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宗时期宦官与士大夫的关系摘要:说到唐朝中后期宦官与士大夫的关系,大家都知道是宦官专权,士大夫处于附属地位,甚至连皇帝都由宦官废立。
但是这种政治关系不能一概而论,在唐文宗时期局面就显得很特殊,士大夫发起了诛灭宦官的活动,虽然失败了,但其中的复杂关系仍值得我们深究。
关键词:唐文宗宦官士大夫合作斗争引言在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都出现过宦官专权,其中东汉、唐朝与明朝的宦官专权是最为严重的,而唐朝宦官特别以能废立皇帝甚至是杀死皇帝而闻名。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宦官所拥立的皇帝多达8人,而宪宗和敬宗则是被宦官杀死的。
1可见宦官专权确实是唐朝中后期的一大政治毒瘤。
由于宦官掌握了绝大部分的中央政权,在朝士大夫能使用的权力变得很少,为了争夺这些权力,士大夫内部展开了党争,而为了赢得党争,很多士大夫甚至选择了投靠宦官,成为宦官争权夺利的工具。
只有一少部分的士大夫坚持对宦官展开了斗争,但是他们的能力十分弱小,最后只得借助藩镇的力量来剿灭宦官,此举也直接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一、宦官机构在唐初,宦官的机构主要是内侍省,主要负责照顾皇帝等人的起居和生活环境,另外还有掖廷局、宫闱局、奚官局、内仆局、内府局负责宫内人员的日常生活。
2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了一百年,“贞观中,太宗定制,内侍省不置三品官···至永淳末,向七十年,权未假于内官···则天称制,差增员位···神龙中,宦官三千余人···然衣硃紫者尚寡。
”到唐玄宗时,这一局面被打破,出现了高力士这样的大宦官。
之后的肃宗和代宗时期,李辅国和程元振由于有拥立之功,更是权势滔天。
李辅国为元帅府行军司马,这是宦官掌兵的开始,程元振之后的鱼朝恩则成为了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就是实际上的统帅,掌管禁军。
但是这些宦官掌兵的情况都是临时性的,战事结束后他们就没有掌兵的权力了。
天宝十三年,哥舒翰为了防备吐蕃了而组建了一支新的军队神策军,3之后,这支军队由宦官鱼朝恩统领,763年,吐蕃攻陷长安,代宗出逃,鱼朝恩帅神策军护卫代宗回长安,神策军于是成为了禁军的一部分。
鱼朝恩被杀后,神策军由武将统领,脱离了宦官的管理。
但是德宗在遭遇“泾原兵变”和“奉天之难”后,对朝中文武百官都不信任,唯独信任在出逃过程中帅百余宦官护卫他的窦文场和霍仙鸣。
他先是在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命窦文场为神策军左厢兵马使,王希迁为神策军右厢兵马使,这是宦官管理禁军制度的开始。
4到了贞元十二年,他进一步扩大了宦官的统领禁军的权力,“六月乙丑,以监句当左神策窦文场、监1唐代宗由李辅国拥立;穆宗由梁守谦、王守圭等人拥立;文宗由梁守谦、王守澄、杨承和、魏从简等人拥立;武宗由仇士良、鱼弘志等人拥立;宣宗由马元贽等人拥立;懿宗由王宗实等人拥立;僖宗由刘行深、韩文约拥立;昭宗由杨复恭、刘季述拥立。
宪宗被陈弘志暗杀;敬宗被刘克明杀死。
2《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四·宦官》:“······别有五局:掖廷局掌宫人簿籍;宫闱局掌宫内门禁,其属有掌扇、给使等员;奚官局掌宫人疾病死丧;内仆局掌宫中供帐灯烛;内府局主中藏给纳。
五局有令丞,皆内官为之。
”3《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七·唐纪三十三》,天宝十三载第13条:“秋,七月癸丑,哥舒翰奏:于所开九曲之地置洮阳、浇河二郡及神策军,以临洮太守成如璆兼洮阳太守,充神策军使。
