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学与翻译【摘要】语义学是从哲学和语言学方面研究意义的一门学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不同学科的相互影响,对语义的研究迅速发展。
20世纪20~30年代盛行的逻辑实证主义对以后的语义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以卡纳普为代表的“学院派”语义哲学家认为,现代逻辑的主要任务是对“理想”的语言作语法(句法)的语义描写和分析。
所指“理想”语言的语义即联结语言符号和世界可见现实或可感知经验的纽带。
在他们看来,自然语言在某种程度上是原始的、模糊的、不精确的和容易混淆的。
美国人类语言学家沃夫提出了语言相对论,认为说话者学习和使用的语言决定了说话者的感知和思想框架。
到40年代,剑桥学派代表人物g.e.穆尔及l.维特根斯坦又提出了“普通语义学”理论。
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斯、乔姆斯基等创立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对自然语言的句法结构提出更深刻的见解。
【关键词】语义学;翻译;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一、定义胡壮麟的《语言学教程》里是这样给语义学定义的“semantics examines how meaning is encoded in a language. it is not only concerned with meanings of words as lexical items, but also with levels of language below the word and above it, e.g. meaning of morphems and sentences. the following are what the key concepts look like: semantic components, denotation ofwords, sense relations between words such as antonymy and synonymy, sense relations between sentences such as entailment and presuppositon. 可以看出,语义学,也就是”语意学“,是一个涉及到语言学、逻辑学、计算机科学、自然语言处理、认知科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的一个术语。
语义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语言的意义,这里的自然语言可以是词汇、句子、篇章等不同级别的语言单位。
二、哲学的语义学和语言学的语义学1、哲学的语义学:20世纪的哲学家撰写了大量论文论述语言符号(词、句字等)传输意义的方式。
在20世纪20和30年代,逻辑实证派的学者曾尝试把数学和逻辑学体系的同样的准确性和明晰性引入对语言的研究中。
他们认为各种“自然”语言都是不精确的,于是设法提出一种基于“理想”语言的详细的语义学理论,这种理想语言应是既不含混也无歧义的。
逻辑学家们在根本上依据参照和验证的观念发展词对世界的关系的理论。
参照模式说明的是,一个语言学符号,例如一个词,只有当它有一个参照对象或所指事物时才是可理解的,而所指或可由直接观察见到,或可由感觉领悟到,或两者兼备。
为充分了解意义而提出的参照方式和可验证这两种理论都有不足之处,从而导致了“使用论”的发展。
实证论者认为语言符号和说话者及听话者的意图和行为是分开的,使用论着与之相反,却认为词的意义取决于理解该词的人如何使用它。
使用论是语言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因为它为语言符号提供一种语境并说明意义是怎样根据语言习俗来表现的。
有些语言理论家走得更远,他们认为词并没有意义;而是人们赋予它们意义。
2、语言的语义学:各种语言学理论都企图描述所有自然语言的共同特征。
现代语言学家研究的3 个层面:语音的(与语音有关的),句法的(与词根据语法结合成句有关的),语义学的。
跟前两个所做的对比,语言学家们在语义学几乎毫无建树。
这个大有争议的主题把语言学家们分成好几个阵营。
解释语义学派的人们与之相反,坚持认为,必须承认语言在交际和交流上的巨大力量,认为句子的意义就是句子的一种使用功能。
还有人则走得更远,他们认为理论家们如果不考虑到人们是如何获得概念并使之与词的意义相联系的各种心理学问题时,语义学的研究就不可能向前发展。
语义学是语言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学科,侧重于对意义的研究;翻译是通过语言转换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语言转换涉及到意义的转换。
因此,语义学与翻译密不可分。
通过对语义学与翻译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解决翻译中的实际问题,对于提高翻译质量,促进翻译理论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语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语义学的发展受到了语言学界三大语言学理论的影响:第一,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
其理论贡献在于:他明确提出,“语言是一种自足的结构系统”。
此说是建立在数对影响深远的对立概念基础之上的:包括“语言”和“言语”,“内部的”和“外部的”,“共时态”和“历时态”,“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
他的著名的这种“二分法”指明了语言研究“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条不同的道路,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并在此理论基础上,出现了世界著名三大学派:布拉格学派(以音位学研究为主)、哥本哈根学派(以语符学研究为主)和美国描写语言学派(以布龙菲尔德和霍凯特为代表人物)。
