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①以拉康为代表的结构精神分析学拉康对于佛洛依德精神分析研究的重读,使得精神分析再入观者视野。

在这种哲学氛围的影响下,后现代主义艺术观念呈现出某种看似无意义、无中心、无原则,却与人们内心更为贴近的形态。

如依托拉康的镜像理论,辛迪·舍曼进行的自恋式摄影、波普艺术出现重复排列的肖像画等,实践拉康所谓“自我是一种想象性投射,自我是在主体与自己的身体之间所建立的想象性关系之上形成的”观念。

麦茨延伸拉康的理论,提出“想象的能指”概念,电影像一面缺少观者映像的镜子,但观者可以在电影中获得等同的心理感受。

②以索绪尔等人为代表的语言学,以及由此发展的符号学。

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由能指和所指两部分组成。

苏珊·朗格从情感的角度,把艺术定义为“人类感情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罗兰·巴特在索绪尔的启发下,延伸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范围,作用于文学、摄影、电影等流行文化和艺术领域。

彼得·沃伦则提出机构作者论,对《电影手册》主观随意的作者论予以更加科学的解释,他还提出好莱坞电影属于“肖似性符号”,超现实主义影片属于“象征性符号”,纪录片属于“指示性符号”的说法。

20世纪60年代,德里达基于对语言学中结构主义的批判,提出解构主义的理论。

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相继出现,为艺术创作提供思维灵感。

诸多女性艺术家的觉醒与女性主义不无关系,她们刻意用于男性审美相对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于某种思维和权力的解构。

这种思维似乎一直发展延续至今。

后现代主义时代,与科学技术、大众文化的发展同步,媒介形态发生着巨大变化。

后现代观念逐渐得到延伸,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供新的语境。

第二,新媒介的影响。

第三,体验与感知的未来。

2、后现代观念有哪些延伸?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后现代主义时代,与科学技术、大众文化的发展同步,媒介形态发生着巨大变化。

后现代观念逐渐得到延伸,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提供新的语境在20世纪中叶到90年代期间,语境的转变与之前的艺术之间的跨界尝试相似,但表现为更加注重感知、体验和互动的特质。

如白南淮的装置艺术,强调行为驱动力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而非直接表明艺术观念。

20世纪90年代之后,计算机开始变得无处不在,连接性概念进入艺术创作视野,甚至有人把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作为新的场域,在三个VR1(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验证现实Validated Reality,植物现实Vegetal Reality)中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广泛结合。

当然,新的语境随之产生,从现实到虚拟的转变是后现代主义无意识核心的延续,它一直延续至今。

②新媒介的影响随着科技进步与发展,英国新媒体研究者阿斯科特提出了湿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

了解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过五个阶段:连结、融入、互动、转化、出现。

首先必须连结,并全身融入其中(而非仅仅在远距离观看),与系统和他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作品与意识转化,最后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

我们一般说的新媒体艺术,主要是指电路传输和结合计算机的创作。

然而,这个以硅晶与电子为基础的媒体,目前正与生物学系统,以及源自于分子科学与基因学的概念相融合。

最新颖的新媒体艺术将是“干性”硅晶计算机科学和“湿性”生物学的结合。

这种刚刚崛起的罗伊·阿斯科特称之为“湿媒体”(MOIST MEDIA)。

③体验与感知的未来观者褪去被动的角色,从接受者转变为参与者。

身份的转变使得传统艺术从创作者到观者观看的过程转变,人们的存在感知身份逐渐得到确立。

当下的人们可以利用最便捷的终端设备撰写文章并在网络发布,可以拍摄自己的短片通过上传共享给更多的受众。

3、当代艺术的创作和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为何后现代主义不革新或更迭为其他主义?结合案例,谈谈你的看法。

后现代主义时代,与科学技术、大众文化的发展同步,媒介形态发生着巨大变化。

后现代观念逐渐得到延伸,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提供新的语境在20世纪中叶到90年代期间,语境的转变与之前的艺术之间的跨界尝试相似,但表现为更加注重感知、体验和互动的特质。

②新媒介的影响随着科技进步与发展,英国新媒体研究者阿斯科特提出了湿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

了解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过五个阶段:连结、融入、互动、转化、出现。

最新颖的新媒体艺术将是“干性”硅晶计算机科学和“湿性”生物学的结合。

③体验与感知的未来观者褪去被动的角色,从接受者转变为参与者。

身份的转变使得传统艺术从创作者到观者观看的过程转变,人们的存在感知身份逐渐得到确立。

由此,我们很可能产生疑惑,当代艺术的创作和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为何后现代主义不革新或更迭为其他主义?首先,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后现代的特征:无中心、无意义、无原则以及消解一切,这使得后现代成为多元文化的代表。

其次,制造“新的立场,新的语境”是后现代的责任,从目前的艺术发展看来,这种责任依然是艺术家创作的潜意识影响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也有很多艺术家选择复古式的表达,将伦勃朗1的作品与摄影结合、可以拍摄黑白电影等等,虽然这体现了某种观念上的回归,但仍然改变不了其制造后现代式新鲜感的本质。

