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旧城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形成机制分析1张帆11东南大学建筑学院(210096)email: zf2004282@摘要:简述了安庆旧城空间结构的发展与演变过程,并对各个时期空间结构的演变机制进行分析。
关键词: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安庆1.旧城空间结构的发展与演变(图1)1.1 建国前时期安庆早在六千年前已是先民所开发的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
西汉元封五年(前106),汉武帝刘彻南巡,至此作枞阳盛唐之歌。
东汉末三国时,市西皖口(今山口镇)为孙权督兵和诸葛亮屯所。
南朝陈永定三年(559)筑城栅,唐武德时为皖阳县治。
地处东郊的长风沙,唐代已是长江下游知名的舟船停靠地,北宋建隆元年(960)置长沙风镇。
北宋熙宁八年(1075),在今市境置同安监,铸铜钱。
至安庆建城前,境内已建有三祖寺、三城寺、宝善庵等寺庙,有冶炼等手工业和商业设施,形成一定规模的集镇。
图1 安庆城市形态演变南宋嘉定十年(1217)金兵南下,安庆知府黄干在盛唐湾宜城渡之阴(今旧城区)筑城垣,以备战守。
绍定四年(1231)又加以修筑。
景定元年(1260),为防御蒙古军,沿江制置大1本课题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478076)资助- 1 -- 2 -使马光祖复筑城墙,奠定了城市基础。
城墙以砖石包砌,周长“九里十三步”,高二丈,基宽七尺,顶宽三尺半。
设城门5座:东枞阳门、东南康济门、南盛唐门(后称镇海门)、西正观门(又称八卦门)、北集贤门。
元代城墙增高二丈六尺,东、北、西3面建有护城壕,深一丈。
清顺治七年(1650),重建城垣,砌城垛758个,增建炮台、火药房、窝铺等设施。
至清代中期,除城外围建有一些寺观外,城市建设几乎集中在城墙范围内进行,城市显单一紧凑块状形态,此时城市规模很小,仅2.7平方公里,城市空间处于明显的点状形成阶段(图2)。
清代后期,城市规模开始扩张。
同治元年(1862),因西门外长江和皖河在此接流,水路交通便捷,民舟大多汇集于此,遂在古城西部加筑一道月城,辟金保、玉虹两城门(图3)。
光绪二十年(1894),在金保门南增辟同安门。
城内面积2.7平方公里,加月城面积共约3.67平方公里。
图2 清道光安庆城池图 图3 清同治安庆城池图1853到1862年,太平军和清政府军在安庆反复战斗,安庆社会陷入长期动荡时期。
财富、人民的巨大损失长期阻碍了安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其腹地的物产和经济潜力也不能与皖南诸府县相比,况安庆连同周围府县已被纳入芜湖市场贸易圈的集散范围。
因此,安庆虽被列强划为通商口岸,但将其正式辟为商埠的要求并不十分迫切[1]。
这种状况,影响着安庆近代经济的发展步伐。
民国时期随着沿江防洪堤的修建,怀集路通东,以及近现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格局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由于西部和南部受长江、皖河、凤凰山、狮子山等阻隔,没有发展空间,城市以怀集路和华中路及长江为伸展轴,向北和东两个方向发展。
城市处于轴向延伸阶段,呈星状形态。
但直到1949年解放初期,安庆城区范围变化不大,城内房屋多为清代建筑,以多进天井式布局最为典型;数百条街巷狭窄弯曲,起伏不平,素有“九头十三坡”之称;宽达八九米的干道有5条,共约4公里。
1.2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时期解放初期,安庆的经济和社会面貌迅速恢复,195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966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为1949年的3倍多。
“一五”计划时期,由于财力有限,城市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发展生产和新工业区的建设。
安庆市盲目拆除了旧城墙及5座老城门,城区建设逐渐向北、向东拓展,北部石化总厂的建设成为重点。
旧城区的建设只能按照“充分利用、逐步改造”的方针,充分利用原有房屋、市政公用设施,进行维修养护和局部的改建或扩建。
虽然对城市环境的改善和居住环境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过分强调利用旧城,一再降低城市建设标准,压缩城市非生产性建设,致使城市住宅和市政公用设施不得不采取降低质量和临时处理的方法来节省投资,为后来的旧城改造留下了很多隐患。
“大跃进”时期,安庆市盲目兴建钢铁厂、炼焦厂等企业,使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由1957年的3%猛增至1959年的34%,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城,城市和城市人口过分膨胀,加重了旧城负担,造成城市住宅紧张、市政公用设施超负荷运转、环境日趋恶化等严重问题,加速了旧城的衰败。
“文革”10年城市建设和旧区改造长期处于无人管理,到处见缝插针,乱拆乱建、历史文化古迹遭到严重侵占和破坏,给以后的旧城改造设置了难以解决的障碍。
进入70年代后期,旧城改造的重点转向还清30年来生活设施的欠帐。
到1978年,安庆市先后拓宽或新建了18条主要道路,并对原有下水道进行了疏通或改造。
1.3 改革开放以来时期1.3.1 19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建设速度大大加快,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安庆城市发展仍表现出对长江水运的较大依赖,沿江东部水运条件较为便捷的地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城市空间轴向生长与填充速度加快,中心城区面积逐渐增大,城市呈现了以旧城为核心的“L”形态。
1988年与1949年相比,安庆城市人口由不足8万人增加至24万人,建成区面积由3.5平方公里增加至18.4平方公里[2]。
旧城区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建筑质量和环境质量都十分低下,再加上人口密度的增加,旧城区设施已难以适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要。
