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关于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与东盟物流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班级:[09级]学生姓名:[韦结鸿]指导教师:[祝玉华老师]完成时间:2013年4月1日学号:20094774关于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与东盟物流摘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崛起,使得中国沿海经济带形成了北起以天津滨海新区为龙头的环渤海湾经济区,向下到长三角经济区、海峡两岸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最后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两角两岸两湾”的格局。
近日,广西一批重大高速公路和铁路项目陆续开工建设,一系列重大项目不断投向交通领域,使这个西南边陲的交通落后地区,日渐成为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国际交通枢纽。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现状区位优势理论物流发展面向东盟物流的特点存在难题物流策略正文:2002 年11 月4 日,《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订,决定到2010 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可以预计,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会给中国和东盟各国带来多方面的巨大商机。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预计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双边贸易水平以及由此形成的双边国际物流都将出现显著的增长。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现状2001年,中国—东盟博览会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为宗旨,加速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经济交易往来,成为中国与东盟友好交流、经贸促进和多领域合作的的重要平台,在双边经贸合作不断深化的基础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
到2010年,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额将达到2000亿美元。
届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将正式启动,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零关税政策,贸易区的建立,既适应了经济全球各国的共同利益,并且,必将推动东亚乃至整个亚洲的各种力量进一步加强协调与合作,从而为本地区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一个前所未有的有益环境。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北部湾经济区在自贸区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日渐明显。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将再次助飞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腾飞。
换句话说,北部湾经济区跨越发展之时,也就是中国沿海完整、崭新的经济带展现世人之日。
从临海大工业布局到保税物流体系建设,从多区域合作到西南出海大通道。
近年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创造了中国区域发展的“北部湾速度”,正从祖国的西南边陲变成中国东盟合作的大通道,从一个地方题材变成国家发展战略。
交通运输货运量也逐年不断的增加。
二、区位优势理论广西与国内相比具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的总和与其他竞争者优势。
所有权优势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传统意义上的所有权优势,如技术、规模经济、政府补贴、市场和信息渠道、金融和货币优势等。
二是多国化经营本身带来的优势。
邓宁后来将这一优势命名为“共同管理经济”。
内部化优势可能带来的收益有:一是产品交易费用的降低。
二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三是避免或利用政府干预。
区位优势主要包括三个因素:一是要素禀赋,二是政府政策的影响,三是社会文化环境。
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与东盟商贸物流发展1、发展与东盟物流的有利条件与会专家学者认为,近年来,广西与东盟的贸易额大幅增长,越南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广西最大的贸易伙伴。
在中越两国关系不断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广西与越南的交流合作也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双方经贸合作出现快速发展态势。
广西当前正迎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得国家批准实施、令人鼓舞。
广西已作出了实施科学发展三年规划的决定和产业优先发展、交通优先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优先发展的部署,努力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逐步建设成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的国际区域合作新高地和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
此外,广西发展与东盟商贸物流的有利条件还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交通,南宁、北海、防城港、钦州交通发达,铁路、高速公路已连通全国。
防城港、北海、钦州有大型海港。
越南正采取措施积极推进中越边境的高速公路建设,通过连接广西东兴、凭祥等边境城市,越南将实现与广西的高速公路路网对接。
二是北海、钦州、防城港有着特殊的区位优势。
沿海三港已初步建成大型临海工业园区,初步形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物流集散地,为建成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夯实了根基。
三是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我国与东南亚之间交通网络的逐渐完善和对接,我国也将进一步向越南等东南亚欠发达的国家开放市场。
由于前沿地带合作机会多和大通道的枢纽作用,广西将成为内地企业与东盟市场的物流中心,这也将有力促进广西与东南亚地区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四是东盟已经成为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特别是中越双边贸易额越来越大,经贸关系越来越紧密,未来双方合作充满生机,这些都为加快双方物流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2、广西重要物流地位与会专家认为,广西作为乃至中国通往越南以及东南亚最便捷的通道,广西在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由于广西作为连接我国内地与东盟国家贸易的结合部,处于资源配置的结节点的有利位置,因此能够创造物流的时间效用。
