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水文学试卷汇总

工程水文学试卷汇总

2004-2005学年第一学期《工程水文学》试题(A卷)及答案 (水务工程专业03级)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在横线上填上所选结果的序号(单选,每空2分) 1.降水量较大的地区为 (1) 。 (1)湿润带 (2)半湿润带 (3)半干旱带 (4)干旱带 2.当空气未达到饱和水汽压时,空气温度 (3) 相应的露点温度。 (1)大于 (2)小于 (3)大于 (4)可能大于或小于 3.已知闭合流域多年平均径流深500mm,多年平均降雨深1000mm,则△S的多年平均值为 (3) mm。 (1)-500 (2)500 (3)0 (4)1500 4.其它条件相同时,流域包气带处于 (3) 状态时,下渗速度最大。 (1)土壤持水量(2)毛管断裂含水量(3)凋萎含水量 5.水位是 (2) 。 (1)水尺的读数(2)水面的高程(3)断面水深(4)水尺的读数+水深 6.在湿润地区,一次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 (4) 地下径流。 (1)小于 (2)等于 (3)大于(4)可以大于也可以小于 7.一个流域,填湖造田后,多年平均径流系数 (1) 。 (1)增加 (2)不变 (3)减小 (4)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小 8.土壤含水量与 (4) 成正比。 (1)流域蓄水容量 (2)土壤持水量 (3)流域蒸散发量(4)流域前期降雨量 9.对于满足蓄满产流模式的流域,理论上一次降雨产生的径流中必然包含 (1) 。 (1)地下径流(2)壤中流 (3)地表径流 10.蓄满产流地区的一次降雨的产流量与该次降雨的 (1) 有关。 (1)总量 (2)强度 (3)历时 11.蓄满产流地区的流域产流时,并不能说明 (1) 。 (1)全流域蓄满 (2)部分流域面积蓄满 (3)产生地下径流 12.Pe~Pa~R关系线中Pa =Wm时的线 (2) 呈45o直线。 (1)上端 (2)全线 (3)下端 13.P(X>50) (1) P(X>100)。 (1)≥ (2)= (3)≤ 14.已知P(X>x1)=0.5,P(X≤x2)=0.6,则x1 (3) x2。 (1)> (2)= (3)< 15.产流阶段相对于汇流阶段 (3) 。 (1)出现早得多 (2)出现晚得多 (3)几乎同时发生

16.城市化地区一般不采用直接由流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的方法,主要 原因是流量资料不满足 (1) 。 (1)一致性 (2)代表性 (3)可靠性 17.在蓄满产流地区,当次雨量相同时,雨前土壤含水量愈大则产流量 (2) 。

(1)愈小 (2)愈大 (3)可能大也可能小 18.一次降雨的净雨历时 (3) 降雨历时。 (1)≥ (2)= (3)≤ 19.年雨量的保证率P(X>x)=0.95,则其重现期为 (3) 年 。 (1)5 (2)10 (3)20 (4)100 20.如果流量频率分布曲线的均值和Cs不变,增大Cv值,则百年一遇流量设计值 (2) 。 (1)减小 (2)增大 (3)不变 (4)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小

二、是非题(√表示是,×表示非,每空1分) 1.流域土壤含水量日消退系数(折减系数)与流域蒸散发能力成反比。() 2. Pe~Pa~R关系线的总体精度高于Pe+Pa~R关系线的精度。()

3.全球多年平均降水量大于多年平均蒸发量() 4.引起大范围、长历时洪涝灾害的降雨类型一般为对流雨。()

5.对于指定天然山区流域,单位线的峰高与单位时段的长短成反比。() 6.我国多年平均降水量具有自东北向西南递减趋势。() 7.稳定入渗率的大小与土壤含水量有关。() 8.五十年一遇暴雨表示在今后每五十年必然发生一次超其值的暴雨。() 9.增加水文样本容量,频率分布曲线的Cv和Cs值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

10.推求设计洪水的“同频率”法能保持放大后的洪水典型形状不发生变化。() 三、计算题(每题10分) 1.某流域面积4800km2,多年平均降雨量1200mm,多年平均流量102m3/s.根据上述资料计算:(1)多年平均蒸发量E;(2)多年平均径流模数M ;(3)多年平均径流系数α。 2. 已知某流域地表径流单位线和一次地表净雨和如下表所列,推求该次地表净雨所形成的流域出口地表径流过程(m3/s),并分析相应的流域面积(km2)。

3.已知某小流域有关参数: F=100km2;L=15km;J=0.001;n=0.75;X24,p=200.0mm;μ=2mm/h;m=0.8,且tc>τ。采用推理方法推求设计洪峰流

