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安徽工业大学文法学院课程论文题目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专业公共事业管理101学号 109124069姓名李鹏时间:2013年6月5日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摘要】:地方政府的职能,是国家政府职能的组成部分,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事关地区改革发展的大局。

当前,地方政府职能转变遇到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制约因素;对策地方政府职能转变问题一直比较敏感,也是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阻力之一。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探索,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政府本身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

但是,地方政府本身职能转变的速度与当今社会发展的速度不合拍,已经影响了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如何对这一问题进行“破冰”,值得理论界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下面就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相关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地方政府职能的涵义“地方政府职能是指各级地方政府在维持当地社会稳定、保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发展诸方面所应担负的职责和发挥的功能。

”[1]地方政府职能包含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职责,二是功能,二者共同构成地方政府职能的内涵。

地方政府职责是指它作为当地社会最大的公共组织应该肩负的责任,如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责任、维持地方社会秩序的责任、主导地方社会舆论和价值导向的责任等。

地方政府的功能是指将其所肩负社会责任转化为行动时对社会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如政治统治功能、经济管理功能、社会管理功能等。

二、地方政府职能定位地方政府的职能表明地方政府“想干什么”或“要干什么”。

地方政府的职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所以,在转型时期的地方政府职能必须重新定位。

“就一个国家来说,政府职能是由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实现的。

地方政府的职能,是政府职能在地方的体现和落实,是国家职能的具体体现。

因此,可以把地方政府的基本职能定位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项。

”[2]三、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内涵“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是指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能和基本任务的转变。

它至少应包含几层含义:第一,地方政府职能内容发生的转变。

主要是指政府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职能具体管理内容的转变,与当今社会发展相适应,其中一些职能的内容范围在逐渐缩小,而一些职能内容范围在不断扩充和深化。

转变的核心是满足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地方政府履行职能方式发生的转变。

这指行使职能的方式将由政治性、行政性、命令性、直接性转向经济性、法律性、服务性和间接性为主。

这是由我国社会转型决定的。

第三,地方政府职能重心发生的转变。

它指政府职能结构的重心由一个职能转变为另一个职能的过程,其他职能并不是消亡,而只是相对弱化。

”[3]计划经济时期,地方政府职能的重心在于“管理”。

目前,地方政府职能的重心在于“服务”。

四、制约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些因素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面临诸多问题。

而造成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步履艰难、进展缓慢的原因是很复杂的。

有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因素,有体制内的和体制外的因素,有表层的和潜层因素,有理论和实践的因素,还有观念方面的因素,等等。

下面就制约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几个主要因素进行分析。

1、传统文化思想观念的制约传统的文化思想观念对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阻碍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官本位实质上是一种官职崇拜,是一种以“官”为本、官贵民贱的社会群体心理。

在这样一种心态下,“官”按其价值来评价、决定和操纵民的行为,而“民”只有服从的权利,公仆与主人的关系被本末倒置了,所倡导的服务理念由于文化心理因素总是无法内化为官员的服务行为。

这样如果政府公务人员没有服务于民的理念,又缺乏道德和制度的约束,那么腐败问题就不可避免,这样就加剧了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难度。

其次,政府本位主义的行为逻辑是以政府自身为中心,以公民以及公民社会为经济或者管理的对象。

在政府本位主义影响下的政府观直接表现为“政府万能论”,认为政府无所不能,对社会公共事务大包大揽,损伤了政府的有效性和政府的服务能力,造成政府职能的越位、错位与缺位等。

2、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给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工作带来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积累了一系列深层次问题,都牵涉到体制缺陷。

其次,我国地方政府上下级之间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

这可能导致出现“上级满意”的行政价值取向的偏失,制约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再次,就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本身来看,仍有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影响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

过去的五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三个方面值得反思:一是过去五次行政体制改革,几乎每次都有精简机构,裁减人员,转变职能,政企分开等目标,但都不彻底,陷入改革目标的低效率重复;二是1987年以后,行政改革没有和事业改革整体推进,以至于后来一些地方把行政体制改革、裁减行政人员变成了“行政编”和“事业编”的数字游戏;三是光有行政层面的改革,没有政治层面的深入,难以解决行政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

