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倦怠是指护理人员由于长期面临情感和人际压力而产生的认知和情感上的反应。
本文着重分析本科护生在实习中后期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进一步提高临床实习质量,为护生将来进入临床护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本科护生实习中后期职业倦怠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的发展,新的医学、护理模式的形成,对护士的素质、知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发展高等护理教育、提高护理队伍学历层次成为护理教育的发展方向[1]。
护生的临床实习是从学生转变为护士的关键,临床实习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且护生在临床实习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观对她们今后的专业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与中专、大专层次的护生相比,本科层次的护生具有理论知识全面、动手能力强、处事稳重成熟、有较强的管理及科研意识等方面的优势,因此在临床实习前期实习效果理想。
但在临床实习的中后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护生出现职业倦怠情绪,并严重影响着她们的实习质量。
本文着重分析本科护生在实习中后期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进一步提高临床实习质量,为护生将来进入临床护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1 职业倦怠的定义、表现1.1 职业倦怠的定义职业倦怠最早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2]于1974年提出的。
它是指护理人员由于长期面临情感和人际压力而产生的认知和情感上的反应。
1982年Maslach等人将工作倦怠定义为一种情感枯竭、去人格化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现象。
由于护士面对的是人的健康及生命,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不稳定,决定了护士成为职业倦怠的易发群体。
Rout的研究发现,普通人群和护士疲劳综合征的患病率分别为0.2%和1.1%,护士的患病率明显高于一般的人群[3]。
国内对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不多,有报道显示国内护士职业倦怠的发生率为55.1%~59.1%,低年限、高学历的护士可能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4]。
本科护生在实习中后期阶段出现职业倦怠的情况也为数不少,但相关的研究及报道极少。
1.2 职业倦怠的表现1.2.1 情绪方面表现持续的精神不振,对护理工作产生压倦,情绪低落,爱猜疑及易怒,丧失对工作的信心及热情,认为自己的工作毫无意义及价值,对外界和未来过分担心忧虑,对前途悲观失望。
1.2.2 身体方面表现处于生理能量耗竭的状态,经常感觉疲乏,食欲不振,体重骤变,睡眠不规律,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内分泌紊乱,神经衰弱,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
1.2.3 行为方面表现厌倦护理工作,对病人冷漠,逃避与同事交往或拒绝与他人合作,对医院环境及医院管理牢骚多,不能做感兴趣的事,也不愿在工作之外与朋友一起进行社会活动。
2 本科护生实习中后期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2.1 专业思想不牢固尽管各院校对本科护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日益重视,但专业观调查仍显示护理本科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是较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实[5]。
不少学生对本科毕业后从事护理职业抱有“大材小用”、“可惜”等想法或有自卑感。
而且在实习的中后期,持上述观点的学生比例有明显升高的趋势。
其原因一部分是因为学生走入临床,逐渐认识到理想与现实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还与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的护理专业采取的医疗实习与护理实习相结合的临床实习模式有一定的关系。
在学生经历了医疗实习之后,不免会将两种不同的工作进行比较,而其间明显的差距会对学生的专业观产生极大的冲击。
专业认同感的缺乏必然会影响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学习主动性,对护理工作往往也缺乏应有的热情。
2.2 自身定位不准确本科护生在理论学习阶段对护理专业的认识较为肤浅,往往将自身定位于高素质的护理人才,认为将来应在护理教育、护理管理和护理科研等领域从事工作,对护理临床工作的繁琐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
部分学生存在“眼高手低”情况,明确表示将来不愿意从事护理临床工作,但对于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没有准确的定位,容易产生迷惘、逃避、无所适从等情绪变化。
部分学生虽愿意将来从事护理临床工作,但对自身的要求不高,满足于能应付日常护理工作,缺乏应有的求知欲,对个人将来的发展缺乏规划。
同时,护士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福利待遇相对较差、发展机会相对较少等现状,也困扰着学生。
2.3 压力源增多压力是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
进入实习中后期,护生的压力来源明显增多,如找工作、考研等等。
而且随着对护理工作的逐步熟悉,他们也开始体验到职业本身所带来的一些压力,如护理专业的发展及前景问题、护理工作量及分配问题、工作危险及病人方面的问题、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等等。
本科护生对于个人的期望值较高,同时承载着家庭、社会的希望,相比于中专护生,即使是相同的压力源,它对本科护生造成的影响更严重。
2.4 缺乏社会支持系统学生进入实习以后,进入相对陌生的生活环境及工作环境,远离家庭及学校,容易产生孤独感。
而医院及临床带教老师,由于工作繁忙、实习学生人数多等原因,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实习情况,而对学生的生活情况、思想动态往往较为忽视。
而且实习期间学生要在不同的科室轮转,每个科室停留的时间都不长,学生缺乏归属感。
由于支持系统的缺乏,当同学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时,往往得不到有效的疏导。
2.5 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的负面影响临床护理带教老师既是护理专业的实践者,又是护理教育者。
实习过程中带教老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由于历史原因,临床普遍存在低学历带高学历的现象,带教老师的整体素质不高,缺乏“榜样作用”。
