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社会化答题卷
学号:20140011103
姓名:朱晓
第一题:
政治社会化的内涵是政治社会化研究的起点,但多学科交叉性造成了其内涵的多样性。
社会学视角的研究将政治社会化视为社会化的政治方面,是个体在接受社会政治的改造以及在改造社会政治的相互作用中形成政治角色的过程;
心理学视角的研究认为个体的政治社会化与心理学尤其是发展心理学和认
知心理学密切相关,并利用皮亚杰的认知发生理论将政治社会化的心理过程划分为顺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政治学视角强调政治社会化是在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中,维护政治系统的稳定与统一;
教育学视角认为政治社会化是一个人通过社会环境的教育形成其基本政治
态度的过程;
传播学视角强调,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政治机构为了影响社会大众的心理而不停地传播具有倾向性的政治信息的过程。
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是选取上述的某些视角提出理解政治社会化的多个维度,如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体系对人们进行政治训练和教育以及个人通过学习形成政
治意识和政治行为模式的双重过程。
笔者认为,对政治社会化内涵不能从单一的角度来界定,要跨越学科研究的边界。
政治学和传播学从宏观政治系统稳定和发展角度来界定政治社会化;心理学和教育学则从微观个体角度讨论个体政治态度和价值观念的习得过程;社会学强调个体学习与社会教化的互动性。
政治社会化归根结底是研究个体与政治体系的关系,也就是个体习得政治系统的规范,同时政治体系通过对其成员进行观念和技能的教育,培养其对政体的认同和支持,最小化其治理成本,在这个双向过程中,蕴涵着政治信息的传播和个体政治心理的发展。
第二题:
政治社会化是古今中外所有政治系统通过影响民众的政治思想与态度来维
护自身政治秩序和稳定的重要途径,也是现代民主社会动员公民政治参与,促进社会政治系统变革的重要路径。
西方早期的政治思想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洛克、卢梭、孟德斯鸠、密尔等人的著作中,都不乏关于政治社会化的论述。
他们均高度重视政治秩序的稳固,认为政治系统要维持其统治必须通过各种途径使其社会成员接受并形成合乎统治阶级要求的政治价值和
政治信念。
对政治社会化这一领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孔子和古希腊的柏拉图以
及近代的卢梭等。
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以较多的篇幅谈及公民教育,指出教育是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与城邦的政治紧密结合。
柏拉图在构建理城邦时,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他指出教育是建立理想社会、获取美德的唯一途径。
柏拉图认为人类真正需要的是秩序、领导和启蒙,而不是自由。
政治自由是民主的目标,
也就是对个人或作为整体的人民的行动或多或少地完全取消控制,这会导致蛊惑人心的政客的统治,政客会变成暴君。
柏拉图认为,国民教育要有明显的目的,与政治需要紧密结合。
此外,在卢梭等人的著作中,也能看到有关政治社会化的论述。
卢梭认为,民主是按照人民的意志进行政治统治。
卢梭还对如何培养具有优良品性和娴熟政治技能的公民进行了论述。
20世纪50年代,西方学者开始对政治社会化展开系统研究,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是西方政治社会化理论的形成时期。
毛泽东是中国最早认识到政治社会化问题重要性的中国共产党人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政治社会化问题的光辉典范。
他以农民、军队军官为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对象,并创造性地提出以革命文艺作为政治社会化的重要载体,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农民、军队军官的政治素质。
第三题:
阿尔蒙德明确指出:“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
每个政治体系都有某些执行政治社会化功能的结构,它们影响政治态度,灌输政治价值观,把政治技能传授给公民和精英人物。
”
阿尔蒙德在分析政治社会化时首先提出一些基本概念。
第一是“贯穿人生的社会化”,即政治社会化是伴随人的一生,关于政治的一些基本态度很可能在孩提时代就会形成,但又随着政治经历和社会经历不断变化,尤其是一些重大的或者具有转折性的突变,会极大的颠覆一个人原本的一些政治态度和观念,造成其认识上的一次“政治地震”,而后会重新确立新的政治文化,当这种“政治地震”波及的范围较为广泛时,或许将改变一个民族已经形成和传承很久的关于政治的“集体记忆”。
其次是“连续和强化”,他认为学习的理论在转变为一种态度时,连续性是极其重要的。
当一个人关于一个政治对象的认识如果是连续不断的,那将会对其形成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
阿尔蒙德进一步指出:“政治文化的长期稳定,将受到贯穿于各机构社会化的过程中的连续性的影响,而且在长期内要受这些机构的影响。
”社会化机构作用较强的地区,即便缺乏专门的政治社会化角色,其政治文化依旧很稳定。