第三,当代艺术家的创新多于之前若干年提出设想,艺术家似乎在将前辈的设想变成现实,这与社会发展对人类的影响程度正相关。

当“后”不足以跳出现代的鸿沟时,更为新式的注意也不足以脱胎于“后”。

因此,想要实现主义的更新换代,需要时代、科技、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

4、后现代主义文学有哪些特征?请举例说明。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出现的文学思潮,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高潮。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延续和发展,主要包括: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黑色幽默、垮掉的一代、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对现代主义的继承和复古意识1975年,哈桑指出,“现代主义的变化可以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并非突然终止后才能让后现代主义诞生,它们目前是共存的”。

文学家在创作时不仅继承现代主义的某些观念,也在创新的同时加大部分对更为久远的时代的复古情怀。

如美国小说家约翰·巴思的《烟草代理人》采用古语体模仿传统历史小说类型,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和法国“新小说”流派的创始人、理论家和代表作家,电影大师阿兰·罗伯-格里耶的《橡皮》复归传统侦探小说意识等。

②对不确定性形式的迷恋和拆解后现代主义文学家与现代主义文学家一样,对文学的形式有深切的迷恋之意,将拼贴、重组等特质融入文学撰写中。

作者从一开始就不存在意图,无意义、无中心的迷失,与时代、社会赋予人类的体验一样,成为当时文学的致幻剂。

美国小说家约翰·巴思的《墨涅拉俄斯记》用类似迷宫的方式将惯常叙事拆解为复杂的、毫无逻辑的幻象。

③关注语言尤其是符号的意义与革新如荒诞派戏剧的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的最后写道,弗拉基米尔:咱们明天上吊吧。

(略停)除非戈多来了。

爱斯特拉冈:他要是起来了呢?弗拉基米尔:咱们就得救啦。

两个没有指望的人的空等行为,迷茫中自发的某种期许和愿望,以及“人在社会机器面前、在物的统治面前的无能为力和压迫感”,引发战后一代人的广泛共鸣。

以阿兰·罗伯-格里耶、杜拉斯等为代表的新小说派,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等的影响,强调削弱作者对小说的控制以及思维情绪对小说的影响,采用有别于传统的打破时空结构和叙事结构的方式,从而改变僵化的、墨守成规的传统语言和写作方法。

这一创作观念与当时电影创作观念契合,《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广岛之恋》等被搬上银幕。

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重要的文学流派,深受存在主义哲学思维影响,在文字中突出对荒谬、病态、嘲讽等的看法,如巴思的《烟草经纪人》、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等,虽然属于喜剧范畴,但是一种带有悲剧色彩的喜剧样式,因为作者说要强调的是无法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力感。

5、后现代主义绘画有哪几种类型?请举例说明。

简·罗伯森在《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文化》中认为,身份、身体、时间、场所、语言、科学、精神性是过去几十年艺术实践领域广为流传的七个主题,艺术通过各种方式与流行文化相遇,并且产生融合。

在上述七个主题中,身份的建立占据首要地位。

从20世纪中叶后现代主义逐渐兴起之后,身份成为一个标签,在波普艺术、兴效应艺术、超级写实主义、极少主义、概念艺术、大地艺术等形式中不断证明自己的存在与价值。

在后现代概念中,媒介不仅作为艺术的载体,而直接构成艺术本身。

与媒介紧密相连的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多媒体艺术。

需要指出,此时的艺术与绘画相关,但已经超越了传统架上绘画的定义,走向多维体验的境地。

①波普艺术:开始流星于英美,代表了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反叛。

特点是反映大众文化的各个领域,集中于商业化社会的日常的、平凡的东西。

通过拼贴、批量复制的手法创作。

1956年英国艺术家理查德·汉密尔顿用图片拼贴手法完成的《今天的生活为什么如此不同,如此富有魅力?》被认为是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波普艺术。

②光效应艺术:亦称“光学艺术”或“视觉艺术”。

它是20世纪60年代流星于欧美的一种利用光学的感觉加强绘画效果的抽象艺术。

③超级写实主义艺术: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又称照相现代主义、超级现实主义。

克洛斯的每张作品都像是高分辨率的照片,但鲜有情感,这些令人信服的冷漠幻象,映射了茫茫都市中人与人关系的疏离。

④极少主义艺术:信奉简化为先,罗伯特·莫里斯的作品仅有单一的L型木材,但因为摆放位置的不同,充满力度和张力,艺术家只提供一种局部的排列方式,整体感由观众自己发挥想象力。

⑤概念艺术:也叫观念艺术。

和传统艺术相比,观念艺术摈弃了艺术实体的创作,使用实物、照片、语言等方法直接传达观念,利用一些生活场面,将观念和意义在观众的心灵和精神中凸显出来。

最终,艺术不再强调对艺术实体的塑造,而转移到艺术的意会上,运用多种媒体和形式来表达艺术作品背后的作者思想和观念。

⑥大地艺术:又称环境土地艺术、地景艺术,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诞生于美国的一种现代艺术活动。

它是环境艺术朝向大型化、室外化发展的结果。

他们提倡“返回自然”,到偏僻荒漠的地方去。

⑦装置艺术:装置的意念是重拾被忽视的实体,也就是跟达达主义者、波普艺术家一样利用“现成品”,废弃物与综合材料、自然物、新媒体等成为“现成品”来源。

⑧行为艺术:行为艺术与行为密切相关,属于观念艺术的一部分,由时间、地点、行为艺术者的身体与观众的交流组成,具有一定的偶发性和表演性。

⑨多媒体艺术:多媒体艺术是20世纪诞生的艺术形式,主要包括以计算机、数码技术、录像和胶片技术相结合完成的艺术作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