4事见《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一·唐纪四十七》,兴元元年第36条。
句当右神策霍仙鸣皆为护军中尉,监左神威军使张尚进、监右神威军使焦希望皆为中护军。
”1此后,由于神策军将士的待遇比其他军队要好,因此要求归属神策军的军队很多,到德宗时神策军已经有了十五万人,而且承担了越来越重的军事任务,神策军控制了长安地区,也负责长安西面和北面的防务,地位重要,因此神策军也成为了宦官谋求专权的工具。
随着历史的演变,神策军逐渐腐朽,战斗力减退,无法承担保卫长安的任务,朱温在903年诛灭宦官后将其解散。
另一个重要的官职是枢密使,高力士和李辅国等人已经有了一些枢密使的职能,到了代宗时期,设置了内枢密一职,2宪宗元和年间,正式出现了枢密使一职,“宪宗元和中,始置枢密二人,刘光琦、梁守谦皆为之”。
3枢密使设立之初,宦官只是传达命令或者间接的对政令提出意见,:“···滑涣久在中书,与知枢密刘光琦相结,宰相议事有与光琦异者,令涣达意,常得所欲···”4将枢密使一职发扬光大的人是王守澄。
王守澄在元和末年由徐州监军回到长安,不久就联合宦官陈弘志杀死宪宗,5,并且联合梁守谦等人杀死了权宦吐突承璀和他拥护的澧王李恽,拥立穆宗李恒继位。
穆宗感激王守澄,任命他为枢密使,穆宗得病死后,太子李湛继位为敬宗。
敬宗脾气暴躁,经常打骂宦官,引起宦官们的不满,继位仅两年后,敬宗就被宦官刘克明等人杀死。
王守澄又拥立了敬宗的弟弟李昂继位为文宗。
在历史上,神策军左右护军中尉和两个枢密使合起来被称为“四贵”可见这四个人的权势之大,在唐朝中后期,朝廷政令如果没有这四个人的同意的话基本就无法实施。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另一个重要的机构,就是宣徽院。
宣徽院具体设立的时间不详,但是马端临在《文献统考》中是把宣徽使和枢密使放在一起讲的,而且宦官西门珍的墓志铭中也有“大历之末,擢居宣徽”的记载,6由此可以推断宣徽院的设立不会迟于代宗时期。
宣徽院成立后,逐步的取代了内侍省的职能,成为了唐朝庞大宦官集团的管家。
神策军中尉、枢密使、宣徽使三者相互合作又相互制约,构成了唐朝中后期政治活动的幕后推手。
二、文宗时期士大夫之间的关系从宪宗时期开始,牛李党争逐步开始,而文宗时期则是两党斗争最激烈的时1事见《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五·唐纪五十一》贞元十二年第9条。
另见《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二·唐纪四十八》贞元二年第11条:“···改神策左、右厢为左右神策军,殿前射生左右厢为殿前左、右射生军。
”另据《旧唐书·卷四十四·志第二十四·职官三》:“神威军本号殿前射生左右厢,贞元二年九月改殿前左右射生军,三年四月改为左右神威军。
”2《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四·唐纪四十》大历元年第19条:“···宦官董秀掌枢密···”3事见《册府元龟·卷六百六十五·内臣部·总序》。
4事见《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七·唐纪五十三》元和元年第31条。
5事见《新唐书·卷二百九·列传第一百三十三·宦者下》,但是在《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一·唐纪五十七》元和十五年第3条中关于宪宗的死又记载的很模糊:“上服金丹,多躁怒···庚子,暴崩于中和殿。
时人皆言内常侍陈弘志弑逆,其党类讳之,不敢讨贼,但云药发,外人莫能明也。
”6语见《唐文拾遗·正文·卷二十五》中《大唐故朝议郎行宫闱令充威远军监军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西门大夫墓志铭(并序)》。
