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适应是指细胞、组织和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适应的目的在于自身能在新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其表现形式为萎缩、肥大、增生与化生。
一、萎缩
萎缩(atrophy)是指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或细胞体积缩小。
器官、组织萎缩时不仅实质细胞体积变小、数目也减少,而间质细胞增生,同时伴有代谢的减弱和功能的降低。
组织器官的未发育或发育不全不属于萎缩范畴。
萎缩可分为两大类:生理性萎缩及病理性萎缩。
生理性萎缩与年龄有关,如青春期胸腺的萎缩,停经后卵巢、子宫、乳腺发生萎缩;老年人几乎所有器官和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如脑、心、肝、皮肤等,严重时骨小梁也萎缩,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
(一)病理性萎缩的类型
1.营养不良性萎缩
全身营养不良性萎缩见于消化道慢性梗阻,长期饥饿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由于机体合成代谢降低,分解代谢增强,引起全身萎缩。
首先发生萎缩的是脂肪组织,其次为肌肉及肝、脾、肾等器官,心肌和脑的萎缩发生最晚。
脑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变窄,脑组织缺乏足够血液供应,可引起脑萎缩。
2.神经性萎缩
神经性萎缩是由于神经元或神经纤维损伤,导致相应的器官和组织丧失了神经支配而发生萎缩。
例如,脊髓灰质炎使患者的下肢肌肉可出现明显萎缩。
3.废用性萎缩
运动器官长期不活动,可导致局部组织细胞的功能代谢降低而发生萎缩。
例
(二)病理变化
肉眼见萎缩的器官体积缩小,重量减轻,颜色加深,被膜出现皱缩。
心脏萎缩时,心脏体积缩小,重量减轻,呈现深褐色,心壁变薄,冠状动脉呈蛇行弯曲。
脑萎缩一般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时,可见脑回变窄,脑沟加深加宽。
镜下见萎缩的器官和组织表现为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数量减少,间质如结缔组织、脂肪组织
有不同程度的增生。
镜下见在萎缩的心肌细胞内可
出现脂褐素颗粒(细胞内未被彻底消化的细胞器残
体)的沉积。
(图2-3心肌褐色萎缩)
萎缩一般是可复性的。
较轻度的萎缩,当原因
消除后,萎缩的器官、组织、细胞仍可逐渐恢复正常。
二、肥大
肥大(hypertrophy )是指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肥大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因相应器官和组织功能负荷过
重导致的肥大称为代偿性肥大。
例如,高血压时心脏负荷增加,
心肌功能代偿引起的左室心肌肥大,属于病理性代偿肥大。
妊
娠期的子宫肥大,属于生理代偿性肥大。
(图2-4子宫肥大) 三、增生
增生(hyperplasia )是指组织和器官内实质细胞数目增多。
增生也分为生理性增生和病理性增生。
例如,女性月经期子宫内膜的腺体增生属于生理性增生。
病理性增生最常见的原因是激素过多,如雌激素增加,会引起子宫内膜腺体增生过长,导致功能性子宫出血。
四、化生
化生(metaplasia )是指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所取代的过程。
化生通常发生在同源性细胞之间,即上皮细胞之间或间叶细胞之间。
常见的上皮组织的化生,如胃黏膜化生为肠上皮(图2-5胃黏膜化生为肠上皮)。
图2-2心肌褐色萎缩
图2-4子宫肥大
常见的间叶组织的化生是结缔组织可以化生为
骨、软骨、脂肪等组织。
化生可以增强局部组织抵御外界刺激的能
力。
例如,支气管黏膜单层纤毛柱状上皮化生为复层鳞状上皮,但鳞状上皮表面不具有柱状上皮的纤毛结构,故而减弱了黏膜自净能力。
此外,如果引起化生因素持续存在,则可能引起细胞恶变。
例如,支气管鳞状上皮化生和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分别与肺鳞状细胞癌和胃腺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图2-5 胃黏膜化生为肠上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