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 孙中山幼年时喜欢听太平天国的故事,受到反清 思想的熏陶,称赞洪秀全为“反清第一英雄”, 并以“洪秀全第二”自居。
• 孙中山于1878年赴檀香山,在哥哥孙眉的资助 下,就读于美国教会学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1894年孙中山上书 李鸿章,提出“人能 尽其才,地能尽其利, 物能尽其用,货能畅 其流”的主张。
• “三国干涉还辽”:日本人不情愿地退出了辽 东半岛。
• 1898年,沙俄强租旅顺口和大连湾,将东北 变成势力范围。
日俄战争
• 1904年2月,日军突然袭击旅顺口的俄国舰 队,战争爆发。双方共投入兵力近百万,一 打就是325天。
• 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盛京(今 沈阳)地区“陷于枪烟弹雨之中,死于炮林 雷阵之上者数万生灵,血肉飞溅,产破家倾 ,父子兄弟哭于途,夫妇亲朋号于路,痛心 疾首,惨不忍闻”。
刊登孙中山《上李辅相书》的《万国公报》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1894年秋,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 组织成立了兴中会。会员入会誓 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
1895年2月,孙中山在香港成立 兴中会总部。
兴中会会员构成
商人 工人
自由职业者 公务员、学生
会党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 知识分子,接触到西方资本 主义思想文化,开始摸索救 国救民的新道路,他们成为 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一批青年知识分子成为革命派的中坚力量
• 清末新政:废科举、兴学堂、奖游学。 • 当时出国留学成为一种潮流。广大青年知识分子
接触到了西方的政治思想,对世界大势与国内民 族危机有了更加敏锐的认识。这些青年知识分子 逐渐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1906 年 , 清 政 府 被 迫 宣 布 “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但 规定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1911年,“皇族内阁”的成 立,宣告了清末“新政”的 破产。
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 中国代表团与西人合影
孙中山:(清王朝)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 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 屋免于倾倒吗? 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 速其颠覆。
• 三民主义表达了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在政 治、经济上的革命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 族解放、民主权利、民生富裕的迫切愿望,成为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思想武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
三民主义 基本内容
基本任务
缺陷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建立 民族独立国家,实行民族革命
“皇族内阁”的骗局
• 1911年5月,清政府为形势所迫不得不成立责任 内阁。可是,13名内阁大臣中满族就有9人,其
中皇族占5人,被讥为“皇族内阁”。 • “皇族内阁”的成立使立宪派感到痛心疾首 ,梁启超在报刊上撰文痛斥清政府是“误国 殃民之政府”、“妖孽之政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公里,占全部铁路总里程的39%。 • (2)由于借款而受到外国势力控制的铁路约
5200公里,占全部铁路总里程的54%。 • (3)以上两部分共占93%,剩余的7%即660公
里的铁路才是中国自主的。
• 1903年,日本《朝日新闻》:
• “铁路所布,即权利所及。凡其他之兵权、商权 、矿权、交通权,左之右之,存之亡之,操纵于 铁路两轨,莫敢谁何!”
1.政治殖民化:以日俄战争为例
• 日俄战争(1904—1905): • 日俄争夺中国东北地区权力的一次帝国主义战争。
1689年中俄《尼布楚 条约》规定的边界
1858年中俄《瑷珲条 约》割占的中国领土
1860年中俄《北京条 约》割占的中国领土
• 沙俄:“黄俄罗斯计划”。 • 日本:占领东北的野心。
96 39
25
12
农牧业 6
总计 178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1904 年 , 孙 中 山 发 表 《中国问题的真解决》 一文,指出只有推翻清 朝政府的统治,才能真 正解决中国问题。
这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踏上革命道路之时,就
高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并选择了以武装起义推翻 清王朝统治的斗争方式。
4
有革命党 人公认的 领袖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三民主义学说 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 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 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 主义。
•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 • “创立民国”——民权主义 • “平均地权”——民生主义
• 日俄战争是一场不义之战,是交战双方站在 对立的立场侵略中国、重新划分势力范围、 争夺权益的战争。
• 在日俄的压力下,腐败至极的清政府竟坐视 日俄两国在中国境内厮杀,划辽河以东为“ 交战区”,宣称“彼此均系友邦”,宣布: “局外中立”。
2.经济殖民化:权益继续丧失
铁路权:
1911年,中国铁路总里程9600多公里。其中: • (1)完全由西方列强直接经营的铁路共3700多
• 民生主义,是防止资本主义贫富分化的一种社会 政策,它反映了孙中山对劳动群众的深切同情和 对世界潮流的敏锐观察。
• 孙中山“平均地权”的主张,没有正面触及封建 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主张,在 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 三民主义,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比较完整而明 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 清政府于1908年9月宣布“预备立宪”,颁布 《钦定宪法大纲》。
《钦定宪法大纲》中的君权:
• 以保障“君上大权”为核心,规定皇帝有颁行法 律及发交议案、召集及解散议院、设官制禄、统 率陆海军及编定军制、宣战议和及订立条约、宣 布戒严及发布命令等权力,并总揽司法权,实际 上和专制帝王没有多少不同。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 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
有统一的 革命纲领
2
有自上而 下的全国 统一的领 导机构
3
主张采取 武装斗争 手段推翻 封建统治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历史进入20世纪,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 子的产生,各种宣传革命的书籍报刊纷 纷涌现,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章炳麟发表了
邹容出版了
陈天华出版了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革命军》 《警世钟》《猛回头》
“我中国今日 欲摆脱满人之 羁缚,不可不 革命。我中国 欲独立,不可 不革命。我中 国欲与世界列 强并雄,不可 不革命。”
• 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经济的控制,把中国进一 步推向了殖民地的深渊。时人惊呼:
“经济既尽,国家随亡,于是分割 土地以为殖民地,中国完结矣!”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清末群众的反抗斗争
清末群众起义斗争(次数)
226
188
149
103
99
112
1905年 1906年 1907年 1908年 1909年 1910年





章炳麟
秋瑾
陶成章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 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青年运动的方向》, 《毛泽东选集》第2卷
孙中山
• 孙中山(1866.11.12~1925.3.12),名文,字 逸仙,曾化名中山樵,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 翠亨村人。
返回目录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 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民族危机的加剧,社会矛盾激化
1
西方列强 对中国的 侵略日益 扩大
2
清政府横 征暴敛, 导致民怨 沸腾
3
各阶层人 民的反抗 斗争风起 云涌
民族危机加剧,社会矛盾激化
清政府:殖民色彩日益浓厚 • 1.政治殖民化:以日俄战争为例 • 2.经济殖民化:权益继续丧失
——邹容: 《革命军》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1904 年 黄 兴 、 陈 天 华 、 宋教仁、张继等留日归国 学生及谭人凤、周震鳞等 人,组织成立了华兴会, 提出“驱除鞑虏,复兴中 华”的政纲。
黄兴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团体 兴中会 华兴会 光复会 日知会
• 孙中山认为要把民族主义民权主义联系起来 “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 专制制度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
• “平均地权”,即进行社会革命,其核心是解决 土地问题。办法是:“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 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 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民族主义
•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 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政策,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
• 孙中山指出,“将满洲政府所有压制人民之手 段,专制不平之政治,暴虐残忍之刑罚,勒派 加抽之苛捐,及满洲政府所纵容之虎狼官吏, 一切扫除”。
民权主义
• “创立民国”, 即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君 主专制主义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 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
民权主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