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宋代的政治思想
关于人性,王安石反对孟子、荀
子的人性善、恶说,提出“性不 可善恶言也”(《原性》)。
(二)、“改易更革”论
为挽救危机,王安石提出要对现
行的政策和制度进行“改易更 革”。 就范围言,变其末,不变其本; 就形式和内容看,当变其形式, 存其内容。
“改易更革”要立足于当今政治需
要,所谓“贵乎权时之变”。 “改易更革”要善于把握时机, “待天下之变而变”。
2、“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
朱熹上承二程
, 提出了为政以德的 仁政思想 , 这是他的政治思想的核 心。 认为仁是一种先天的根本的东西 , 德是 一种道德上的善心,如果能 从心里体现这种仁心 , 也就具备了 德。
3、“足食为先”的民本思想
朱熹认为
, 民众的根本在足食 , 衣食足才能懂得遵守封建礼节 , 而足食的首要问题是务农 。 4、“ 仁义为先”的义利之辨 在义利问题上 , 朱熹强调以仁 义为先的义利观 , 并由此引出 存天理、灭人欲的天理人欲之 辨。
1、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朱熹的政治思想是以他的天理观作为
理论基础的。 朱熹继承并发挥了二程 的理一元论唯心主义思想 , 建立了比 较完善的理一元论的唯心主义理学体 系。 认为理是第一性的 , 是创造万物的根 本;气是第二性的 , 是创造万物的具 体材料。正是以理学作为理论基础 , 才形成了朱熹的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
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
足法,人言不足恤”(《宋史· 王安 石传》)
(三)、大明法度,众建贤才
“改易更革”要分两步走,一是
立法,二是选才。
相继推出青苗、方田水利、市易
等一系列“新法”;改革了教育 和科举制度,起用了一批新进之 才。
(四)、生财与理财
生财和理财是王安石“改易更革” 的主要内容。他认为增加国家财政收 入的根本途径是向大自然索取。他不 同意采用提高税收的方法,主张从发 展生产入手 。 理财的关键是抑制豪强。他以平均赋 役作为抑制豪强的主要手段,推出募 役法和市易法,并申明这样做的目的 就是要减轻农民负担。
(四)、朱熹
朱熹(1130 一 1200), 字元晦 , 一字仲晦 , 号
晦庵 , 别称紫阳。徽州婺(wu)源( 今属江 西 )人 , 其家为“婺源著姓 ”, 是当地的名门 大姓 ,朱熹19岁中进士 , 早年曾做福建同安县 主簿 , 后在江西南康、福建漳州、湖南潭州 做过最高行政长官 , 晚年曾任焕章阁待制兼 侍讲。朱熹一生不愿为官 , 中进士之后 50 余 年间 , 作了39年官 , 在朝不过40天 , 大部分 时间在福建讲学。 他生于福建并大部分时间在福建讲学 , 后人 称他的学派为 ”“闽学 ”。朱熹的著作很 多 ,他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四书章句集 注》、《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中。
“性与天道”,即人与外部世界,或人 性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汉唐儒学关于自然和人类社会本源的认 识基本宥于“天地父子生成图式”,这 是一种关于宇宙发生秩序的认识。 宋以前的儒学并没有真正展开关于宇宙 本体或万物本原的广泛讨论和深入思考, 更没能在理论上解决这一问题。
(二)张载
张载
(1020-1077),宇子厚,凤翔郿县 ( 今陕西眉县 ) 横渠镇人, 学者称为横 渠先生。张载和他的弟子多系陕西关 中人,所以他的学派被称为“关学”。 张载是北宋初期著名的理学思想家,其 著作主要有《正蒙》、《横渠易说》、 《经学理窟》、《语录》等 ,1983 年 中华书局出版的《张载集》,是张载著 作比较全面的汇集。
宋朝立国之初就有重内轻外的倾 向。太宗两度征辽失利之后,宋 的对辽方略转攻为守。 宋真宗与辽签订“澶渊之盟”, 从此安内攘外,以高额岁币换取 和平,遂成北宋国策。
冗官、冗兵、冗费三大弊政
。
二、王安石“改易更革”政治 调节思想
视频(变法图强)
(今江西清江县临江镇)人。庆历二年(1042 年)中进士甲科,任地方州县官职十几年。 神宗即位后,于熙宁二年(1069年)拜安石 为参知政事(副相),议行新法。第二年拜 相,熙宁七年罢相,知江宁府。八年复职, 九年再罢,退居江宁,专心著述。元佑元 年逝世于江宁。
1、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程的政治思想是以他们的理学作为
理论基础的。 二程提出理一元论的天 理观 , 提出 “ 天者 , 理也 ”①的命题 , 认为天理是最高实体 , 天理是他们哲学 体系的最高范畴 , 是最高的精神性的本 体。 这个理 , 是自然界万物的根本法则,也 是社会的根本法则 。“ 父子君臣 , 天 下之定理 ” ③ , 认为封建社会的伦理 纲常是一种永恒的理。
2.任官和信赏必罚
北宋吏治败坏状况
:
其一,中央政府统辖过于苛细