候,以致文宗有了“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的感叹。
1但是在文宗太和八年的时候情况有了一些变化,在“甘露之变”发生的前一年时间里,李训和郑注两人凭借为文宗谋划的一个美好的政治蓝图,即“先除宦官,次复河、湟,次清河北”,2而得到了文宗完全的信任。
为了除掉宦官,二人决定先把宦官在朝中的代言人即牛李两党赶出朝廷,为了赶走宰相李德裕,他们先是将被贬谪的李宗闵招回朝廷成为宰相,并将李德裕贬到李宗闵之前待的地方,李德裕不甘被贬,于是上书文宗,文宗任命李德裕为兵部尚书,但是李宗闵强烈反对,并将李德裕贬为镇海节度使,到了太和九年,两人又合力将李宗闵贬出朝廷。
可以说,经过李训和郑注的努力,朝中暂时出现了平静的局面。
但是“甘露之变”之后,朝中党争再起,先是李党的中坚分子郑覃成为宰相,他在拜相之初顶住了来自宦官的压力,极力确保朝中大臣的安全,受到人们的尊敬。
到了开成二年,陈夷行拜相,开成三年,杨嗣复和李珏也成为宰相,由于郑覃和陈夷行属于李党,而杨嗣复和李珏则是牛党,宰相之间的斗争在所难免。
3所以,在文宗时期牛李两党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两党的领袖为了取得权位,不得不依附宦官集团,而普通的官员为了得到升迁也不得不加入两党中的一个,并投入到两党的斗争当中。
而柳仲郢这样被两党所接受和像李商隐这样被两党都抛弃的官员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4三、宦官内部的斗争在宦官的权势膨胀之前,宦官之间的相处还算和谐,但是自从李辅国迫害了唐玄宗并贬谪了高力士之后,宦官之间的斗争就一发而不可收了。
前文提到了王守澄同样是宦官内部斗争的亲历者。
宦官刘克明杀死敬宗后,伪造敬宗的遗诏拥立宪宗的儿子绛王李悟登基为帝,此举虽然引起了王守澄等人的不满,但是他们的权力并没有受到威胁,于是他们没有进行反对。
但是刘克明不久企图夺取王守澄等人手中的权力,这引起了他们的强烈不满,于是枢密使王守澄、杨承和,神策军中尉魏从简、梁守谦联合起来杀死刘克明和绛王,拥立江王李涵继位,是为文宗。
文宗时期王守澄又与韦元素、杨承和、王践言争权,最后李训和郑注联合仇士良与王守澄斗争,才取得了胜利。
“甘露之变”之后,宦官更加不可一世,其中就以神策军左军中尉仇士良为代表,他为了报复文宗企图剿灭宦官的计划,逼迫宰相王涯等人承认谋反,又联合神策军右军中尉鱼弘志大杀朝臣,并挟持了文宗,朝政完全由他们把持。
宰相1事见《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五·唐纪六十一》太和八年第14条,文宗面对李德裕和李宗闵两方的斗争,显得束手无策。
2事见《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五·唐纪六十一》太和九年第17条。
3事见《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六·唐纪六十二》开成三年第7条,四位宰相围绕是否招牛党领袖李宗闵入朝而展开了一番争吵,文宗也无法决定。
4李商隐被两党都抛弃的原因在于,李商隐在不得志的时候得到了令狐楚父子的帮助,而令狐楚父子是属于牛党的,在令狐楚去世后,李商隐做了泾源节度使王茂元的幕僚和女婿,而王茂元与李德裕关系很好,被视为李党中人,因此李商隐的行为在两党看来都属于背叛,导致李商隐在仕途上处境困难。
李石处乱不惊,力图回复宰相的权力,引起仇士良的仇视,他派人去刺杀李石,李石被迫辞相。
文宗驾崩之前,感叹自己“受制于家奴”,当时两神策军中尉仇士良和鱼弘志是一派,他们拥护颖王继位;而两枢密使刘弘逸和薛季棱是另一派,他们拥护太子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