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色素研究进展
济价值。目前主要用于实验室研究使用。
三孢布拉霉菌
它属于毛霉目,笋霉科三饱霉属的菌种,生长十
分迅速,生物量高,培养48h每L发酵液可获50g 以上的干菌体。
产色素的能力强,培养5-6d,总胡萝卜素产量在
1g/L 以上,其中 80-90%为β-类胡萝卜素。该菌
是实现工业生产的好菌种。国际上实验室水平已
品包装
液固发酵(液-固发酵)
先用种子罐液体培养种子,代替固体种曲接种,后 用固体培养发酵,简称液─固法,适用于产量大的红 曲厂。它与传统工艺生产不同的是:纯种培养制种; 提高发酵厚度(占地面积少,节省厂房);采用通风
措施和自控设备装置来控制培养品温;利用烘干设备
进行成品干燥等。同时,产品质量比较稳定。这种液 体种子培养法有利于实现机械化,缩短种子培养时间, 质量好,生长繁殖速度快等,提高了红曲质量,同时 有利于科学管理。
色或不呈色,但使培养基呈色,称水溶性色素。
微生物色素是一种次生代谢产物,一般是在菌体
生长后期开始合成,其合成过程可能是在培养基 中缺乏某种营养物质,菌体的生长过程受到限制
时被启动的。
一般是菌体生长繁殖过程中不需要的物质、菌体
失去合成这种物质的能力后照常生长。
微生物色素是由色素基因编码的酶决定的,具有种的 特性。色素合成酶对底物的特异性不高,某一种酶的 催化活动被外界因素或内部因素抑制时,就会产生完 全不同的色泽。
点是地面培养红曲(或竹匾、曲盒培养),工具设备
简陋,代代相传。现在仍应用于小红曲厂家或农村家
庭副业红曲制造,如浙江省义乌、兰溪、金华等地农 村。其生产工艺流程如下:
液态发酵(液-液发酵)
此法主要用于生产水溶性的红曲红色素,在我国有十多 年的历史。其主要特点是从种子培养到制曲都处于液体环境, 生产的色素发酵期短,色价高,水溶性好,产品收得率也较 高。
点。
微生物色素的数量,远远超过已知植物色素的数量,但 许多有食用价值的微生物色素至今开发应用甚少。 尽管产色素的微生物数量甚多,然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 色素的同时,也往往产生毒素。毒素由磷脂、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或蛋白质复合物组成,在胞内或分泌到胞外,使发酵 液成份较复杂,提纯色素工艺要求较高,常规方接很难得到 较纯的产品。 野生菌株色素产量一般都比较低,作为生产菌不仅增加提 纯的困难,而且也增加产品的投资,减少了盈利。 作为一种新开发的微生物色素,不仅纯度要求较高,其毒 理学试验要求也较高,产品不易得到认可。而不像植物色素 那样,因为植物色素提取过程简单方便,许多都是农副产品, 经过深加工后制得的天然色素的安全性高。
C21H22O5
354
Me O O Me O O
红曲玉红胺
Monascorubramin e
COC H 7 15
Me NH
红色
C23H27NO5
381
O O Me O O
COC
红斑红曲胺
Rubropunctamine
5
H 11 Me NH
红色
C21H23NO4
353
O O Me O
安卡红曲黄 素
Ankaflavin
日本广井忠夫等认为还有5-6种色素成分存在于红 曲色素中。
表1 红曲色素的种类
色素种类 色素颜色 橙色 分子式 C23H26O5 分子量 382
O O Me O
结构式
COC 7 H 15 O Me
红曲玉红素
Monascorubrin
红斑红曲素
Rubropunctatin
COC H 11 5
橙色
耐热性好
在一般的加工温度下其颜色不会发生明显变化。在酸 碱度为中性范围内加热时也比较稳定。
耐光性好
红曲色素对日常光线是比较稳定的,乙醇溶液对紫外 线相当稳定。在太阳光强烈直射下则色泽减弱。
2 红曲色素的基本特点(二)
不受金属离子的影响 在1000倍稀释的红曲色素的溶液中加入0.01mol钙离子、镁 离子、铜离子,经48小时以后,其红曲色素的残存率均达97 %以上。 不受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影响 400倍稀释的红曲色素的溶液中,添加100mg/kg抗坏血酸、 亚硫酸钠或过氧化氢,经48小时,其溶液的颜色仍和最初颜 色相同,没有变化。 着色性好:红曲色素对蛋白质或含蛋白质较高的原料的着色性 很好。这些原料一经着色后再用水洗也很难洗去。 安全性好 红曲色素的安全性很好。动物试验表明,食用红曲色素制 作的食物均未发现任何急性、慢性中毒现象。
四、微生物色素的发展趋势
利用遗传育种技术对野生菌株进行改造,选育适合工 业发酵的高产量菌株。正在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把在 食品和医药上有价值的微生物色素基因组,转移到已
证明对人类无毒害,要求培养条件价廉,色素提取技
术简便的实验菌株中, 以解决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 主要问题。
五、天然色素提取方法
培养基成分对色素产生影响很大,不仅包括培养基的
