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言石化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Causes of Fossilization and Rules to Avoid Fossilization院系:外国语学院专业:学科教学(英语)姓名:吴忠通学号:310045108027浅析语言石化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Causes of Fossilization and Rules to Avoid Fossilization摘要:语言石化现象是中介语最主要的特征,而在第二语的习得过程中,中介语言是一个普遍且不可避免的现象,所以对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很有必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语言石化的概念,然后分析了语言石化现象形成的原因,最后根据语言石化现象出现的这些原因提出了一些避免石化现象的应对策略。
希望通过该研究,可以使广大的语言学习者能更好地学好第二语言。
关键词:石化;中介语;成因;应对策略Abstract: Fossiliz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features among interlanguage, and interlanguage is an inevitable phenomenon in the proces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refore, it’s very necessary to make a research into the phenomenon of fossilization. This thesis will first introduce the notion of fossilization, then analyze the causes of fossilization,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to avoid fossilization according to those causes. The author expect the research in this thesis can help lots of language learners better learn the second language.Key words: fossilization; interlanguage; causes; strategies很多外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学了十几年的外语了,怎么现在想要提高但却总感觉到自己的外语水平仍然还是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仍然停滞不前?怎么自己的外语越学水平越低呢?以上所描述的现象就是人们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经历的一个过程。
这些现象就是第二语言学习中的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
语言石化现象反映出了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种的不足之处,并很大程度地牵制其目的语熟练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杜绝语言石化现象,提高学习者目的语水平,是值得研究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中介语和语言石化现象概念在1969年的剑桥国际会议上,著名语言学Larry Selinker最早提出了中介语的概念,并在1972年的他所发表的论文中第一次正式使用“interlanguage”来指称中介语这个术语。
从此,中介语作为语言学及语言教学中的术语而诞生了。
中介语又称过渡语、语际语,它是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语言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语言,不同于母语(native language)和目标语(target language),但同时又具备母语和目标语的特征,是介于两者之间、尚存在一定缺陷或还不是很地道的语言,是处于本族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连续体或临界体(《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2005)。
通过上述定义可以得出中介语以母语为出发点,逐渐向目标语靠近具有系统性、过渡性、可变性、创造性、渗透性、反复性及石化性等特点。
每个外语学习者都要不可避免地经历中介语阶段,才可能达到如本族语者般熟练使用目的语的水平依据。
Selinker经研究发现,高达百分之九十五的外语学习者学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像学习的最初阶段稳步地提高,而是处在一种原地不前的徘徊状态,且可能伴有逐渐退步的趋势。
Selinker在1972年将该现象命名为石化现象,又称之为语言僵化(fossilization),并在1996年将其定义为:“语言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过渡语中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 年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
石化结构一般以潜在的方式存在, 甚至在表面上似乎已经清除了以后, 还是会在过渡语的使用中出现。
”虽然石化现象经Selinker提出后在二语习得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不同的学者对石化现象有着不同的认识,因此对石化概念的界定也就有所不同。
例如Lowther认为“石化现象指一个人的目的语不能达到本族语者的水平”。
Rod Ellis 则认为“作为中介语过程中的一部分,语言石化在中介语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时刻产生,因而导致石化了的错误出现”。
Sharwood Smith认为:“石化现象指对语言的大量接触与重复练习不再有任何进展这一过程”。
Han对各种定义作出批判性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把石化视为一种在语言系统某些部分发生的过程,一种学习者在有持续的目的语输入、充足的学习动力和充分的练习机会情况下依然发生的过程。
