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义学读书笔记

语义学读书笔记

语义学读书笔记姓名:林飞飞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号20130308本次读书笔记选自北京语言大学硕士论文。

文章以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介词“向”进行分析,角度更加新颖。

题目:《介词“向”的句法语义考察》摘要:本文是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背景下对现代汉语介词“向”做的一个个案分析。

介词“向和名词或名词词组组合既可以在动词前作状语,又可以在动词后作补语。

论文主要在语料库基础上分析了“向十NP”作状语和作补语的情况,重点考察“向+NP”作状语和作补语的不同。

目录:0引言1研究综述1.1传统的结构主义研究1.2对“向”语法化过程的研究1.3“向”所组成的介词结构的语序问题1.4对“向”的语义研究的认知研究2.路径图式3.“向+NP”所表述的事件3.1状语位上的“向+NP”及其内部差异3.2虚构位移类是现实位移类的隐喻3.3补语位上的“向+NP”及其内部差异3.4虚构位移类是现实位移类的隐喻4现实位移类的“向+NP”在不同语法条件下的变换问题5现实位移类的“向+NP+VP”和“V+向+NP”的比较5.1说话人视点不同5.2射体和地标凸现的侧面不同5.3“向+NP”在不同语法条件下NP的语义角色不同6结论内容摘录:●到目前为止,语法学界对于介词“向”的讨论,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的结构主义研究: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1981)、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编的《现代汉语虚词例释》侯学超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1998)刘月华等编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修订版,2001)等。

这些著作对于“向”的语法意义和用法的概括都很一致,把“向”的语法意义概括为两类:一类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或目标;一类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向”和名词或名词词组组合,既可以放在动词前作状语,也可以放在动词后作补语º。

2对“向”语法化过程的研究:主要代表是马贝加(1999)。

他从历时角度对“向”的语法化过程作了全面“致的研究。

马文认为介词“向”从动词“向(省、榔,”的两个义项虚化而来,这两个义项一为“面对……”,一为“向……进军、前进”。

3“向”组成的介词结构的语序问题:对于介词结构的语序问题,张赦(2002)的看法全面而且系统。

她从汉语历时变化的角度详细考察了引进场所、对象、工具、受事的介词词组词序变化的过程,并对这种变化过程做出了很好的解释。

4对“向”的语义问题的认知研究:吕叔湘(1981)、北大中文系(1986)以及后来的马贝加、张赦等都认为“向”的语义有两种:表示目标和表示起始点。

储诚志(2000)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向”的语义作了新的解释。

他认为“向”的原型意义是描述空间位移或引起位移的事件时标记(mark)目标»。

储文把介词“向”参与表述的事件分为两类:移动类事件和求取类事件。

●本文作者对目前目前语法学界对介词“向”的研究做出归纳后进而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各家观点非常一致,也比较合理,但基本上是对现象的描写,缺少更深层次的解释。

储文在认知语言学的大背景下对介词“向”的语义进行了认知上的考察,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新东西,但他把两类事件中的“向”统一解释为目标的标记,我们觉得还有不尽完善的地方。

因为我们在对语料进行分析时,发现有一些现象得不到解释,存在许多问题,如:为什么有些动词可以在“向十NP+VP”和“V+向+NP”两个框架中自由转换,有些却不行, 即使可以转换,那么可以互相转换的“向+NP+VP”和“V+向+NP”是否完全等价呢?表示动作行为方向或目标的“向+NP+VP”和“V十向+NP”的内部又是否都同质(homogeneity)?“王太太向老李道谢”和“王太太向老李借钱”从形式上看完全一样,但它们的认知模式是否一致呢等等。

这些问题没有得以解决主要是我们对于“向”参与表述的事件的内部情况还不清楚。

●作者在本论文中拟解决的问题: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本文认为有必要对介词“向”所组成的介词词组做一个更详尽的考察,理清其所参与表述的事件的内部差异和脉络层次,以期能解决或部分解决上述问题。

本文的考察将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大背景下进行,从认知角度对现代汉语介词“向”及相关问题作一个新的阐释,先考察“向”参与表述的事件内部有哪些层次,这些层次之间是否平行,基木层次是什么,基本层次又怎么推理到其它层次,“向+NP”在不同的句法位置时体现出哪些差别。

如果这些问题可以得到解决,我们就能从内部把“向+NP”描写清楚并对一些问题做出相应解释,进而给“向”的教学提供一些理论支持。

本文的考察主要集中在下面几个方面:1.状语位的“向+NP”的内部差异及其隐喻情况2.补语位的“向+NP”的内部差异及其隐喻情况3.现实位移类“向+NP”在不同语法条件下的变换问题4.现实位移类“向+NP”在不同语法条件下的差异●“向”的原型意义和空间移动有关,因此以意象图式模式储存。

而且“向“所参与表述的事件和路径图式直接相关。

1.意象图式模式意象图式模式是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的一些稳固模式中的一种。

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有一些稳固的模式,如命题模式、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转喻模式其中所有的意象图式都和空间结构有关,凡是涉及到形状、移动、空间关系的知识都以此模式储存。

意象图式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认知语言学提出:意象图式体现了在认知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非命题知识,代表的是抽象的认知结构,它们是人们获得意义结构的主要方式,是隐喻的基础。

意象图式是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的认知的基础上构成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反复出现的对知识的组织形式,是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张敏,1998;赵艳芳,2001)。

