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阿多诺的音乐美学思想初探诬安音乐学院硕二卜论文摘要AbstractTheodor Adorno’s aesthet i cs of mus i c i s negat i Ve.Adorno thought that the expressioni stic music manifested hi s negative aesthetic.AtonaI i sticseIf—decipl ined style conveyed the opposite side of the soci ety inthe express i on i st i c mus i c wh i ch can be ca l I ed the perfect negat i ve art.The e×press i on i st i c aesthet i c emphas i zed non—i dent i ty aga i nst i dent i ty.At the same time,Adorno thought.that the Twelve—Tone musjcwas the result of the express j on i st i c mus i c.When i twas estab l i shed at the ear l y stage。
theTweIve—Tone was revoIutionary.But it emphasi zed the identity agai n.when it wascontroI led by the “fundamental structure’’or“row”.Adorno’s musica aestheti cs i s i ron i c.I rony i s thb rhetor i c i n h i s aesthet i cs of modern mus i cand the resu l t of negat i ve aesthet i c.Adorno’s mus i ca I aesthet i c i s h i stor i c,-—~、◆because Adorno bel ieved that musicaI hi story was the hi story of the }.一“mater i a I ’’and9nceas i门g l y negate aga i nst aff i rmat i on.because aff i rmat i onmeans to the identity.so th9 art should be IeveI—headed in the face ofsociety.Therefore.what Adorno shouted for was a new aesthet i cs the modenart.akind of negative aesthetics.Key words:negativity.irony.self—reflection.the expressionistic music.the Twelve—Tone musicY 9 l乏B 5 l6西安音乐学院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成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专业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论文中除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与我一同工作并提供过帮助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本人均己在论文中做出了明确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生.立日期:,,汐6.勿西安音乐学院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送交西安音乐学院的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印手段予以保存。
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出在保密期内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西安音乐学院科研处办理。
研究生签名:壁莹导师签名;日期:莎6~.西安音乐学院申请坝二I:论文第一章T·w·阿多谢学术背景简介第一章泰奥多尔·维森格伦特·阿多诺学术背景简介T·W·阿多诺(Theodor wiesen—grund Ador^o 1903一1969)是具有犹太血统的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音乐学家,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
而法兰克福学派}警又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分支。
’第一节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自产生以来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十九世纪中后期,可称为马克思、恩格斯时期即马克思主义创立时期;这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强调社会经济的首要地位,把它当作人类精利1活动的最终基础和根源。
第二阶段:二十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可称为列宁主义时期,其显著标志是俄国革命。
这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强调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第三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至现在,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阵营产生了极大的分化,大致分为两大阵营:东方社会主义阵营(包括苏联与东欧)和“西方马克思主义”。
1930年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科尔施断言在共产国际内部出现了一个硒方共产主义派别,主要代表人物是科尔施和卢卡契等。
1955年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梅洛一庞蒂,明确使用“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并把科尔施和卢卡契定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④。
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流派及代表人物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卢卡契、御洛赫、科尔施、葛兰西等均为人本主义新马克思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新马克思主义分化为科学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和人本主义新马克思主义,但是人本主义新马克思主义仍然占主导地位。
