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株洲清水塘老工业区循环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株洲清水塘老工业区循环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的清霞路、铜霞路等级较低,路网密度低路况差, “晴天‘菲律宾’,雨天‘尼泊尔”’,排水明渠淤塞 严重,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从水、电、路、
管领导多,审批的速度和费用的减免与项目落地 需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政策限制较大,在政 策支持上,存在企业融资、用地、人才、技术等要 素瓶颈,缺乏结构性减税、充足的企业发展基金、 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等优惠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增
土地、资金等因素进行分析,得出造成该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瓶颈的原因,并结合相 关政策体系,提出了一些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措施。清水塘地区是国家改革 开放初期一大批老工业基地的典型缩影,在该地区发展好循环经济,对于发展中西 部老工业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老工业区;发展瓶颈;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151(2013)43—0076—07

三、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清水塘老工业 区转型的重大意义
借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典型经验,探索 发展株洲清水塘的循环经济,对于落实国家统筹
区域发展战略、探索“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 促进中部地区快速崛起,同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 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具体实践。党 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提到与经济文明、 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同等高度进行部署。清水塘 循环经济区作为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通过节 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解
家企业(规模以上13家),还有38家重点工业企 业需要搬迁新建或改造,28家企业需要关闭淘 汰,47家规模以下企业需要关停再搬迁,需分流 国有企业职工约6802人、搬迁安置居民共
26


200人,目前只启动了旗滨玻璃、华银株电2
家规模以上企业(生产线)的搬迁,进程比较 缓慢。 4.居民生活条件较差。清水塘地区企业和 居民区混杂,下岗职工多、困难职工多、生活水平
本、社会统筹经费补充、企业办社会负担、企业不 良债务、就业和再就业矛盾以及社会保障能力弱 等,都成为经济发展的负担和阻力。
二是政策支持不够。早些g-国家出台一揽子4000亩,靠土地收益无法平衡搬迁改造投资缺

78
政策大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对中西部地区的
Hale Waihona Puke 口。另外居民密集居住,加上大厂周边居民拆迁
一些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倾斜度不足,这让中西部
气降尘中铅、镉等重金属含量远高出较清洁区含
存发展问题,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
5.国有企业改革不太彻底。由于缺口资金 大、资产变现难、企业社会职能的移交和维护稳 定工作难等问题,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相对滞 后。一些国有企业改革不到位,一些处于停产、
77
量,清水塘地区已连续15年无一适龄青年体检
岗。资源枯竭型企业退出成本、大中型国有企业 的政策性破产、下岗分流人员劳动关系的解除成
270亿元,清水塘土地收益就无法平衡其缺口。 园区投资平台株洲清水塘循环经济投资集团公
司目前到位仅有9.6亿元,农发行80亿元授信
贷款因资产规模过小,难以到位。
五是土地瓶颈难破。清水塘地区基本上是 工业企业的集聚区,大部分土地是归属企业的工 业用地,可供政府收储出让的商住土地不到
未得到妥善解决,改革成本大,进度缓慢。清水
老工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
程,需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单靠地方财力投入远远
不够,需要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才能
顺利发展循环经济、全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l l l l l l l | l

塘地区的中央、省属企业大都剥离了企业办社会 职能,但改制不彻底,产权不清晰,土地等资产未
办理过户手续。 6.城市基础设施落后。清水塘始建于20 世纪50年代,走的是先企业后社区再城市的路
三是体制机制不优。园区责权不匹配,清水 塘循环经济工业区是国家级层面的园区,由区级 平台负责投资开发建设,融资发债能力有限,加
上又不具备独立的行政审批权,审批部门多、分
子,规划滞后于发展,生产区、居民区混杂。落后 主城区几十年,企业布局散乱,基础设施先天不 足,水、电、气等管网线路铺设不合理,连通南北




济的财税政策,笔者深入该区实地走访调研,并
与有关企事业单位座谈、交流,形成了本调研 报告。
一、清水塘老工业区发展面临的问 题、困难及原因
近年来,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建设、环 境治理和产业转型取得了较好效果,但离广大群 众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环境污染治理、居民 避险搬迁的任务依然很大,对本区域乃至长株潭 地区的发展所构成的威胁仍然十分严峻,主要存 在以下问题: 1.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受长期排放重金属 污染物影响,土壤污染严重,清水塘核心区 15.15平方公里范围已成为重度污染区,土壤已 全面毒化,耕地失去生产功能,企业周边农用地 土壤中总镉、总汞、总铅的严重超标,形成“镉 米”等超标农作物。工业“三废”量大排放,已造 成水体和土壤严重污染,区域内部分水塘几乎无 任何水生动物栖息,仍有5000多名村民在重度 污染土地上生活和农业生产,危及长株潭三市 1000多万人口饮水安全。空气质量差,二氧化 硫排放总量大(每年4.8万吨),各种刺激性、恶
柳化桂成、旗滨玻璃、华银株电等11家大型央企
万方数据
锯所石壬宪
耋麦。怨.!i墨菱翁塑!蕊惹:i:!塑2,;潮


