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药物治疗进展抑郁症属于情感性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
据WHO 预测,到2020 年将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疾病[1] 。
并且抑郁症患者在抑郁症期间会出现频繁自杀和频繁入院治疗[2] 。
到目前为止,抗抑郁药可以根据结构或药物作用于中枢哪个神经递质系统分为不同的类别,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以及目前的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和其他新型抗抑郁药。
在抗抑郁的治疗研究中,药物治疗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轻型抑郁症患者,不建议给予抗抑郁药治疗,但对于中到重度的抑郁症则首选药物治疗,并联合应用心理治疗。
近年来抗抑郁药物的研究取得一定的进展:1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最早期世界范围抑郁症治疗一线用药,被称为典型抗抑郁药。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主要是丙咪嗪、氯米帕明(氯丙咪嗪)、阿米替林、多虑平及马普替林。
其药理机制是抑制突触前膜对NA和5-HT的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中有效的NA和5-HT的水平,延长NA和5-HT作用于相应受体的时间,发挥抗抑郁作用。
目前由于其不良反应较大已不作为治疗抑郁症的首选药物。
2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单胺氧化酶(MAO可分为A和B两型。
MAOIs作用机制是影响单胺神经递质的降解过程,使其蓄积在突触前膜,增加单胺神经递质的释放,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的5-HT 与受体结合,又迅速解离,这些5-HT大部分被突触前膜重新摄取。
MAO-A抑制剂主要有吗氯贝胺、托洛沙酮等,该类药物几乎没有抗胆碱能副作用,目前为止也没有对造血功能及心血管功能有毒性作用的报告[3] 。
3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SSRIs 的作用机制是选择性抑制中枢神经突触前膜对5-HT的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的5-HT浓度,从而达到抗抑郁的目的。
其代表药包括:氟西汀、氟伏沙明、帕罗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等。
SSRIs几乎无镇静作用,安全性高,且服用方便,临床应用较广泛。
其具有下列特点:①起效快;② 镇静及自主神经系统副作用少;③过量时中毒症状轻。
3.1氟西汀氟西汀,与去甲肾上腺素比较,更优先抑制5- 羟色胺的再摄取,限制了对毒覃碱受体的直接作用。
因此与三环类抗抑郁药相比,它们的抗毒覃碱作用或镇静的不良反应都较轻,心脏毒性也较少,故适用患者长期抗复发治疗和老年抑郁症的治疗[4] 。
氟西汀疗效肯定,耐受性较好[5] 。
但是由于氟西汀起效较慢,且不宜与MAOIs合用,以防止出现5-HT综合征。
3.2氟伏沙明其特点是阻断5-HT回收最弱,通常需较高剂量(100 mg/d )才能起效,氟伏沙明可用于治疗多种焦虑障碍。
此外,氟伏沙明也可用于治疗强迫症,可有效预防自杀倾向,是治疗有自杀倾向抑郁症的首选药物。
另外该药激动DA神经元突触前膜上5-HT2受体,抑制DA释放,改善妄想,故对妄想性抑郁也同样有效。
在SSRI 中最少引起性功能障碍,儿童及少年应用此药较为安全。
3.3帕罗西汀在SSRIs中,抑制5-HT再摄取的能力最强,治疗抑郁症及强迫症、惊恐障碍、社交焦虑的疗效被认为与其特异性抑制中枢神经系统5-HT 再摄取有关,该药的特点是起效快、耐受性好,对其他抗抑郁药无效的患者,用此药还可能有效,尤其适用于伴有焦虑症状的抑郁症。
3.4舍曲林对5-HT再摄取作用较强,选择性高,与其他药相互作用少。
主要治疗抑郁症和强迫症,还可适用于女性患者(孕妇除外)、产后抑郁症患者。
而且该药还增加多巴胺(DA释放,较少引起帕金森综合征、泌乳素增多、疲乏和体重增加。
用于脑卒中后抑郁症状。
3.5 西酞普兰和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该药是目前选择性最强的SSRIs类药,尤其适用于躯体疾病并发抑郁需多种药物合用者。
其优点在于运用西酞普兰治疗抑郁不引起明显的血压变化和心律失常[6] ,但对于有自杀倾向的患者,西酞普兰比其他SSRIs 过量致死的可能性更大,故不宜应用。
4新型抗抑郁药4.15-HT及NA再摄取抑制药(SNRIs)SNRIs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显著抑制5-羟色胺和去肾上腺素的再摄取而发生抗抑郁作用,而对单胺酶无抑制作用。
其代表药物有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
其特点是在一定范围内当剂量加大时,疗效可能会增加,故抗抑郁作用起效快,但在高剂量时能抑制NA回收。
4.1.1文拉法辛文拉法辛是一类新型苯乙胺衍生物,是二环类非典型抗抑郁药。