安庆城市建设“重生产、轻生活”的思路得到改变,城市建设的重点开始转向解决市民居住生活问题。
1980年代后,先后整修、拓宽或新建集贤路、龙山路,湖心路、人民路、孝肃路、沿江路等主干道路,治理污染严重的大湖,新辟莲湖公园和狮子山公园,新建第二自来水厂、汽车客运站等基础设施工程;成片拆除危旧房屋,重建为商业街市和单位住宅楼。
旧城更新中存在的问题也非常明显,由于改造规模过大、速度过快,致使旧城人口越来越多;且采取的开发方式是“拆一建多”,建筑形式系多层条式盒状,布局形式多为兵营式模式,日照间距多为1:1,这种形式的改造较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城市肌理。
旧城环境不但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反而引发出交通拥挤,人居环境质量下降等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城市传统风貌和古城格局遭到重创。
1.3.2 1990年代1990年代,安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在城市北部新建了开发区,在大桥以东建设未来的城市中心区。
通过对滨江城市景观带、菱湖风景区的建设,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等措施,使得城市景观环境逐步改善,城市形象得到加强。
城市对外交通条件包括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各个方面不断改善(如合安公路拓宽改建、合九铁路开通、合安高速公路建设、安九公路建设、安庆长江大桥建设),进一步加强了安庆的对外联系。
到1998年,安庆市区建成区面积达30平方公里,与1978年相比,道路总长由35公里增加至120公里,城市绿化覆盖率由14.6%提高到30%以上,市区每年用于住宅建设的投资由564万元增加到上亿元,人均居住面积由3.9平方米增加到8.2平方米[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土地的有偿使用,房地产业的发展,住房的商品化,第三产业的兴起以及大量外资的引进,更进一步推动了旧城更新改造的发展。
特别是旧城内工业“退二进三”速度加快,工企业用地大部分转化为住宅用地和其他第三产业用地。
尽管从1996年起,安庆市就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强调避开老城积极拓展新区、以带状组团方式促进城市发展(图4)。
但实际上,由于旧城浓厚的文化氛围、较好的物质基础(名校、一流医院等城市优质公共资源均分布在旧城区),旧城区仍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活力,反磁力中心并未形成,城市结构仍呈现“单中心式”。
旧城一直也是皖西南地区的经济活动中心,随着安庆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其中心功能更强,目前人民路地区已从过去的零售业为主发展成为商业、商务、金融、办公等功能为主的商业商务复合中心。
一些高层建筑的开发与建设,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控制,布局较散乱,成为老城中的不和谐音,影响并- 3 -改变着安庆老城的传统风貌和空间轮廓。
伴随着城市中心的高度集聚,旧城越来越拥挤,3.67平方公里的旧城容纳了15万左右人口,人口密度高达4万人/平方公里之多(2003年);交通拥挤,公共活动场地及绿地匮乏,生活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向加重。
图4 安庆市2003年总体规划布局结构图2.旧城空间结构的演变机制分析2.1 建国前时期2.1.1 旧城空间结构特征安庆古城格局与其他古城颇有差别,既有山城错综的韵味,也可略见平原城市规整的景象。
城址选择注重对城区周围自然环境的探察,追求山环水绕的形胜境界。
古城建于临江近湖的一群丘陵阶地上,城的形制不规整,轮廓大致接近方形,部分采用曲线;道路格局为不规则的方格网状,道路走向为南北和东西略偏西南;城市内部空间布局整体性较强,主要政治、文化类建筑具有明显的轴线配置关系:左布寺观,右置社坛,衙署居中且偏城西最高处,也是古城两列阶地的两脊交汇处,文教区集中于衙署以东。
市民主要聚居在南厢,仓库依长江渡口设在城南;房屋建筑个体的布置多顺地势建造,朝向多变、因地制宜;城门设置不构一格,东、西二门偏于南隅而近长江;城垣沿岗地边缘临江岸而筑,城内多古塘,与城外护城河及长江相通。
建城后,四方贸易活跃,盐粮漕运经此转输,皖西南各地货物在此集散,逐渐成为长江沿岸的重要商埠。
随着区域政治、经济活动的增强,形成了龙门口——庆云街(人民路)一条东西向城市主轴线,及南侧平行于主轴线的倒扒狮、四牌楼一带的商业活动区。
古城选址体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管子·乘马》)的思想。
城市格局充分尊重自然山水条件,因地制宜进行布局。
城市内部功能分区体现封建城市“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周礼·考工记》)以及“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管子·大匡》) 的思想。
城市总体空间结构严谨,整体性较强。
- 4 -2.1.2 旧城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分析1) 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与城市的形成、发展的关系至为密切,从城址的选择到城市的空间结构和用地扩展,无不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
在古代安庆开始出现和形成时期,气候、环境和地理区位等条件对城市选址和空间布局曾起过决定性作用。
城市空间的扩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周边的自然环境(长江、皖河、凤凰山、狮子山等)限制。
2) 交通条件。
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空间发展并改变城市外部形态,对城市空间发展具有指向性作用。
安庆滨临长江黄金水道,以往陆路交通不发达,对外联系主要依赖水运,城市沿长江发展。
安庆素有“千年渡口百年港”之称,历来担负着沟通东西、承转物流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