; 其二,官吏苟且塞责,不能尽职; 其三,官僚之间党同伐异,争权夺 势; 其四,官吏升迁全凭资历,根本不 问其人“贤愚”、“能否” 。
针对这些现象,司马光提出“致治之道 无他,在三而己。一曰任官,二曰信赏, 三曰必罚”(《言御臣上殿札子》)。
王安石(102l—l086年),字介甫,抚州临川
王 安 石
作为政治家,王安石以推行“新法”
闻名,作为思想家,王安石创立了著 名的“荆公新学”。
(一)、天、道自然与“性不可善
恶言”
关于天,王安石否定汉儒神秘主义天
道观,认为天是万物生成和存在的自 然环境。 关于道,王安石认为道是天地运行、 万物生长的规律。
5、“以择任贤俊为本”的人才观
以择任贤俊为本的人才观
, 是二程政
治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6、“仁义未尝不利
”的义利统一
观
在义利之辨方面提出了义利统一说。 二程把义与利统一起来
, 认为遵守亲亲、 君君的仁义道德信条就是利 , 所以得出 结论是“ 仁义未尝不利 ”。但其基本 思想倾向是利不妨义 , 求利不能丢掉仁 义的准则。
2、“仁为王道之本”的仁政思
想 二程的政治思想是以仁政思想为 核心的 , 把仁政作为王道政治的 根本。 3、“以顺民心为本”的民本思 想 认为要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基础 , 必须爱养民力 , 以民力为重 , 以
4、“以立志为本”的君道观
所谓君道观就是封建君主立身
处世的准则。 二程的君道观强调 , 君主要以 立志作为根本 , 所谓立志 , 就 是心要至诚 , 以道自任 , 也就 是信守圣人之训 , 实行先王之 治 , 严格遵守封建统治阶级的 根本原则 。
(一)理学基本论题及其政治意义 理学在宋代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北宋、
南宋两个时期。
北宋时期,一些理学基本概念,如太
极、性命、天理、人欲、存理灭欲、 理一分殊等相继提出,出现了濂学、 关学、洛学等重要学派,理学思想体 系初具规模。这一时期的著名理学家 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 合称“北宋五子”。
任官之道是“度材而授任,量能而施 职”(《言御臣上殿箚子》)。 信赏必罚之道为“度功而加赏”, “审罪而行罚”(《乞简省细务不必尽 关圣览上殿箚子》)。
(三)、爱民之政
首先,顺民心; 其次,宽政养民; 最后,藏富于民,勿与民争利。
爱民的逻辑归宿是利君。
(四)、反对王安石变法
司马光的名言是“祖宗之法不可
第二,抑武将,树文臣;
抑武右文是宋代一项重要的政策方针。
Hale Waihona Puke 第三,大量养兵。每逢灾年饥岁,朝廷就大量招募灾民为兵。
(二)、削夺地方权力,限制朝臣
权柄
削夺地方权力的具体做法 :
一是削夺地方财权; 二是收回司法大权;
三是集中官吏任免权。
诸帝还采取一系列措施分割各级官僚的
张载政治思想的特点是具有改革时弊的
倾向,是以他的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自 然观作为理论基础的。
2、“仁道及人”
的民本思想
, 主张施
张载继承儒家传统的仁政思想
仁政;
3、“井地治天下”
的均平思想
张载提出了井地治天下的均平思想
,想 以此来解决北宋社会的尖锐矛盾即土地 问题。
(三) 二程 二程即程颢(hao)、程颐 , 他们是亲 兄弟 , 同受业于周敦颐 , 是宋代重要的 理学家 , 因为他们长期在洛阳讲学 , 所 以把他们的学派称为 “洛学”。 二程的著作有《河南程氏遗书》、《河 南程氏外书》、《河南程氏文集》、 《周易程氏传》、《河南程氏经说》、 《河南程氏粹言》等。 1981年中华书 局出版的《二程集》 ( 全四册 ), 是二程 著作比较全面的汇集。
通鉴》卷一)。
其中,德处于首位,“才者德之资也,
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卷一)。
司马光将天下之人分成四种类型: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 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 谓之小人。”(《资治通鉴》卷一)
司马光的“才德论”将富于个性的
才能之士排斥于殿堂之外,保持了 统治阶级思想道德的一贯性和整体 性,是对真正人才的极大桎梏和扼 杀。
第 四 讲
宋代的政治思想
一、宋初各帝王强化集权的治 国方略
宋太祖、太宗及真宗鉴于唐末以来
王权衰微,天下分崩的教训,采取 一系列措施,改革政治体制,加强 中央集权,实现天下一统,奠定了 宋代君主政治的规模和取向。
(一)、强化对兵权的控制
他们奉行的政策主要有三:
第一,调整兵权配置;
首先,收夺禁军和节镇兵权; 其次,分解将帅之权; 再次,依强干弱枝原则配置兵力。
(五)、“改易更革”的归宿
王安石“改易更革”的设想和具 体措施遭到保守势力和既得利益集 团的强烈反对,“一言方下,一谤 随之”(《王临川文集序》),终于 被迫上疏乞退,苦心经营数年的新 法逐一废除。然而,导致改革失败 的根本原因在于君主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