主要药理机制为通过抑制突触前膜对5-HT 及NA的再摄取的双重作用,增强中枢5-HT及NA神经递质的功能,发挥抗抑郁作用,可用于治疗抑郁症和广泛性焦虑障碍,对合并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抑郁症患者更有效[7] 。
其特点是口服吸收好,抗抑郁起效快。
4.1.2度洛西汀度洛西汀起效迅速,不良反应较少,抑制5-HT和NA重吸收的能力均强于文拉法辛,故主要用于治疗抑郁症[8] 。
其特点是抗抑郁、抗焦虑疗效确切,显效时间较快,且对躯体化症状改善明显,不良反应较轻,服用简便(1次/d),治疗依从性高。
4.2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NARIs)NARIs 可通过抑制神经元突触前膜NA再摄取,增强中枢神经系统NA功能,发挥抗抑郁功能,但不影响5-HT的再摄取。
其代表药物有瑞波西汀、米安舍林等。
适用于内源性抑郁症、心因性抑郁症和更年期抑郁症。
其优点在于能增加中枢警醒性,不损害认知功能,不损害驾驶和操作机器能力。
瑞波西汀瑞波西汀是第1个用于治疗抑郁症的NARIs,对重度抑郁和难治性抑郁具有良好疗效,适合对抑郁症的长期治疗。
该药的特点是无镇静作用,不影响认识功能,与酒精无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也较少,复发率低,耐受性较好。
但最近有报道称,瑞波西汀对抑郁症的治疗效果不如SSRIs,而且可能对患者具有一定的伤害性[9]。
4.3 NA和DA再摄取抑制剂(NDRIs)NDRIs主要作用机制为对5-HT或NA的摄取及单胺氧化酶活性均无明显影响,因能阻滞多巴胺(DA再摄取从而产生抗抑郁作用。
其代表药为安非他酮,安非他酮治疗抑郁症安全有效,抗抑郁作用与三环类抗抑郁药、SSRIs及SNRIs相当,可用于各类抑郁,已成为抑郁症的首选药。
优点是无抗胆碱作用,心血管不良反应小,不引起直立性低血压,不引起体重增加,无镇静作用,是改善药物所致性功能障碍的一线选择[10] 。
由于它临床应用安全、对性功能的影响最小,因此,已被称为抗抑郁药的"新五朵金花" 之一。
但其也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不宜睡前服药[11] 。
4.4NA能和特异性5-HT受体拮抗剂(NaSSAs NaSSA药理作用机制是拮抗NA前膜的a2受体,阻断负反馈机制,促进中枢NA释放和拮抗5-HT后膜a2受体,增加5-HT的释放。
其代表药是米氮平,该药显著特点是:起效迅速,通常服用1w部分症状改善,并且耐受性好,不良反应轻,药物相互作用极少,对心血管系统无明显影响[12] 。
主要适用于各种抑郁障碍,该药对性功能几乎没有影响。
不足之处在于有食欲和体重增加。
4.55-HT受体拮抗和再摄取抑制剂(SARIs)SARIs的作用机制是对5-HT系统既有激动作用又有拮抗作用,是一种混合性的5-HT 能激动剂和拮抗剂。
有抗抑郁和抗焦虑的双重作用。
SARIs 代表药物为曲唑酮和萘法唑酮[13] 。
尤其适用于老年性抑郁症。
萘法唑酮是为改善早期抗抑郁药曲唑酮的镇静与体位性低血压而开发的一种新型抗抑郁药。
4.6选择性5-HT再摄取增强剂(SSRE SSRE药理机制与其他抗抑郁药作用不同,甚至是相反,主要通过对大脑边缘系统结构和功能重塑,以及对多种神经递质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抗抑郁作用。
5其他新型抗抑郁药5.1黛力新是氟哌噻吨和美利曲辛的混合片剂,其作用机制是:氟哌噻吨作用于突触前膜DA自身调节受体,促进DA的合成和释放,使突触间隙DA含量增加;美利曲辛抑制突触前膜对NA 和5-HT的再摄取,使突触间隙NA和5-HT含量增加。
因此黛力新同时提高DA NA和5-HT含量,起到抗焦虑、抗抑郁作用,治疗谱更广。
5.2维拉佐酮该药有着独特的机理,被认为是通过抑制5-羟色胺的再摄取并同时激动部分5-羟色胺受体来起到治疗抑郁的作用。
该药由德国默克公司研发,于2011年通过美国FDA B准上市,用于治疗成人重度抑郁症。
维拉佐酮独特的作用机制、快速而明确的临床疗效、较少的性功能方面的副反应较传统的SSRI类抗抑郁剂有着更好的前景。
5.3沃泰西汀为2013年9月FDA B准的新药,该药被认为通过2种作用机制的联合发挥作用:受体活性调节和再摄取抑制。
由日本武田公司和丹麦灵北制药公司合作开发上市。
5.4吗氯贝胺是新型可逆性MAOI类抗抑郁药,临床用于各种抑郁症如内因性、心因性和反应性抑郁症等,对迟滞、激越、焦虑、轻度心境恶劣、睡眠障碍和惊恐症也有效。
5.5植物类抗抑郁药①路优泰是圣约翰草的提取物,是第一个用于抗抑郁的天然植物药,是一种多组分药物,含有贯叶金丝桃素、金丝桃素、黄酮等活性成分。
对轻、中度抑郁症有显著效果,并可改善失眠和焦虑。
其药理作用机制复杂。
②槲皮素和贯叶连翘提取物在特定剂量比例合用时有协同抗抑郁作用。
6结论抗抑郁药自问世以来,发展很快,特别是近10 年来许多新型抗抑郁药层出不穷,继续研发新型抗抑郁药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之,随着人们对抑郁症认识的不断深入,相信新的更好的抗抑郁药和抑郁症治疗方法将会应运而生。
抑郁症是一类受遗传因素影响,有一定生物学基础的疾病,它的发生同时还受社会、心理、文化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由此而形成生物-心理-社会的统一模式,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