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卷 第1期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30 N o.1 2010年2月Journal ofYan cheng T each ers Un i versity(Hum an ities&Soci al Sciences)Feb.2010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内涵与语用功能*吴越民,郑 颖(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浙江杭州310028)摘 要 文章简述了英汉委婉语的社会文化起源,并对其深层的文化内涵和语用功能进行了比较研究。
通过系统地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为在英语和汉语的阅读、写作和跨文化交际中正确理解和使用委婉语提供参考。
关键词 英汉委婉语;文化内涵;语用功能中图分类号 H3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873(2010)01-0060-05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和表达形式,又是文化传播和继承的最重要的手段。
由于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不同的历史进程、法律规章和政治追求,其社会成员也都有具有本身特点的宗教信仰、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民族心理,因此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在其漫长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异彩纷呈的文化特征。
这种各民族间的差异既反映在语言的表达形式上,也反映在语言的内涵上。
语言与文化有着水乳交融关系,语言的使用脱离不了产生这种语言的社会环境。
他们是互为表里的,即一种文化的特征总是表现在它的语言上,不同的语言要素反映不同的文化属性,蕴涵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和不同的文化特性。
作为语言的一种表达方法,委婉语必定体现文化的内涵,具有民族特征。
因此,尽管英语委婉语和汉语委婉语是两种语言的同一修辞手法,它们也不可避免地打上各自的文化烙印,显示出它们之间的差异。
本文试图将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内涵和语用功能进行比较系统地对比,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为在英语和汉语的阅读、写作和跨文化交际中正确理解和使用委婉语提供参考。
一、英汉委婉语的定义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往往会遇到一些不宜于直接表述的话语,需要换个说法,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
这样既能让人明白,又不至于刺激对方,引起对方反感。
换言之,委婉是用含蓄曲折的词语来代替那些不能直说的话,而其中起替代作用、具有含蓄曲折特点的词语,就被称作委婉语。
英语中委婉语(euphe m is m)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euphe m is m os,eu为前缀,意为良好或优美(good, pleasant),词根phe m e的意思是言语或说法(speech)。
在古汉语中,委婉语称为曲语,指说话时迂回曲折,含蓄隐晦,不直陈某人、某事或某物,但却达到较好的语言交际效果。
因此,英汉语对委婉语的定义基本上是一致的。
委婉语可以说是人们交际活动中的一种 润滑剂 ,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为谋求理想的交际效果而创造的一种有效的语言形式。
二、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内涵1.宗教迷信与委婉语的起源在人类文明的早期,科学文化尚不发达,人们迷信鬼神,对大自然中一些未知的神秘现象心怀恐惧,委婉语就应运而生了。
英语中涉及神灵和宗教崇拜的词汇多为禁忌词。
一般说来跟上帝、宗教有关的词语,以及带有宗教含义的词语往往被看作是神圣的。
希腊神话中有三位身穿黑袍、手持鞭、剑、火把的复仇女神。
据说,古希腊人因为害怕这些凶神恶煞般的复仇女神,为了安抚她们或避开她们的注意,在祭祀时不直称她们的名字Furies,而婉称她们为the Eum enides或E ri n yes。
Eum enides的意思是k i n dly ones(仁慈者)或friendly ones(友善*[收稿日期]2009-12-16[作者简介]吴越民,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跨文化交际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生,主要从事文化与传播研究。
郑颖,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研究。
者),E ri n yes的意思是the revered ones(受人尊敬的人)。
事实上,当时所有的神,不论吉凶,都不得直呼其名。
因为神名即是神的化身,呼之欲出,而面临神是十分危险的。
古人相信死神的存在,他们认为人的死亡是由死神主宰的,所以他们像畏惧其他神祗一样畏惧死神,用拟人的手法给死神取了许多美名。
如:The Great Leve ller(伟大的平等主义者),The G rea tW hipper-i n(大猎手),The G ri m Reaper(坚定的收割者)等。
Dev il(魔鬼)是不存在的,但是人们都迷信其有。
人们厌恶魔鬼,自然不愿意提到它。
不得已时,人们常用O l d N ick、the deuce或the d ickens等名字来代替。
这种敬畏天地神灵,给他们尊称或美名以求福、避祸的现象在汉文化里同样存在。
早在仰韶文化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人们相信各种自然现象均由各种不同的自然之神所支配。