性质,而且还有培养时间,尤其是培养基的pH对色素 的性质和强度有显著的影响。因此,不同种类的菌株 可能需要不同的适合于产色素的培养基。
二、微生物色素的应用
食品工业中:天然色素
纺织工业中:织物的染色
三、微生物色素的优势
食用天然色素:
基本是植物色素,主要是从植物组织中提取
有甲醇、乙醇、丙酮、石油醚等。 优点:溶剂比较便宜,设备简单,操作简单易行, 提取率较高。 缺点:提取的产品质量较差,纯度较低,有异味
或溶剂残留,影响产品的应用范围。
3、碱提取法
碱提法主要是应用碱对多种生物物质的影响作用,
其提取效率虽不如有机溶剂提取率高,但从经济
角度和安全性考虑仍有应用价值。
Hale Waihona Puke COC 7 H 15黄色
C23H30O5
386
Me O O O Me O
COC 5 H 11
梦那红曲素
Monascin
Me O
黄色
C21H26O5
358
O O Me O
红曲色素的基本特点(一)
对碱度稳定 当酸碱度极度上升时,它的水溶液颜色才会发生变色, 乙醇溶液在酸碱度pH11时仍保持稳定的红色。
水提法
有机溶剂提取法
碱提取法
酸提取法
超临界CO2萃取法
微波萃取法
1、水提法
水提法是最早采用的一种提取方法。该方法所需
要的设备比较简单,比较容易操作。 效率比较低,时间长,目前很少单独采用,而是 与其他方法如微波、超声波等结合使用。
2、有机溶剂萃取法
是目前微生物色素提取最常用的方法。常用溶剂
其生产工艺流程如下:
平板与斜面培养(7-8天)→ 种子液培养(24-26小时) → 一级种子罐培养(7-8小时)→ 二级种子罐培养(7-8
小时)→ 发酵罐发酵(70-75小时)→ 板框压滤 浸泡滤
渣(用70%-80%酒精浸泡搅拌约28-36小时)→ 再次压 滤 真空浓缩(回收酒精)→ 喷雾干燥成粉状红曲红→ 成
六、微生物色素发酵工艺研究进展
固定化细胞技术
菌种联合培养
色素高产突变株的选育
产天然色素基因工程菌的构建
七、主要的微生物色素
红曲色素 β-类胡萝卜素 黑色素 靛蓝
(一)红曲色素
红曲色素是红曲霉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一
系列色素的总称,它是世界上目前唯一一 种用微生物发酵生产的食用色素。红曲色 素在红曲霉所产生的代谢产物中研究最早、 研究最多,长期以来作为食品着色剂使用。 与已知的其它天然色素相比,它有很多优 点。
极少是动物和微生物色素 植物色素缺点:产生天然色素的许多植物都是热带植物,原 料来源不易保证。有人提出采用植物细胞的培养技术,可从 根本上解决原料的供给,产出质量稳定的产品。但目前这种
方法在经济上造价较高,仍行不通。另一方面用细胞培养技
术生产天然色素还有许多技术问题尚未解决。 利用微生物工业发酵来生产色素,有可能克服上述存在的缺
的高。
微生物发酵法
3 β-类胡萝卜素的生产菌
克拉克须霉菌
三孢布拉霉
红酵母
克拉克须霉菌
该菌通过诱变比较容易获得 β-类胡萝卜素生物
合成途径不同阶段的酶缺失突变株,因此是研究 β-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基因表达、代谢调控等方
面的好材料。
但是此菌种的产量低,培养72h的生物量仅为4-
5g/L, β-类胡萝卜素产量仅为2.6mg/L,没有经
3 红曲色素的应用
红曲色素由于具有许多天然色素的优
点,在食品加工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主要应用于肉制品、面制品以及饮料 和调味料的着色。
4 红曲生产工艺
传统固-固发酵 液态发酵(液-液发酵)
液固发酵(液-固发酵)
传统固-固发酵
传统工艺适合小型或家庭作坊式生产红曲。其主要特
4、酸提取法
用酸法提取微生物天然色素也是一种比较
常用的方法,提取效果也比较好。
酸法提取需要消耗大量的酸,提取废 液对
环境污染比较大,且如果pH值调节不好会 对色素的结构及稳定性产生影响。
5、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
一种新型物质分离、精制技术。它兼备有气体低 粘度、高扩散和流体的高密度、大溶解度两方面 的特点。 由于超临界CO2,提取工艺简单,能耗低,萃取
(二)β-类胡萝卜素
β -胡萝 卜素是 多种胡萝 卜素中的一种,是维生
素 的前体,也称维生素原,它的稀溶液呈橙黄色 至黄色。 β -胡萝卜 素广泛存在于植物、藻类和真菌中,但 动物和人体内不能合成胡萝卜素,必须从外界摄
取。
1 β-类胡萝卜素的应用——食品领域
是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强化剂,主要用作色素和营养 强化剂。 广泛用作黄色着色剂以代替油溶性焦油系着色剂。常用于 奶油 、干酪 、蛋黄酱 、食用油脂 、人造奶油 、起酥 油 、糕点和面包等。 在果汁中与维生素C合用,可提高稳定性。为使其分散于 水中,可采用梭甲基纤维素等作为保护胶体制成胶粒化制 剂,从而广泛用于橘汁等清凉饮料、糕点、冰淇淋、干酪 等食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