2.路径图式认知语言学家归纳出了许多人们潜意识里理解世界的意象图式。

如路径图式、容器图式、整体-部分图式、中心一边缘图式、系联图式等等。

对于路径图式,Lakoff(1987)是这样界定的:身体经验:只要在移动,我们就会有移动的起点,移动经过的一系列连续的中间点,终点,和移动的方向。

结构要素:起点、终点、路径、方向基本逻辑:只要从一个起点沿着一定路径移向一个终点,就一定会经过路径中的每个中间点(intermediate),沿着路径走得越远,离开起点的时间越长。

目的被看成终点,达到目的是“到达终点。

向”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或目标,且用于描述空间位移或引起位移的事件,所以,它所参与表述的事件和路径图式直接相关。

●由“向”构成的动态空间关系怎么体现路径图式呢?a1说完我将那对象用力摔在他脚下,转身向江边跑去,习乙上那只就要离开码头的船……a2就在这时候,远处扬起一阵烟尘,不知有多少千军万马向晋阳方向冲来。

b1大家放声地大笑,互相厮打在一起,把酒杯全摔在墙上地上抛向空中。

b2各路朋友从四面八方,争先恐后地奔向“玲玲”酒吧。

我们可以发现,a类句子中实际隐含着一个“从+NP”结构。

(a1)中“跑”这个动作在空间上有一个动作的起点,但很多时候这个起点是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背景知识,作为默认值不需要在形式上明确指出。

我们可以补出a类句子的默认值:(a1’)说完我将那对象用力摔在他脚下,转身(从X)向江边跑去,跳上那只就要离开码头的船……”(a2’)就在这时候,远处扬起一阵烟尘,不知有多少千军万马(从x)向晋阳方向冲来。

所以,a类句子可以概括为:S从A向BVP。

“从”是一个源点介词,其后的NP是动作行为的起点,“向”引进动作行为的方向,有方向就隐含有终点。

根据Lakoff(1987)对路径图式的界定,可以确定a类句子遵循路径图式,A为运动的空间起点,B是运动的空间终点,从A 到B的运动轨迹是运动路线,方向是由A点指向B点。

b类句子也可以补出“从+NP”,我们把这类句子概括为:S从A V向B。

“从”后的A为空间起点,B为空间终点,方向是由A 点指向B点。

也符合路径图式。

所以,“向+NP”参与表述的事件不管在状语位还是在补语位,其内在认知模式都是路径图式。

●“现实位移”和“”虚拟位移——状语位上的“向+NP”及其内部差异“向+NP”参与表述的事件内部并不同质,表现出各种差异。

事件包括动作和动作的全部参与者,尤其要包括施事(S),不带S的VO只能代表一个动作,不能代表一个完整事件(沈家煊,1999)。

从语义上看,有些句子的施事是具体的人或事物,有些是抽象的人或事物,位移过程在认知上的表现也不一样。

这些都是“向+NP”参与表述的事件的内部差异。

我们根据所表述的事件是否有现实的物理位移把“向+NP+VP”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实位移”一类是“虚拟位移”。

现实和虚拟是认知语言学里的两个概念,是对实在性的一种认知评价。

现实并不是客观的真实,而是实在性更多一些。

虚拟也不是客观的不真实,而是指认知上一种想象的能力。

例1推土机彻底推倒了院墙,开进院,向房子冲去。

例2马青咕噜着,隔着车窗向站在马路牙子上的宝康招招手。

例1在空间上有一段现实的物理位移,位移主体从一个现实的地点移到了另一个现实的地点。

属于“现实位移”例2没有现实的物理位移,位移主体并没有从一个现实的点移到另一个现实的点。

它们在抽象的路径图式上的位移发生在观察者的主观世界里。

○“现实位移”类的区别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位移的主体具有现实性。

2.位移的主体和移动元通常具有同一性。

3. 位移有一个实际的空间跨度。

○“虚拟位移”类主要有以下区别性特征:1.位移的主体和移动元之间两者相分离,没有同一性。

2位移的主体具有现实性,移动元则是虚构的,只能在主观世界想像。

3.位移没有实际的空间跨度。

不像现实位移类,移动元从现实的一点移到另一点,经过其间的每一中间点。

两点之间的距离是无形的,是主观的想象。

4.○两类位移具有不同的区别性特征,它们在路径图式上也有不同的表现。

S指源点,D指终点,Sub指位移主体,M指移动元。

上图现实位移类中位移主体和移动元合二为一(Sub二M),位移主体(即移动元)将从源点S移到终点D。

S、D是明确的两点,它们之间的距离是可丈量的、有形的。

位移主体实际经过SD之间的每一个中间点。

虚拟位移类中位移主体不等于移动元(Sub共M),移动元是想象的、无形的,位移主体不作位移运动,移动元在人的认知空间里从S移到D,没有实际经过SD之间的每一个中间点。

●虚构位移类是现实位移类的隐喻○空间观念是人类认知整个世界的基础,所以空间范畴也是最基本的范畴。

在人的认知结中,空间概念被描绘得非常精细,但别的范畴如时间范畴、状态范畴、关系范畴等就没那么精细了。

我们常借用描写精细的来理解不那么精细的,所以空间范畴就会被隐喻到别的范畴。

隐喻指根据具体事物的认知模式来认识和构造对其它事物的认知模式,并且将整个认知模式的结构、内部关系也同时转移,是人类认知重要和基本的方式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