为了求福避祸,他们也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给各种神以美称。
如日神叫羲和,水神叫河伯,风神叫飞廉,火神叫祝融。
在宗教上人们善用一些颂词来称呼他们景仰的神灵,如大帝、大圣、菩萨、佛陀(Buddha,对释迦牟尼的尊称)等。
美称 妖怪 为神仙或大仙。
在汉文化里, 菩萨 指修行到了地位仅次于佛的人,也泛指佛和神; 仙 指古代传说中由人或某种动物修炼成的神仙[1]。
2.具有社会等级标志的委婉语在一个社会里,由于人们长期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养成了各自的生活方式。
他们有着各自的利益和要求,各自的心理、思想、习惯、社会价值观念和教育背景,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阶层。
人生活在有阶级差别的社会之中,难免有态度倾向,难免有等级观念,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会使用带有社会等级标志的委婉语。
在英国,人们用英语里表示最高权力、权威的词M a j e sty尊称国王和王后。
如当面称呼他们用Your M a j e sty,间接称呼他们则用H is/H er M a jesty。
还有Exce llency(阁下)和H onorab le(尊敬的)两词均为尊称,Excellency是大使、总督、主教等的尊称。
直接称呼用Your Excellency,间接提到时用H is/H er Excellency。
H onorab le在英国为冠于伯爵以下贵族子女、高等法院等高级官员名称前的尊称,亦冠于下院议员名字之前。
实际上这是一种替代M ister的委婉词,有时也可充当M rs.或M s.的委婉称谓。
如:The H onorable W illia m Spencer(威廉 斯宾塞阁下)。
又如Lord本意为a m an w ho rules peop le(统治人民的人),其本身有权利的内涵。
在英国几乎所有男性贵族统治者的头衔都冠以Lord字样。
如Lo r d the K ing(国王陛下), the Lor ds(上议院全体议员),Lord Justice(英国上诉法院法官)和Lord L ieutenant(郡治安长官)等。
中华民族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等级观念年深日久、根深蒂固,如汉语中死的委婉语有不少反映出深刻的阶级烙印。
例如:崩殂、崩、驾崩、山陵崩、大行、晏驾、千秋万岁等是皇帝的专利; 宾天 除了用于皇帝外,也可用于尊者死;诸侯死则叫 薨 ,唐代二品官员以上死了也可用 薨 ;大夫及年老者死叫 卒 这显然是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所孵化出来的语言现象,甚至现代汉语中仍存在着反映这种文化沉淀的词语[2]。
3.反映民族心理和社会生活的委婉语人们普遍认为,在某些交际场合中回避禁忌语是衡量交际对象文明修养的尺度,体现社会进步的象征,这是委婉语得以广泛应用的原因所在,只是由于东西方人们的文化观念、生活习俗的不同,所回避的具体词语有所不同罢了。
在一般禁忌语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对死亡现象的禁忌。
人的生老病死本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东西方民族都对死的说法予以回避禁忌,因为死亡是一种不幸,一种灾祸,人们把死字隐去,有时是为了怀念死者,有时是为了赞美死者,有时只是为了避免重提这个可怕神秘的字眼。
英语中常用来表示死亡的委婉语有:to pass a w ay;to be no m ore;to depar;t to be gone;to go to sleep fo rever;to be at res;t to go w es;t to go t h e w ay of a ll fl e sh;to breathe one s las;t to close one s eyes;to pay one s deb t to nature;to go to a better w orld;to go to heaven;to j o i n the m ajority;to shu ffle of t h is m ortal co i;l to be w ith God等。
汉语中关于人死的委婉语形式更丰富,文化内涵更深刻。
常用的一些词语是:病逝、永逝、长逝、仙逝、逝世、去世、辞世、谢世、与世长辞、归天、上天、故去、走了、去了、没了等等。
在这些词语中,许多都是以比喻的方式出现的,把死比作离开现有的一切。
其中 仙逝 一词更带有中国文化的色彩,表现了一种达观、淡泊的生死观。
类似的委婉语还有:仙去、化仙、仙游、羽化、物化、化鹤、驾鹤西游等[3]。
61第1期吴越民,郑颖: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内涵与语用功能在英美国家人们对职业的社会地位十分敏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心态的变化,职业委婉语的使用范围在不断地扩大,同时新的职业委婉语也在不断地创造出来,其总的原则是用职业技术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名称代替普通工作人员的名称。
如:garbage co llector(收拾垃圾的工人) san itati o n eng ineer(卫生工程师);servan t (佣人) do m estic eng ineer(家务工程师); p l u mber(水暖工) heati n g eng ineer(供暖工程师);m echan ic(机修工) auto m obile eng ineer (汽车工程师);dry c leaner(干洗工) dry cleani n g eng ineer(干洗师);gardener(花匠) landscape architect(风景建筑师);hairdresser(女理发师) beau tician(美容师)。
汉语中这类词语同样存在。
人们忌言扫大街的,而说环卫工人;人们忌言补鞋的,而说修鞋工;人们忌言干家务杂活的,而说家政计时工;人们忌言看孩子的,而说家庭保姆;人们忌言剃头的,而说理发师等。
种族歧视以及反歧视的斗争是英语中许多称谓委婉语产生的社会根源。
在这些因歧视而产生的称谓委婉语中,关于黑人的委婉语最具代表性,是反种族歧视斗争在语言上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