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沉沦》与五四自叙传小说

《沉沦》与五四自叙传小说

《沉沦》与五四自叙传小说 授课教师:董丽敏

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学诞生的时期,在这一特殊的时间中诞生了大量的有名的作家、作品。那时期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并不像现在大家所想象的,譬如鲁迅等等这样的大家。就畅销书而言,五四时期最流行的作家是郁达夫。郁达夫的作品畅销到的程度:他的作品往往发表于自己创办的刊物上面,他们的刊物名叫《创造季刊》,由几个文学青年创办,这个刊物刚开始影响虽不大,但后来发展为在青年读者中畅销的读物。每逢刊物发行的时候,年轻人就守在四马路,即上海福州路等着刊物出来,一般来说,几天之内就会全部卖光。可以说,郁达夫是那个时候影响青年人最深的一位作家。虽然今天,我们提到他时,大家已经很隔膜,但是,事实上一百年前,年轻人心目中的文学偶像,可能不是鲁迅,而是郁达夫。 《沉沦》这部作品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引发了一个非常大的争议: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中间,大家可以发现基本上人们很少去谈及人的内心中的欲望,这种东西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被压抑的,因此形成了中国文化中特殊的“性禁忌”现象。大家可能都听说过,中国人在谈及性时是用一种含蓄的保守的姿态来进行的,也就是往往会说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的含义就是说,男女两性为什么要有接触,人们会给出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要制造后代。可见中国人在对待两性问题,很少会用一种坦率的、客观的、自然的、健康的态度来对待,往往会人为加上一定的意义、价值、道德之类的东西,在此掩盖之下,人们认为性是合理的,加入离开这种精神性的追求,人们就认为性的行为就和动物一样,会把性当作是洪水猛兽,所以在中国的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有着“性禁忌”这样一个文化的内核。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每一次思想解放的时候,每一次知识界要进行抗争的时候,往往是从对性比较开明的认识开始。譬如明代的李贽,就是一个很有争议性的人物,他的一些理论就成为“性灵派”文学理论的源泉,而他对人的看法就是从对性相对开放、开明的姿态开始的。另外,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最经典的作品之一《十日谈》,是对人的欲望、性的正视,赋予它所应该具有的价值。从这开始,人们开始了精神、思想解放之旅。所以,在五四的这样的语境中,出现《沉沦》这样的作品,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意义,它写出了长久以来中国人被压抑的内心世界,一种和中国传统的文化、伦理道德相悖的,另外一种更加符合人当下感受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思想方式。所以,它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有一种划时代的意义。也就是说,在这样的作品中间,我们看到了对人的理解比较相通的一种对人的想象。 在进入这个作品之前,我给大家布置了一个题目,想先听听大家的意见。第一个题目是如何来理解主人公的忧郁症?因为整个小说都在讲主人公在得了忧郁症,使得主人公后来走向了沉沦、走向了灭亡。那同学们是怎样看待这个忧郁症,它又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 主人公忧郁症的根源,我认为是他从小生活的大家庭中,他的长兄是当官的、二兄在军队中,而主人公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会崇尚自由、反对迷信;后来又进教会学校读书,但反感做礼拜,读旧约新约之类的东西,与周围的人脱离,心里受到压抑,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因此在心里埋下了忧郁的种子。随后和哥哥去日本,由于中国在当时日本人眼中是弱国,他心中感到自卑,一直觉得周围的日本人看不起他,抬不起头。因此,他的忧郁症越来越严重;然后在性的方面承受压抑,得不到释放,越来越忧郁,后来就投海自杀,投海之前说到,祖国害了他,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弱使他在国外感到自卑,产生了他这样的悲剧。 老师提问:怎样评价主人公的忧郁症呢?是一种身体的疾病,还是精神的疾病?怎样评价? 主人公产生忧郁症的原因既有个人方面的,又有社会方面的,所以把它作为一个特殊语境下的产品,所以大家都有理解他的一个余地。