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林学院
木设122
王浩
2012013062
【摘要】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近百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各种跌宕与波折,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的审美经验和艺术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以及社会主义革命过程的一部分,它的审美合理性是与政治正确性密切联系着的。
面对全球化和新媒介发展所带来的种种挑战,只要我们认真地研究现实提出的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解决现实中的种种难题,学会引进西方美学,促成中西美学的融会贯通并且以丰厚的中国传统美学为基础,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就能形成当代的形态并在国际学术界赢得尊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美学、继承、发展、问题。
当代中国美学在由一元走向多元、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综合的形态转换与体系建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主导的多元共生、兼容并蓄、多样统一的基本格局与特点。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中国现代哲学和现代美学一道,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见证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争论、动荡与激变,反映出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的思想文化轨迹。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基本格局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美学研究呈现出各种美学理论整合与互补的基本格局。
有的学者将此归纳为:由外到内、由一到多、由微观分析到宏观综合、由封闭体系到开放体系。
[1]在这种多元共生、不断变化的理论格局中,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或许这种形势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生存与发展比任何时期都显得重要。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正处于历史与现实、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更迭与交替的特定时代语境下,正处于中国传统美学、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以及西方形形色色的哲学文化理论共同交织而成的错综复杂的思想和理论网络之中。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反思以往研究的不足,一方面要面向未来积极创新;一方面在寻求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转型之路,一方面在探求可资借鉴的西方现代美学理论的最新成果;一方面要拓展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道路,一方面又要力求理论的现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面对这种局面,人们开始走出固有的思维模式,走向一个多元理论对话的时代,过去那些无法相容的不同质的理论观念开始走入这个并存、兼容的结构整体之中。
[2]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地在坚持和发展其方法论原则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吸收、借鉴各种不同的理论资源,并将其辩证否定为自己理论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从而使自身日臻科学和完善的。
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美学所具有的其他任何美学理论所无法比拟的理论品格之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完全能够适应时代的挑战,应答和解决不断涌现的各种美学问题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现代化与中国化
早在80年代的美学热中,学者们就孜孜不倦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体系而努力,并且围绕中国化与现代化这两个焦点性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至今,这两个问题仍然是马克思主义
美学研究的重心。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现代化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理论话题,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伴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将以怎样的面目出现在当今全球化时代的舞台上,这个问题已成为一切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者热切关注的焦点。
因为人们很清楚地认识到,这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美学生命攸关的根本性问题,如果一种理论不能做到与时俱进,那将被历史无情地抛弃。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理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既避免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质疑、批评、否定的轻率性、主观任意性,又与苏联美学对马克思主义僵硬、武断、教条的理解相区别。
但由于受到苏联美学和文艺思想的影响以及国内特定政治环境的冲击,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也走过了曲折的道路。
客观地说,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现代化问题的研究尚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许多问题的讨论还有待于深化,眼下还不能形成一个令理论界普遍认同的建立“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原则。
中国化问题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来说,则是与现代化问题具同等重要意义的焦点问题,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
对于我们来说,马克思主义美学如果不能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不能同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相结合,也就是说它如果不能最终实现中国化、民族化,不具有中国特色,那它也必将成为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的空洞的理论,也就必然失去其在中国存在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强调理论
的中国化,实际就是要使其具有中国特色,于是人们从这个基点出发探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化问题总之,不论是积极倡导学习者还是有条件汲取者,中国学者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目的,都应该是为建立当代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提供有益的借鉴。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三大错失
以20世纪九十年代“后实践美学”的崛起为标志,中国当代美学在发展的基本趋势上开始走出马克思主义时代,西方当代哲学开始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哲学基础和根本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当代出现的这种失利或失败,出现这种被其他美学所取代的严重情况,是缘自我们的美学家们在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上存在着三大根本错失。
第一,在美的本质问题的揭示上,脱离实际,机械、教条地运用和对待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
在对审美活动的具体研究中,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脱离美的客观实际,机械、教条地运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揭示美的本质和特点,提出什么美是客观的,第一性的,最终把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引向歧途。
第二,在美的根源问题的揭示上,脱离实际,机械、教条地运用和对待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
今天我们这些马克思主义的后人和继承者也往往囿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的成说,对马克思有关实践的具体论述缺乏必要的进一步的梳理、概括、提炼和升华,于是乎导致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今天出现这种局面。
第三,在美的根源的探究上,还误读了马克思主义的审美实践思想,
使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丧失了自己的本来意义和固有面貌。
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者在解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时,也往往从物质实践出发予以阐释,认为在马克思看来,物质实践是决定其他一切的东西,物质实践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物质实践的本质就是自由,物质实践创造了美本身和美的世界。
结果,马克思富有创造性的审美实践思想遭到严重误读和曲解,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也变得不伦不类,非驴非马,失去了自己的本来意义和固有面貌.[3]
四、我们该如何应对三大错失
实际上,在中国当代比较科学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尚未真正开始。
为建构科学的和符合实际生活的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我们现在当紧要做的是挺身而出,克服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这三大根本错失。
第一,正确地运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来探讨美的本质。
只有坚持美是人的社会意识的观点,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才能峰回路转,别开生面,拥有无限光明的发展前景。
第二,全面、准确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实践的具体论述,除物质实践外,再从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实践的具体论述中提炼和确认一个审美实践新概念,进而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建构奠定一个坚实的实践论基础,也为揭示美的根源从实践论意义上打开通道。
第三,联系人类审美活动的实际,科学地和符合实际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特别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
学思想,恢复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本来意义和固有面貌。
[4]
五、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趋势
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趋势问题,学者们普遍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认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将在全球化、多元化背景下通过广泛对话、交流、互补而得以健康发展。
马克思主义美学也必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5]其实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20世纪的重要的意识形态现象,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许多理论还未达到全面而深刻的论述[6]。
大多数学者都同意应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建设与发展置于与其它各种理论、学说的对话、交流、相互补充的过程中,在引进、吸收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内的西方各种理论、观念时,需要开放意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密切关注全球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并按照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客观现实对其进行审视和选择,这应该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所面临的重要理论课题。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还要继续做大量艰苦的理论工作,在理论观点和模式上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中国的马克思美学研究者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们要认真地研究现实提出的问题,努力解决种种难题,科学的进行研究,总结研究成果,吸取教训,兼收外来优秀思想,包容并举,为加快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进程而不断奋斗!
【参考文献】
[1] 张涵.中国当代美学[C].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2] 马龙潜.新世纪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基本格局与特点[J].沈阳
工程学院学报.2006,(4)
[3] [4] 张梦中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三大根本错失[5] 张品杉.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趋势的理性思考[J].理论视野.2006,
[6] 韦苏陈.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艺研究.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