接着进一步论述了“角色社会化”,即政治体系中每个个人或者组织多承担的角色,比如选民、权威人物的接触者、示威者、或者作为纳税人等,都会不断的展现自己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活动中的一定觉得,而角色的社会化中,尤其政治精英则意味着需要懂得各种期待的组合,懂得他人对自己的这一角色“所期望的经常和合适的行为模式”,或许是一种成文法规来说明行政义务、责任和机会。
最后,阿尔蒙德提出了是“社会化的实施方式”,侧重于结构执行社会化功能的方式,包括了暗示式和明示式。
明示主要是指在公开场合就政治对象的信息、价值观或者感情的交流,例如美国总统的演讲,中国领导人的“答记者问”;暗示式是一种非政治态度的传递,例如一个人的人际处理方式,就会影响其投票的选择。
这些暗示试的政治社会化,对政治体系中的一些角色和对象的态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四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西方关于政治社会化的研究进入了拓展深化阶段。
近年来, 一个全新的网络社会正在崛起, 同时这种由高新技术发展带来的全球化态势,已逐渐渗透到世界上不同制度背景的国家和地区的公共政治生活领域。
电脑中介的沟通, 产生了庞大多样的虚拟社群, 并围绕着原始认同而建构社会行为与政治。
在这种以网络为契机的全球化浪潮的袭卷之下, 政治价值普世化、政治主体和权威多元化、政治决策跨国化和国际合作制度化、政治规制全球化及其约束力强化、政治行为及其影响全球化等等政治全球化特征, 正深刻地影响和制约着各国公民的政治认同, 它使身份政治由边缘问题变成了政治的中心问题, 转移了公民对国家的忠诚, 消解或替代着传统的政治价值理念, 并使公共领域逐渐走向衰落。
如何适应意识形态淡化、政治价值普适性日益增强的全球化时代, 探寻出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政治社会化中共通性的规律, 推进本国公民政治社会化的进程,是当今学术界必须关注并着重解决的重大课题。
基于此,90 年代中后期以来, 欧美学者掀起了政治社会化研究的新高潮, 学术会议频繁不断, 研究成果大量涌现。
这一时期, 学者们开始关注全球化与国家主权观念建构, 全球治理与政治社会化, 传媒政治与公民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对政治知识、政治态度、政治行为意向和政治行为模式的影响, 政治社会化过程, 政治社会化介体及政治社会化者分析等问题, 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出版了一系列具有世界影响的专著。
同早期研究相比, 西方近年来的研究正逐渐超越传统的研究局限, 形成新的理论和方法。
这一时期政治社会化研究的理论形态, 主要是围绕变迁中的国际政治局势和政治价值普世化背景下的主权国家的公民政治社会化而展开宏观视角的微观探究和全面反思。
由于此种视角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 尽管其理论建构还很不成熟、基本概念尚未确切、研究思路也未明晰、一些重大问题还存在着较大争议, 但这一时期的研究无论从实践上看还是从理论上看对政治社会化的发展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第五题:
在政治社会化的环境因素中,家庭环境是首要的、最基本的环境。
它对于每个人的政治社会化有着长期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在学前期所占的地位最为重要,它是个体最早接受教化的场所,是人生的第一课堂。
家庭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是人类最早的社会关系之一。
家庭作为一个天然的社会细胞,对其子女的影响,不只关系到家庭的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安危。
家庭中的父母在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是给孩子提供政治信息的最初的和最主要的、甚至有时是唯一的来源。
无论孩子从什么途径获得的信息,都要求父母给予解释,父母的说明、解释、评判和态度等对儿童无疑具有权威性。
家庭还给儿童提供了主要的信息交流环境和某种缩小了的社会政治模式。
它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儿童对政治信息的要求程度和对政治的兴趣的大小,另一方面以其家庭的结构和角色模式、民主或专断的氛围、权威表现的方式、处理问题的手段和方法,都给儿童构成了缩小了的、并最初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政治环境。
”最基本的政治文化从一代向下一代的传递主要是从家庭开始的,父母的政治态度、政治意识、政治价值观及他们的社会政治地位、政治术语的使用、家庭关系等都是影响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因素。
应该看到,家庭对人的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家庭与社会主导政治文化相一致的教化,对其成员的政治社会化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家庭中出现的不符合社会主导政治文化的教化,对其成员的政治社会化则会产生消极的
影响,这种副作用在未成年家庭成员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往往表现得更为突出。
因此,家庭环境因素在公民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正向的功能推动个人的政治社会化,负向的功能阻碍个人的政治社会化。
第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