这些问题最终影响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

3、公民社会发育迟缓的制约在我国,公民社会发育迟缓,表现在地方社会中公民的平等、自由、参与意识还较为缺乏,各种社会组织发育不足,结构合理的社会组织体系还未建立起来。

尤其是社会中介组织发育不全和运行不规范,严重制约了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

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社会中介组织是保证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支持系统,其主要功能是为市场经济提供服务,以便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在我国由于社会中介组织不发达和运行不规范,使得本应由中介组织提供的服务,往往由地方政府承担。

正是因为公民社会的建设还非常滞后,使地方社会还不能独立承担从地方政府职能中分离出来的应由社会承担的职能,这也必然影响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

4、政府部门自身利益的制约在转变政府职能过程中,有些地方政府自身改革的动力明显不足。

也就是说传统管制型政府中,政府部门所拥有的权力和所获得的既得利益是政府职能转变中的阻力。

对地方政府官员而言,全能政府时期对地方资源的控制权不可能轻易让渡给市场。

因为这种让渡意味着对各种垄断权力的剥夺和对其权力重新分配。

这必然影响到它所依靠的这些权力而得到的既得利益,进而对转变地方职能的改革采取消极应对,而且使得一些本来正确的改革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变形。

5、行政法治建设滞后的制约长期以来,我国行政法治建设比较滞后,有关法律法规对地方政府职能的规定比较笼统,使地方政府行为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这种滞后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依法行政的意识滞后。

由于我国缺乏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传统,加上人们的民主法制观念淡薄,从而严重阻碍着行政法治的实现。

第二,行政法治的法律体系不完。

第三,行政执法体制不顺。

现存的行政执法体制不顺。

第四,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存在缺陷。

我国的监督体系是比较全面和严密的,它在实际工作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实践中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以及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表明了行政权力监督乏力和监督体系存在缺陷。

五、如何推动地方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1、正确定位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明确地方政府的职能范围“中央与地方职能权限的划分应该坚持在维护中央权威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原则。

事权的正确划分是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关键, 也是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前提, 应该以宪法形式明确规定中央与地方的职权划分。

”[4]应该通过立法, 明确划分中央独享权力, 地方独享权力以及中央与地方共享权力, 实现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制化和制度化, 依法规范中央与地方的行政程序, 严格按照各自职能行使行政权力, 既能有效克服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任意行令, 又能解决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政令利则行, 不利则避的问题。

2、正确定位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明确各自的职能范围在政府的职能转变过程中, 政府必须做到: 一是“补位”, 该自己做的事情要扎扎实实、不折不扣的完成; 二是“退位”, 不该做的事情坚决不做。

充分发挥市场和企业的作用; 三是“归位”, 处理不当的要坚决纠正过来, 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真正实现对自身职能的科学定位。

3、转变地方政府官员的思想观念, 树立服务意识按照政府再造理论的精神,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应该树立顾客意识,政府官员应该把公民视为顾客, 从而按照顾客的要求高效地提供优质的服务,这对当前我国正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同时, 就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来说, 这种意识也将直接关系到地方政府职能的科学定位, 地方政府职能的重要方面就是为公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保障政府职能转变的成果长期以来,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

“转变政府职能, 必须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这显然主要是中央政府所要做的。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 必须根据中央的精神, 正确定位政府与党委、政府与人大以及政府与司法机关的关系, 从而使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真正落到实处。

”[5]5、培育发达的社会公共组织, 减轻政府负担,提高服务质量在现阶段, 我国的社会中介组织已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还相当的不发达,我国地方政府职能的切实转变, 离不开发达的社会公共组织的作用, 为了使政府的职能转换创造社会载体, 必须培育发达的社会公共组织, 特别是发达的社会中介组织。

6、认真做好地方政府现有职能的分解工作政府职能的转变与重新定位不是将现有政府职能全部取消再重新赋予全新的职能, 而是要将政府现有职能进行具体分析, 区别对待。

那些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 必须取消; 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 继续保留; 积极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应充实和加强; 不应由政府履行的, 应转移出去; 应由下级政府行使的,应下放; 职能相互交叉的, 应坚持相同事务集中管理的原则, 理顺各自的职能。

[参考文献][1]周平.当代中国地方政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王阳.转型时期地方政府定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金太军等.政府职能梳理与重构[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4]李四林、曾伟著.《地方政府管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版.[5]陶学荣,陶睿.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