例如在带教中普遍存在下列问题:带教目标不明确、没有分层次带教、缺乏基本的教学理论及技巧、教学内容较随意、只重视基础操作而不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等等,极大地挫伤了本科护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带教老师与学生的沟通较少,部分带教老师对实习护生不能做到一视同仁,只注重中专护生勤劳肯干的优点,却不善于挖掘本科护生的潜力,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理论基础扎实、分析能力及沟通能力强、有一定的科研意识等优势。
少数带教老师还存在不尊重学生、只把学生当成“干活工具”的情况。
由于进入实习的中后期,学生已掌握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能应付一般的日常护理工作,因此部分学生出现厌学情绪,繁琐的日常护理工作也令学生缺乏成就感。
另外,大部分带教老师从事护理工作多年,同时也是各个科室的骨干,在完成繁重的临床护理工作之外还要完成带教等其它工作,她们所表现出来的职业倦怠对实习护生也将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3 本科护生实习中后期职业倦怠的对策3.1 进一步稳定专业思想“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相对于较为成熟的医学专业,护理专业还相当年轻,且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一段时间内发展较为缓慢。
应该正视由于医疗与护理之间的巨大差距而给护生带来的冲击,引导护生认识到医疗与护理只是分工不同,“术业有专攻”,但服务对象及服务目标却是一致的。
同时护理专业发展相对滞后这一现状,也为高层次护理人才提供了较大的上升空间。
应当鼓励本科护生把握发展机遇,热情地投身于我国的护理事业。
3.2 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定位本科护生将自身定位于高素质的护理人才,认为将来应在护理教育、护理管理和护理科研等领域从事工作,这种想法本身并无不妥,且与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经过4年的本科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护理教育、临床护理和管理能力的高级护理人才”是相一致的[6]。
但如果因此而不愿从事最基础的临床护理工作,则本末倒置,也是一种逃避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对于那些将来不愿从事护理工作的护生,应持宽容的态度,尊重她们的选择。
学生应意识到无论将来从事何种工作,目前的实习经历都是一份可贵的人生体验,而不应任其荒废。
3.3 培养学生应对压力的自救能力面对压力,护生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重新恢复生理与心理的平衡状态。
如鼓励护生学会欣赏自已,多发现自已的优点,增加自信心;学会自我减压,寻找适合自已的减压方法,如听音乐、体育锻炼、与朋友聊天、放松训练等;对于护生较为关心的工作问题与考研问题,学校与实习医院应给予特别的关注,如多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对考研的护生给予必要的支持,如适当调整实习计划,保证护生有充足的复习时间、提供复习场所等。
3.4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是他人提供的一种资源,在压力管理方面,最重要的就是获得情感方面的支持[7]。
应调动家庭、学校、医院的共同力量,帮助护生建立支持系统。
如学校与护生之间应保持通畅联络,班主任老师定期至各实习医院了解护生实习情况,掌握护生思想动态;医院方面可考虑安排一位实习指导教师(包括生活指导),该教师应起着联系学生、学校及临床护理管理部门的枢纽作用;来自家庭、朋友的非正式支持可以减少职业倦怠的发生[8],可建立同学互助小组,如有问题动员小组的力量共同解决。
以上均为降低护生职业倦怠的有效措施。
3.5 减少临床带教老师的负面影响医院应首先重视带教老师的选拔工作。
应选择热爱护理事业、责任心强、有一定带教能力、善于沟通与协调、学历相对较高的护士承担带教工作,并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以提高她们的带教意识与能力。
在带教中应注重护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只是一味的强调基础操作技能,尤其是在进入实习的中后期,应对护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提高她们的学习积极性,如每位护生分管一定的床位,独立解决分管病人的护理问题。
在带教中还应充分发挥本科护生的优势,如安排她们进行小讲课及护理教学查房、指导护生阅读护理专业文献、鼓励她们参与护理科研及护理管理工作或撰写论文、督促护生参加每周的主任查房、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活动等等。
这些工作有利于本科护生发现自身优势,建立自信心,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成就感。
带教护士对于自身存在的职业倦怠,应主动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干预,为护生建立良好榜样。
综上所述,本科护生由于专业思想不牢固、自身定位不准确、压力源增多、缺乏社会支持系统以及受到临床带教老师的负面影响等原因,更容易在实习的中后期出现职业倦怠,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效果。
积极地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能明显降低职业倦怠发生的机率,改善职业倦怠的严重程度,提高实习效果。
学校、医院应重视本科护生实习中后期的职业倦怠,帮助她们顺利地完成实习任务,将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事业。
【参考文献】[1]尤黎明,汪建平.对中国高等护理教育模式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12):741[2]Freudenberger HJ.Staff Burnout[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74,30:159-165[3]Rout U.Job stress among general practitioners and nurse in primary care in England[J].Psychology Rep,1999,85(3):981-986[4]骆宏,叶志弘,冯莺.护士职业倦怠与工作领域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12-14[5]吕探云,陈美泉.护理本科生专业观调查[J].护士进修杂志,1999,14(10):59-61[6]李家顺,刘振全,许劲松,等.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5:1-2[7]乔世娜,叶专弘.应用护士同事支持系统缓解压力与减少倦怠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7,21(4):857-859[8]周荣慧,郭秀花.护士职业倦怠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护理管理,2007,7(2):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