虽然石化现象在不同人的眼中有着不同的理解,但在学术界都普遍认同中介语石化现象是二语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常见问题。
40多年来, 不少研究者认真探讨了其形成原因。
探讨得出的各种理论都能对语言学习的某个方面做出解释, 但也都有解释不了的问题。
作者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 所出现的中介语的石化现象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中介语石化现象成因分析由于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的石化现象是Selinker提出的,这位语言学家也提出了他自己认为的原因,分别是以下五点:(1)母语迁移(languge transfer);(2)培训转移(transfer of training);(3)学习策略(str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4)交际策略(str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communication);(5)目的语过渡概括现象(overgeneralization of TL linguistic material)。
其他语言学家也分别提出了各自的观点,Lenneberge(1967)和Lamendella(1977)从生物成长的角度提出了语言石化现象的内因说;Schumann(1976)以社会文化差异及其造成的心理差距为基础提出了语言石化现象的外因说;Vigil和Oller(1976)提出了石化现象的交互作用说。
Krashen(1985)、Ellis(1994)等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过石化现象的成因。
除了国外的学者对中介语石化现象的成因有过探究之外,许多国内语言学者也对石化现象非常感兴趣,也就该问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研究,但由于语言石化现象起因颇为复杂,目前语言学界对石化现象的真正原因还没有一个非常权威的结论,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在结合自己多年来学习外语的经验,认为引起中国外语学习者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生理因素(critical period 著名语言学家Lamendella在1977提出了著名的“关键期假说”hypothesis)。
该理论认为人脑中有一个专门管理语言习得的机制,它可以讲外部输入的语言知识通过语法规则内化而成为学者这的语言能力,但这种习得机制到了青春期或“关键期”就会自然消失,因此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就会进入停滞阶段,石化现象也就由此产生了。
当前国内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确实学生进入中学后才开始接触外语,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是青春期(puberty)之前,一旦过了青春,由于大脑功能的单侧化导致大脑可塑性的损失,语言自然习得的能力也就丧失了。
目的语学习者开始学习外语时,大多数人已经错过了语言习得的关键期,换句话说,他们的母语语言系统已经深深根植于大脑之中,这就是造成目的语学习者外语中介语石化生理上的原因。
2.心理因素。
关键期假说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者在语言习得成效上的差异,却未能解释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
Schuman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外语学习者的心理变化,认为在青少年时期,生理、情感、认知方面的变化会让他们产生一种防范心理来抵制业已建立起来的自我价值和观念,这种防范心理会一直持续到成年。
根据Schumann的理论,如果学习者的社会文化与所学语言的文化差异很大,学习者就会在社会和心理方面与目的语保持一定的距离。
这样在语言处理过程中,记忆和输入的操作过程就会受到限制。
这种限制就如同在缺乏语言环境和语言条件下学习的外语学习者,语言的输入以及对输入的处理过程都极其有限。
处于这种情况下的学习者只能依靠内部输入,也就是母语和自己的中介语来处理语言。
由于长期以不完善的中介语为基础来处理语言,也就出现了中介语的石化现象。
3.语言因素外语习得是在已会本族语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本族语对目的语的学习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在研究中,语言学家将此称之为语际迁移(interlingual transfer)。
单纯从语言的角度,引起中介语石化的主要救赎就是语际迁移。
“语言迁移”的概念是Lado(1957) 在他的著作《跨文化语言学》中提出来的,他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环境中,学习者广泛地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并经常把母语中的语言形式、意义和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习得中去。
迁移又分正迁移和负迁移,前者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而后者阻碍第二语言习得,形成石化。
例如:研究发现,中国人和日本人在学习英语时,总是避免使用定语从句,原因是他们母语中没有对等结构。
又如中国人用英语道歉时,倾向于过分使用表达后悔的话语,因为他们把母语中的标准迁移到了外语中。
4.策略因素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主要涉及到学习策略(strategies of learning)和交际策略(strategies of communication)。
以上两种策略都与中介语的石化现象有一定关系。
一般认为,学习侧率是指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运用的某些特殊的方法和手段,是学习者获取、存储、提取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步骤。
著名语言学家Ellis(1944)研究发现大部分学习策略是间接地影响语言学习的,而有些学习策略却可以直接地影响语言学习,例如词汇和语法项目的背记策略等等。
外语学习者在发展他们中介语的过程中,总是运用各种各样的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