量Qmp。 三、问答题(每题10分) 1.写出计算流域平均雨量的方法及适用条件。 2.试述由充分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流量过程线的步骤。 答案及评分: 一 1 3 3 3 2 4 1 4 1 1 1 2 1 3 3 1 2 3 3 2 二 √√××√ ×××√× 三 1 (1)E =1200-102×365×86.4/4800=1200-670.4=529.7(mm) (4分) (2)M =102/4800×1000 = 21.2(L/s/km2) (3分) (3)α=670.4/1200 = 0.56 (3分) 2 t (h) hs (mm) q (m3/s) Q’20mm (m3/s) Q’40mm (m3/s) Qt

(m3/s)

6 0 0 0 8 8 16 0 16 10 58 116 32 148 12 36 72 232 304 14 22 44 144 188

20 40 16 15 30 88 118 18 7 14 60 74 20 3 6 28 34 0 12 12 0 0 (2分) (2分) (3分) F = 3.6×149/10 = 53.64km2 (3分)

3

Sp=90.4mm (3分)

(2分) (2分) 试算得:Qmp=328m3/s (3分) 1 (1)算术平均法:适用于雨量站分布均匀、地形起伏不大的流域。(3分) (2)加权平均法:适用于地形起伏不大的流域,允许流域内雨量站分布不均匀。 (3分) (3)等雨深线图法:适用于雨量站分布较密的流域,允许流域内地形起伏。(4分) 2(1)设计暴雨计算(3分) 暴雨资料的收集、审查、推求面平均雨量、统计选样 雨量频率计算 注意对暴雨特大值处理,推求时段设计雨量, 加入安全修正值,进行合理性检验 (2)设计暴雨过程拟定(2分) 典型暴雨的选择 缩放典型暴雨得设计暴雨过程 (3)推求设计净雨并划分地表地下径流(3分) 拟定流域产流方案和分析稳定入渗率 利用产流方案由设计暴雨推求设计净雨 根据稳定入渗率划分地表和地下径流 (4)推求设计流量过程线(2分) 拟定汇流方案 利用汇流方案推求设计流量过程线 2004-2005学年第一学期《工程水文学》试题(B卷)及答案 (水务工程专业03级)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在横线上填上所选结果的序号(单选,每题2分) 1、如果平原地区的雨量站稀疏且分布不均匀,采用 (2) 计算面平均雨量比较合适。 (1)算术平均法;(2)加权平均法;(3)等雨深线图法 2、河道的糙率增大则河道过水能力 (2) ;河道的比降增大则河道的过水能力 。 (1)增大; (2)减小;( 3)不变 3、霍顿下渗公式中的参数f0,fc,K与 (3) 有关。 (1)降雨强度; (2)土壤含水量; (3)土壤性质 4、闭合流域多年平均雨量1000mm,多年平均径流深350mm,流域最大蓄水能力100mm,则多年平均蒸发量为 (2) mm。 (1)550;(2)650;(3)750 5、在流域径流形成和消退过程中, (1) 退水速度最快。 (1)地表径流;(2)表层流;(3)地下径流 6、流域内修建大型水库后,通常情况下多年平均径流深 (2) 。 (1)增加; (2)减少; (3)不变 7、设事件A、B相互独立,且P(A)=0.4;P(B)=0.05,则P(AB)= (2) ;P(A+B)= (4) 。 (1)0.2; (2)0.02;(3)0.45; (4)0.43; 8、某堤防设计标准P=0.05。今后十年内发生河道水位超过堤顶高程的概率 (3) 。 (1)0.0510 ;(2)1 - 0.0510 (3)1-( 1-0.05 )10 9、已知均值EX = 100.0mm,离差系数Cv = 0.40,离均系数φp=6.5,则设计值xp= (1) mm。 (1)360.0; (2)260.0;(3)260.5 10、城市化地区一般不采用直接由流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的方法,主要原因是流量资料不满足 (1) 。 (1)一致性; (2)代表性; (3)可靠性 11、如果设计枯水流量为2.5 m3/s,则供水保证率为 (1) 。 (1)P( Q>2.5 m3/s ); (2)1-P( Q>2.5 m3/s );(3)1 / P( Q>2.5 m3/s ) 12、在一般情况下,月降雨径流相关图的精度 (3) 年降雨径流相关图。 (1)高于; (2)等于; (3)低于 13、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是假定设计暴雨的频率 (3) 设计洪水的频率。 (1)大于; (2)小于; (3)等于 14、已知某流域按三小时时段的一次净雨过程为11.5,3.0,25.0,13.5,4.5(mm),产生的地下径流总量为30.0mm,则分析出该次雨洪事件的稳定入渗率fc= (2) mm/h。 (1)2.0 ; (2)2.5 ; (3)6.0 15、一般情况下,采用等流时线方法推求出的流域流量过程线洪峰 (1)实测洪峰。 (1)大于; (2)小于; (3)基本等于 16、加入历史洪水资料后,流量频率分布曲线的Cv和Cs值 (3) 。 (1)增大; (2)减小; (3)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 17、在选择典型洪水时,经常选择洪峰偏后的洪水过程线,主要是考虑 (1) 。 (1)工程的安全;(2)接近设计条件;(3)过程的代表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