼
伸展运动;扩胸运动;转体运动。
整脊相关理论
一、棘突四条线触诊法 二、三步定位诊断 三、美式整脊兄弟椎 四、长杠杆和短杠杆 五、腰—盆—髋 整体学说 六、骶—蝶—枕共扼系统学说 七、脊柱交叉理论 八、脊柱的“扭毛巾效应” 九、脊柱的拧螺丝效应 十、圆筒枢纽学说 十一、整脊四柱理论 十二、脊柱的能屈能伸原则
一、颈椎病: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颈、肩背 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颈 部活动功能受限,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 缩,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X线检查示颈椎退 行性病变。 二、落枕:一般无外伤史,多因睡眠姿势不良 或感受风寒而致。颈部疼痛、酸胀,活动不利, 在肌肉紧张处可触及肿块和条索状物。
后屈
绕 Z 轴的旋转
轴向旋转
侧屈
绕 Y 轴的旋转 前伸
绕 X 轴的旋转
平动:某物体在运动时,所有质点相对一固定点在同一时间内其运 动方向不变。
脊椎发生平动在临床上就称为半脱位。
一例外伤性齿状突骨折伴环枢椎半脱位手术前后的照片
运动范围RO
第 五 胸 椎 棘 突 偏 歪
第 三 胸 椎 棘 突 偏 歪
返回
【检查】
三、腰椎小关节紊乱 1 、患者腰部呈僵硬屈曲位,后伸活动明显 受限,损伤的关节突关节及其同节段上的棘 突偏左或偏右,并伴有压痛。 2、X线检查:可见腰椎后关节排列方向不 对称,腰椎侧弯和后突,椎间隙左右宽窄不 等。
【鉴别诊断】
呈水平位排列;因此容易发生半脱位。
【胸椎小关节】
呈额状位,故胸部脊柱只能做侧屈运动而不能 伸屈。
【胸椎小关节】
肋椎关节: 每个肋椎关节包括肋骨小头 关节和肋横突关节。
【腰椎小关节】
呈矢状位,因此其活动范围较大,可侧屈和前 后屈伸。
【腰骶小关节】
呈斜位,即介于冠状和矢状为之间,关节囊较 为松弛,可做屈伸和旋转各种运动。腰骶关节 是先天性生理变异的好发部位。
【病因病理】
长期打电脑 姿势不良 肥胖
【病因病理】
1、病因
主要是外力的作用。这种外力主要有 以下几种:
拉应力
压应力
屈伸应力
旋转应力
复 合 应 力
【病理】
关节错位(位移)
滑膜嵌顿 肌肉痉挛
肌肉撕裂
炎症渗出
【临床表现】
一、颈椎小关节紊乱: 1、外伤史:起病较急; 2、疼痛:伤后颈部疼痛,转动不便,活动 时疼痛加剧, 3、肌力减退,持物落地。
2.胸椎
棘突和椎间关节限制后伸的范围。
3.腰椎
腰椎的椎间关节限制了向前方的平移,允 许矢状面和冠状面旋转,对轴向旋转活动有限 制作用。 一般腰椎运动节段的脱位是沿着椎间关节 的方向的。 附件对胸椎矢状面屈伸的影响
【脊柱小关节生理解剖】
1、即关节突关节 构成:上椎骨的下关节突
与下椎骨的上关节突
和关节囊
2. 下位颈椎 3. 胸椎
最大运动范围发生在C5、C6之间 侧屈和轴向旋转范围越向下部活动范围越小
矢状面屈伸:T1-T12,4-12° 冠状面侧屈:T1-T10,6 ° ;T11, 8 °; T12, 9 ° 轴向面旋转:T1-T9, 8-9°;T10-T12,2 °
4. 腰椎
矢状面屈伸:自上而下逐渐增加,比其它节段活动度大 冠状面侧屈:大致相同,腰骶关节稍小 轴向面旋转:大致相同,腰骶关节z则大许多 易患疾病
【检查】
一、颈椎小关节紊乱 1、颈部肌肉稍有痉挛、强硬、头歪向健侧 或略 有前倾。 2、X线检查:正位片可见颈椎向患侧凸, 棘突偏离中线。
【检查】
二、胸椎小关节紊乱 1、患椎及其相邻数个胸椎有深压痛,压 痛在棘突上或 棘间韧带处,并可摸到患椎处 有筋结或条索状物等 软组织异常改变。 2、X线检查:部分患者有患椎棘突偏歪改变。
一、棘突四条线触诊法
1、棘突尖线:上一棘突下角与下一棘突上角的连线; 2、中心轴线: 通过脊柱中心的想像的一条直线; 3、棘突顶线:每个棘突上下角的连线; 4、棘突侧线:通过各棘突侧缘的连线。 正常人两棘突侧线均应与中心轴线平行,棘突顶线和尖线 应与中心轴线重合(或平行)。 一般情况下,当棘突偏歪时,其顶线偏离中心轴线,侧线在 此处成角而成一曲线,尖线则呈斜形方向与中心轴线相交。 椎体发生不同的移位时,棘突则会出现相应的变化。这些变 化可用拇指触诊检查,并与相邻上下棘突相比较。必要时使 脊柱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反复对比就能作出正确判断。 个别时候能遇到棘突有先天变异者,可酌以顶线为主,与中 心轴线相比较。
脊柱肌肉的运动
肌肉是椎骨运动的原始动力。 前群肌肉:腹肌、髂肌,使脊柱屈曲 后群肌肉:腰方肌和腰大肌 ,使脊柱屈曲 侧方肌群:腹肌、髂肌,使脊柱屈曲
过度前屈受后纵韧带、黄韧带、项韧带和颈后肌群限制; 过度后伸则受前纵韧带和颈前肌群的约束。
【解剖单位功能】
1.下位颈椎
屈伸运动范围主要受椎间盘的刚度和几何形状影响 在前屈活动时,椎间盘越高、前后径越小,其活动范围越大 侧弯时,若椎间盘左右径小,则侧方活动范围大 椎间盘越硬、活动范围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