由于时间效用价值的产生只与区域地理而非其他因素有关,所以物流的时间效用只取决于距离的远近,而与物流的其他投入成本无关。
因此,发展物流首先应当采取措施吸引物流,通过物流的辐射来取得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有专家认为,针对中国橡胶市场的巨大需求,结合越南橡胶资源的优势,当务之急是广西市应加强与越南橡胶企业合作,加快共同建设东兴橡胶工业园步伐。
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面向东盟物流的特点1、区位交通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东盟经开区”)开发区位于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处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南贵昆经济带等多个区域合作的交汇点,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东临粤港澳、西接东南半岛,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是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前沿地带和重要门户。
西部的陆路运输大动脉将承载更多的进出东盟的货物运输压力,环北部湾各港口所具有的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的优越地理位置,使得我国从这里进出口货物比绕道上海等东部港口既省时又省钱。
多区域交汇的优势区位使开发区拥有广阔的市场,既拥有西南、中南、华南地区的市场,又兼顾拥有中国与东盟19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可以先行享受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带来的利益和好处。
广西是我国惟一与东盟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目前已建成与东盟国家相通的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
1992年提出“充分发挥广西作为西南地区出海通道的作用”以来,国家和地方共投入1200多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现已建成方便、快捷的出边、出海大通道。
广西的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1000多公里,有10条普通公路与越南相通,正在修建的南宁至友谊关高速公路将使从南宁到河内的车程缩短到3小时;四通八达的铁路运输网不但直通北部湾各大海港,而且通过友谊关到达河内可与泛亚铁路相连接。
广西沿海的防城港、钦州、北海等港口正朝着大型化、深水化方向发展,到2010年,它们的年吞吐量将达到5000万吨。
南宁、桂林等国际空港已经开通到达河内、曼谷、吉隆坡的航班,并正在筹划新开、加开与东盟各大城市之间的航班。
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为区域经济合作和工业物流提供广阔的市场。
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理事李欣光教授认为,由于广西沿海、沿边并处于中国与东盟结合点的独特位置,为求得最短的运输距离和低廉的运输成本,我国不少向东盟特别是向越南出口的商品,大都取道广西输出;东盟各国出口到我国的许多商品,也纷纷从陆路和海路经广西进入中国腹地。
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双重背景下,广西作为中国面向东南亚的物流中心的地位日益显现。
2、政策决定性广西既是中国东部沿海省区,又是民族自治区和西部大开发省区之一。
我国对沿海省区实施了一系列吸引外资的政策,对西部省区又实施了一系列开发、开放的优惠政策,还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了民族自治政策。
这些政策在经贸活动中,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资成本、提高投资回报,必将使广西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备受关注的热点地带。
广西目前正在努力将这些政策优势、区位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
从上世纪80年代的“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到90年代的“服务大西南、走向东南亚”,再到最近提出的“服务全国、服务东盟”,口号的变迁折射了广西改革开发思想观念的变化。
近年来广西和南宁市主办或承办过众多全国性和国际性大型活动,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高层论坛、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并且都取得了成功。
并且近年来南宁的现代物流业得到较快的发展,许多已经落户的大型物流企业能够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参展商提供快捷、便利的运输服务。
五、难题待解1、瓶颈问题当前广西发展商贸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防城港、钦州、北海3个港口地域相近、干线相同、腹地叠加以及地方利益的驱动等因素,港口之间曾经出现过无序竞争,今后应该采取措施加以克服。
二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三是基础设施的结构性“瓶颈”制约较为突出虽然广西北部湾经济地区的货物出入境运输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瓶颈问题仍然存在。
主要包括口岸管理服务设施落后、有关法律法规不够配套、口岸管理单位间关系不够协调以及出入境汽车运输线路纵深度不够等,并且,目前我国西部省份物流运输体系和物流信息系统总体水平不高,难以支撑现代物流系统的高效运行和稳定运行。
主要表现在:还没有形成经营布局合理、网络健全完善、业态结构优化、方便居民生活的连锁商业服务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以中心城市、交通枢纽、物资集散地和口岸地区为主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体系。
因此,当务之急要突破上述两个基础设施瓶颈的制约。
此外“南新经济走廊”陆路通道的铁路未能连成网络,且铁路轨道标准不一,现代化水平较低;公路网络技术标准低,通行状况不好;整体交通网络不发达,制约了中国与东盟间立体交通网络的形成和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交通系统差异悬殊对北部湾区域来说,交通、物流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已让这个占地256.8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数3.2亿的区域显示出了十足的活力,然而,随着区域内贸易往来的增多,一些物流方面的障碍还是制约了这区域的快速发展。
在这些掣肘中,首当其冲的是《便利客货跨境运输协定》仍未正式实施,跨境运输的便利性仍未实现。
据了解,该协议涵盖了所有跨境交通便利化的有关方面,包括一站式、单一窗口检验;人员跨境流动;跨境运输制度(例如实物海关检验豁免、担保、护送、动植物卫生检疫和道路运输工具须符合的跨境交通要求);商业交通权互换;基础设施,包括道路和桥梁设计标准、路标和信号灯。
不过,即使《便利客货跨境运输协定》得到了所有国家的批准,但以目前这区域内几个东盟国家的交通发展状况来看,公路通而不畅的问题仍会长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