范区之一,并批准为全国发展循环经济第二批试 点园区,201 1年2月国务院批准了《湘江流域重 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并把清水塘列为七大 重点治理区域之首。为进一步探讨老工业区转 型升级、搬迁改造的思路,研究老工业区循环经 基础化工等 重化工业比重占全部工业比重的 71%。从税 收结构来看,工业企业制造、冶炼、加 工、工业产品贸易、化工及其他产品实现税收贡 献率90%。增长方式粗放,采用“高投入、高消 耗、高排放”的生产方式,造成大量能源资源消耗 和污染物排放。如株冶一家企业年耗电达17.8 亿度,占株洲市的70%,年耗资源约150万吨,年 产含重金属废渣28万吨,严重阻碍地区经济持 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3.绿色搬迁进程缓慢。清水塘基本失去对 新增污染物的自然降解或富集续存能力,仅采取 “局部搬迁改造、点源专项治理”的模式无法彻 底治理,须启动整体绿色搬迁。目前已关停80
低、就业机会少、社保能力弱,近年该地区规模以
上工业企业亏损面约30%。随着能源、原材料 及人工成本的上升,将会有更多的企业陷于发展 的困境甚至破产倒闭,加之企业破产改制和征地 拆迁工作的推进,这势必影响到区内2.6万企业 职工的就业问题,涉及上10万人的收入来源、生
臭性气体浓度超出标准限值,酸雨频率极高,大
l l
面临着如上的一些突出问题,通过纵向分析
和横向比较,认为导致循环经济发展步伐滞后的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历史包袱沉重。改革开放后,清水塘作
为典型的老工业基地,因重工业比例大、国有企
成的项目达18个,总投资预算约161亿元,同
时,完成企业搬迁新建和产业升级需投入资金
业比重大,很快在全国轻工业、非国有经济飞速 发展的态势中落伍,大批国有企业倒闭,工人下
加了企业的制度性成本,缺乏良好的政策软环
气、通讯等硬件情况来看,无论是规划中的改造 区还是拓展区,都不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
境,也就缺乏引资引项目的吸引力。 四是资金缺口较大。发展任务重、困难多, 需投入大量资金,而地方财力有限,难以负荷。 搬迁改造工作中需要政府全额筹资或配置的投
资达199亿元,其中在污染治理上政府需投资完
清水塘工业区虽然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长
期延续着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发展方
式,出现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人居环境日益恶劣、 产业结构矛盾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问 题,使株洲一度成为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调
整改造、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迫在眉睫。地方政 府对清水塘的治理与改造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 工作,国务院和有关部委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国 务院2002年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 型、环境友好型(以下简称“两型”)建设综治配 套改革试验区,清水塘工业区列为试验区五大示
§
水塘东、西、北三面环山,南濒湘江,地势由北向
南倾斜,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北偏北风,由于该工 业区重化工企业聚集,“三废”排放总量很大(分 别占全市6%以上),是湘江中下游重金属污染
的主源头。中央领导在清水塘考察时指出,党中 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长株潭试验区的建设发展。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是国家赋予 湖南的一项历史重任,希望试验区为全国提供示 范,而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就是这项历史任 务的突破口,应通过转型发展绿色环保的循环经 济,成为湖南“两型社会”建设的先行区和示 范区。 三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迫切需要。清水塘 工业区现有的工业基本上属于高能耗、高排放的 发展方式,设备陈旧、污染严重、产业结构不合 理,已经没有环境容量的发展空间,以发展循环
株洲市清水塘老工业区规划面积47平方公
和上市公司。2012年,清水塘片区企业上缴税
收约3.2亿元,约占全区税收的10%。
里,其中核心区面积约16平方公里,地处湖南长 沙、株洲、湘潭三市结合部,属株洲市中心城区的
重要组团,归石峰区管辖,是国家“一五”、“二 五”期间重点投资建设的冶炼、化工老工业基地。
由263天提高到324天,整个片区的生态环境得
到了较好改善。 (四)践行“产城融合”的开发理念。 由于采取局部改造、专项治理的方式,无法 将清水塘老工业区彻底治理好,当地政府在清水 塘老工业区改造的思路上,最终确定进行整体搬 迁改造,按照“产城融合”的思路,对老工业区进 行顶层城市设计和产业布局规划,发展符合“两 型”要求的循环经济,打造以“百亿产值、千亿物 流”为目标的替代产业体系,构建“一带、两心、 三轴、四片”功能布局和“一带、两园、七廊”生态 系统。通过对193家企业实施整体搬迁改造、构 建新的产业体系,完成对含重金属废渣、水体、土 壤、企业场地的治理,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等,打造 出功能完善、品质优越的生态新城,力争成为全 国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的典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