它发端于30年代,鼎盛于60年代,包括以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哈贝马斯等人为核心的法兰克福学派:列斐伏尔的闩常生活批判;萨特和梅洛一庞蒂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卜一& 马克思主义:赖西的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等。
科学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兴起于二o’马一J-·杰磐胡湘译《法兰克桶学派的_铆1j一一阿多诺》IM】湖南湖1白人民m岖礼l L)88。
农俊卿等薯《20山=纪的文化批判一州方马克心主义们深层m¥i卖》lMl:IL柬tll央编i币版n!1)113 lJ==;IlI战之后,代表人物是以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著称的意大利理论家德拉一沃尔佩及其学生科莱蒂和以结构主义著称的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
20世纪80年代哈贝马斯与后现代文化展丌对话,产生了以德里达、吉登斯等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
k 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流派来看它是以西方人本主义为基础的,它使马克思主义囊从政治学和经济学转向哲学、社会学领域,以文化转向为其理论定位分别是:文化’革命和文化批判。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在阶级的意识形态上强调意识革命和争夺文化或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而二战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逐步把批判的视野从阶'级的意识形态转向全社会普遍的文化境遇上。
:li由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功利性,在提出艺术与社会的关系的问题中,倾向于艺术应为现实服务。
而对于艺术如何为现实服务,艺术怎样实现它的现实功能的问题上,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几乎完全不同。
东方马克思主义者强调的是艺术对现实的服从和服务,直言之是艺术对政治的服从。
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更注重的是艺术的独立性和对现实的批判作用。
第二节法兰克福学派在此我们主要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的、以文化批判为理论定位的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因其主要成员均为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成员而得名。
60年代是其鼎盛时期,70年代后衰退。
该学派以其不妥协的批判精神在哲学、政治一社会学、美学等领域里对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一派的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阿多诺、本雅明、马尔库塞、哈贝马斯这一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的宗旨是促使现代人自觉地反抗全面的文化危机和物化,为人的自山和主体性的健全发展提供合理的条件山。
这一派的的代表人物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和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典型表述㈦。
在法兰克福学派中,阿多诺的思想来源是多元的,但主要受到霍克海默和本雅f!J{l的影uI句。
m农俊卿等薯《20唑纪的义化批判一ijLi方马兜心主义的深层自*读》:l匕京中火编译版}l:20I)3眄7‘9州.I:l’58霍克海默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他对批判理论的界定规定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方向和批判主体。
霍克海默在他的批判理论中解释了“批判”的哲学含义:“就批判而言,我们指- 的是一种理智的、最终注重实效的努力,即不满足于接受流行的观点、行为,不满●足于不假思索地、只凭习惯而接受社会状况的那种努力;批判指的是那种目的在于’协调社会生活中个体间的关系,‘协调它们与普通的观念和时代的目的之间的关系的那种努力,指的是在上述东西的发展中去追根溯源的努力,是区分现象和本质的努力,是考察事物的基础的努力,简言之,是真正认识上述各种事物的努力。
”①批判不在于简单的责难,而“在于为人类的现存和未来之间建立起一种超越的维度,形成人类发展的内在自我意识”④。
也正如马克思所说,批判理论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解释代表接受,改变代表反思。
而这个世界霍克海默认为是需要批判性反思的,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就是一种“社会批判理论”这种批判贯穿法兰克福学派理论的始终,艺术服务于现实的方式。
因此正确地理解批判的含义对我们更好的理解法兰克福学派和阿多诺的批判思维是相当重要的。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的基础和法兰克福学派自身的社会批判的影响下,法兰克福学派的美学理论也是一种批判的具有否定性的美学,在这里,艺术使美学和社会学结合产生了一种社会学美学。
它强调艺术的形式本身就散发着一种否定的社会力量,马尔库塞说:“艺术的批判功能,它对解放斗争的贡献,寓于美学形式之中。
一件艺术品真实与否,不看它的内容,也不看它的‘纯’形式,而要看内容是。
否已经变成了形式。
”由于这种艺术形式具有自律性和社会性双重性质,艺术的自律性使得它能够站在社会反面批判社会,同时其社会性又能够保持它形而下的存在方式。
因此它是唤醒批判意识的最佳社会力量。
它能够在社会中生存同时又保有不被社会所同化的自律性,即在接受意识形态的同时又在不断地批判它。
因此,在这个以总体性为核心的社会中,艺术要保持自律性,就要反对同·性和总体性,这也正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精神所在。
也正是因为反总体、反同一,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真正具有批判意识和进步意义的艺术作品是非同一的、非大众的精英艺术,而与之对应的大众文化(平assor low—brow culture)则是意识形态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