这三大学派完全是对他的思想的具体阐发。
第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
此理论的贡献在于:他把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区别开来,导致语言学领域的又一场革命。
他认为,人类语言并非是一种社会现象,而首先是一种生理现象。
人类头脑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语言处理机制,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
他在《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中指出:“一种语言的语法,其主旨在于描写理想的说话人——听话人固有的语言能力。
而且,如果这种语法是完全明晰的——句话说,如果这种语法不是依赖于有理解力的读者的智力,而是提供一种对读者理解力的明晰分析_我们就可以(多少有点多余地)把它称作生成语法。
”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生成语义学”(其语义部分具有生成性,而句法部分只具有解释性)。
2、语义学的对象问题a.语言学的语义学,在许多方面深深受到哲学、逻辑学的语义学的影响。
哲学的语义学所涉及的语言现象,主要是话语的意义,偶而也管到词义,感兴趣的是它们与客观世界、人们意识及道德的关联言由此形成的所谓语言哲学,实质上是言语哲学。
逻辑学的语义学,研究的纯是话语意义中的逻辑因素,关注所在是话语意义的真假问题及其逻辑的关系、结构。
b.语义学(只指属于语言学的,下同),是关于语义的科学,而且又是语言学的一个部门,它纯以语义本身为研究对象似乎是理所当然,不会有异议。
但是,“语义”究竟指什么,还有点模糊,至少在语言学界还没有完全一致的、明确的理解。
语义在内涵上或定义上的解释不尽相同,并没有多大关系,产生影响的是,语义在外延上的理解存在分歧。
c. 语义学的研究对象中,又还有言语意思的方面,那更不是词汇学应研究的领域。
因此,尽管语义学和词汇学共同论析及某些语言意义的现象,这两个学科的研究对象就整体而论仍然大不相同;研究的角度、内容和目的任务更不一样,从而丝毫不影响两个学科各持有互异的个性。
d. 语义指的是一个词在其语言内部与其他词的意义的关系中所形成的意义。
语义关系就是一个词的词义与其语言内部其他词的词义关系,而词义是指一个词与人的思维和人在客观世界中的经验的关系中所形成的意义。
换言之,在此所说的语义,是指词际(interword)的意义,或者说是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意义,而词义是指词在与世界的联系中形成的意义。
四、语义学的自然性及其结构特征对语义学的自然性及其结构特征的意义分析,最基本的假设就在于,自然语言的语形结构必须与它所表征的概念相关联,并且这种表征通过翻译或一致性规则的集合来进行;在这里,概念包括人类认识的所有丰富性及其内在的相互关联。
以一种结构将语义层面作为独立的存在结构,有利于对问题的认识和把握。
通过概念结构,语义与句子之间密切相关;2、通过语义结构,概念结构与世界知识相关。
这既表征了句子的语义关联,又表征了关于世界知识的关联,同时还包含了隐喻分析的语义关联在内;3、通过结构性的关联,意义表征的各个方面获得显现;4、还具有心理意向层面的表征,因为命题态度的心理意向性必然会在语义结构中得以显现,也必然内含于概念结构之中。
语义学研究的自然性与其结构性本质地联系在一起,是不可人为分割的统一体。
五、语义学与翻译“翻译的灵魂是意义的语际转换,自古以来,忠实于‘愿意’是译者毕生追求的目标。
”—王东风《再谈翻译与翻译》自《纵横论译》1、概念意义:词语的本义。
不包括在翻译中的比喻义或引申义。
因此在翻译中,译者应仔细分析原文用语所处的语言环境。
并在目标与众选择概念相当的词语来翻译。
blair was very distressed over apparent death of weaponsexpert.(英国国防部武器专家凯利自杀)。
“面如死灰”本义:非常苦恼,非常懊恼2、内涵意义:通过词语的字面意义作用于的记忆机制。
翻译的过程中尽可能体现它的“含蓄”,“形象”和“生动”的联想潜势,又能保全它的“意义”,换句话说就是尽可能保全表达这个意义的形式特征。
如果形式形式特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那可以采取脚注的形式。
the very name of love is an apple of discord between us. 爱这个字眼本身就是我们俩之间的争端。
一说到爱情就在我们中间扔下了不和的苹果。
(“不和的苹果”古希腊神话文化内涵)情感意义理解说写着的主观情感,引导读者产生正确的联想。
a.how much did you suffer?b.“plenty” the old man said.( hemmingway)plenty :大量的,许多这里译成“一言难尽”切实地反映了老人饱经风霜的一生。
更好的传达主人公的情感旨意。
六、实例a.his sarcastic remarks made me see red .(他的冷言冷语使我火冒三丈。
)b.what on earth makes you look so blue?(到底什么事使得你这样愁眉苦脸?)c.i was green (with envy) when i heard that he had got the first place in the english speaking competition.(当我听说他在英语演讲比赛中得了第一名我十分嫉妒。
)参考文献:[1]王秉钦《对比语义学与翻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2]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中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