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概括地说,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目标: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必须树立新型的教育观、课程观、师生观、人才观,才能胜任新课程的教育教学,应对新的挑战。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1、教师的教学观
1)教学的本质:教与学的平等交流;教材是参考;教的方式是
指导、引导和辅导,学的方式是经验、体会和领悟。
2)教师该教什么:为学生提供最基本的知识;为学生提供最有
价值的知识;为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知识。
3)教师该怎么教:决策者、引导者。
把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学生
原由的经验、知识、体会等基础之上;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
中学习;让学生主动地、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研究;在多种学
习形教师该怎么评价:评价标准;评价的原则、评价的方式
2、教师的德育观
1)道德的含义:约定、规则、道德
2)道德的分类:公德、私德、职业道德
3)道德的层次:道德理想、道德规则、道德原则
4)德育的本质:是一种超越
我国德育的选择:人的基本道德(常德—高尚的道德——理想的道
德)、德育的开端(同情心、良心、责任心)
3、教师的角色观
1)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开发者
4)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和合作者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或,一、认清课改价值,在课改实践中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二、转变教育观念,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教育行为
三、优化课堂教学,以有效教学教学提升教师幸福感
四、突破课改难题,在个性特长发展中形成专业特色
五、加强教学反思,在校本研修中提升教育教学素养
1。
凸显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指导思想和课程改革目标
依据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
新课程要求和鼓励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或,为什么说实施新课程标准以后,教师的角色将发生深刻变化?答:1、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领导者;2、新课程要求教师也是学习者,而不是无所不能者;3、新课程中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包办者;4、新课程中的教师是合作者,而不是孤立者;5、新课程中的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而不是研究成果的消费者。
解读教师教育改革纲要,分析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
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现就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如下意见。
一、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
教师教育课程在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
要围绕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
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构建体现先进教育思想、开放兼容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三、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入课程教材中,精选对培养优秀教师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
四、开发优质课程资源。
实施“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计划”,通过科研立项、遴选评优和海外引进等途径,构建丰富多彩、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库。
大力推广和使用“国家精品课程”,共享优质课程资源。
五、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把教学改革作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落实到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全面提高新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加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和应用,将现代教育技术渗透、运用到教学中。
六、强化教育实践环节。
加强师范生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加强教育见习,提供更多观摩名师讲课的机会。
七、加强教师养成教育。
注重未来教师气质的培养,营造良好教育文化氛围,激发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兴趣,树立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信念。
八、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和激励高水平教师承担教育类课程教学任务。
九、建立课程管理和质量评估制度。
开展师范教育类专业评估,确保教师培养质量。
将师范生培养质量情况作为衡量有关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十、加强组织领导和条件保障。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积极支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工作。
一、全面推进教师教育发展
树立科学的教师教育发展观,坚持按需培养、优化布局、提升层次、强化特色、改革创新,走以质量提高为核心的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道路。
二、构建现代教师教育体系
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教师培训机构为支撑,校本三个为基础,现代远程教育为辅助,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三、改进师范生招生制度
四、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
五、创新教师教育模式
六、推进师范类专业与课程教学改革
七、完善教师培训制度
八、加强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培训者队伍建设。
各地制定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教职工配备标准。
加强兼职教师和培训团队建设,充分发挥高校专家、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的作用。
建立动态调整的培训专家库。
实施“培训者能力提升计划”,提高培训专业化水平。
九、健全教师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十、建立教师教育质量评估制度
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推进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
发挥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中的主体作用,重点建设好师范大学和师范学院。
鼓励综合大学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参与教师教育。
二、健全教师教育标准体系。
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点,健全教师教育标准体系,全面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
三、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
各地要根据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需要,科学确定师范生招生规模,统筹安排招生计划,合理确定分专业招生数量,确保招生培养与教师岗位需求有效衔接。
四、创新教师教育模式。
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推进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联合培养教师的新机制,发挥好行业企业在培养“双师型”教师中的作用。
五、深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开展师范类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优化课程结构,强化教师教育课程。
加强优质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建设,形成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六、加强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等学校要根据教学需要,配足配齐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七、开展教师教育质量评估。
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及评估工作。
进行新建本科师范院校教学合格评估和其他本科师范院校审核评估。
八、加强教师教育经费保障。
各地要切实加大教师教育财政支持力度,新增财政教育经费要把教师培养培训作为投入重点之一。
高等学校要建立师范生教育实习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师范生教育实践需要。
三、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
从世界范围的师范教育发展情况及我国师范教育目前发展的状况看,今后我国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将呈现如下特点:(一)师范教育将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教师的质量必须由一定的学位教育予以保证。
改变我国教师低学历状况、使初等教育师资的学历由中师提高到大专,逐步取消中等师范学校将是我国师范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师范教育体制逐步由封闭型走向开放型我国现行师范教育体制是一种单一型、封闭型的体制。
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分阶段、分层次、逐步改革师范教育体制,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特别要使高等师范教育适应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及音体美等不同学科教育发展急需专门师资的需要,培养不同规格的全面发展的教师。
(三)教师的职前培训与职后培训更加统一
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教师培训计划,加强教师培养与教师培训的衔接与统一,既符合国际师范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我国师范教育发展的大方向。
或
1、制定教师专业标准
教师专业标准应反映的是不同阶段、不同水平的教师专业素质要求,其中不仅应包括教师准入标准,还应包括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育质量保障标准,职前、入职、职后不同阶段的考核标准,行政、教学不同岗位的标准,不同学科的标准,新教师、骨干教师不同系列的标准等。
2、教师教育大学化
3、教师成为研究者
4、校本教师教育
5、教师教育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