因为如果主人公的病是其自身的,是难以理喻的;但如果有时代的压力,大家就觉得能够接受。这样,在进入忧郁症之前,我推荐大家来看一本书:《疾病的隐喻》苏珊·桑塔格,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在这本书中,她别开蹊径,从疾病的角度来分析当代人的社会文化、日常生活和精神心理上的原因。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可以作为我们这节课的参照系:作者曾有一段较长时间的住院经历,作者看到了疾病背后所隐藏的人的精神、心理上的原因。举了两个例子,一是艾滋病,我们常常认为这是一种很下流、肮脏的一种病,会让人想起两性之间的关系,糜烂的私生活、同性恋、吸毒等等,作者却看到了在疾病背后人们评价体系中所暗含的权力关系。在她看来,一个人生病,病其实并没有高下区别,只是客观上说明身体上有病,但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评价体系中间,是和道德、精神等一套文化体系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同样的病人,得不同的病我们会给不同的评价。譬如的艾滋病的人,旁人很容易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产生道德上的优越感,这样的艾滋病的人就会被挤压到社会的底层中去,很容易向红字一样,被打上特殊的印号。但另外一种疾病,人们会把它看得比较高,将的这种病的人看成是很高尚的人,如19世纪英法小说中如果要写一个优美的人,往往作者会让主人公生肺病,病人不仅要去疗养,而且外形漂亮一般多愁善感的女主人公,会安排她的肺病,不像得艾滋病,得肺病的主人公会让你产生一种我忧怜的感觉,这是一种高尚的病。可见,病所引发出来的社会评价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主人公的忧郁症,我们作为评价者来看待这种病本身而言,也有这种语境的变化,看到这种病背后的一种社会文化心理。 本课题目中的“自叙传”说明,主人公的经历和小说家的亲身经历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叫做自叙传小说,有点像今天的自传,如某明星、名人在晚年写得自传。所以在进入《沉沦》作品之前,先介绍郁达夫。郁达夫的个性和他的经历,对我们理解他的忧郁症关系比较密切。郁达夫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落,陷入非常窘迫的经济状况。其实,大家可以看到现代文学史上,很多作家之所以成为作家,跟他们从小的家境都很有关系,鲁迅即是。和鲁迅比较相像的是,郁达夫是一个极其敏感的人,但是鲁迅很倔强,虽然很敏感,但他能够用强者的姿态来克服,会把创伤当成是动力。但是郁达夫却把这些当成是自己性格中间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非常的多愁善感、孤僻、多疑。郁达夫也受到了非常良好的传统文学的教育,古文修养非常好,我们现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郁达夫的评价是非常优秀的小说家,但郁达夫对自己最满意的却是古体诗,她的古体诗的音韵、典故、整体的感觉非常接近古典诗人的境界,明显的表现是,他的散文和古体诗夹杂在一起,往往在散文说不清楚的地方,写上一首古体诗,如《钓台的春昼》诗文结合的非常好。郁达夫是兄弟最小,他的兄长很小就出去谋生,而且都发展的不错,他的大哥是抗战以前最有名的大法官,有出息的大哥在家庭中充当起替代父亲的角色,因此郁达夫人生道路的选择大都与他大哥的决定有关,大哥安排他去日本留学、学医。兄弟关系其实成为郁达夫心理比较有压力的一部分,大哥的成就映衬了自己的无能,并且大哥象父亲似的做法,在他心里也比较反感。这些在《沉沦》中见体现的非常明显。另外,郁达夫是一个非常接近于传统文人的人,面对他家庭的变故、现实生活的压力,采取的方式往往是逃避,会把它转化为感觉、文字,用文字把生活中的不平、压抑宣泄出来,郁达夫是非常迷恋传统生活方式的,除了写文章宣泄外,还喝花酒、游山玩水,传统落魄文人对待不平、压抑的宣泄方式当作自己的方式,在郁达夫的笔下,个人的价值取向表现的很明显 。作为自叙传小说的开创者之一,郁达夫小说中主人公往往会带上自己鲜明的烙印。 下面先让同学进行发言,然后进行统一的文本细读。进入上节课留的第二个问题,让大家谈谈自然环境风景的描写在小说中有些什么样的作用? 大家都发现了主人公的感受和自然环境的反差,应该说这是一种直感式的感受、发现,也是很有意思的。那大家觉得这个故事发生于什么季节?小说第一段中写道,“九月的二十二日”说明是秋天发生的故事,秋天给郁达夫这样一个有传统文人气质的作家而言,是悲凉的意象,令人伤感、生命的灭迹,充满了悲伤,既是小说发生的时间,又是自然景物描写发生的一个基本征候。刚才同学们从方方面面谈了自己的感受,而这些可能反映了同学们某一个侧面的感想,但是还似乎欠缺一些整体上的把握,所以下面第二步进入小说《沉沦》的解读。 《沉沦》的文本解读:小说一共八节,挑一些重要的部分一起分析。老师朗读“他近来觉得孤冷的可怜,他的早熟的性情竟把它挤到与世人无法相容的境地去,世人与他界在的那一道屏障愈筑愈高了”,这是小说的开头,非常具有心理分析的开头。五四时期的小说,如将本文与鲁迅的小说进行对比,会发现一个明显的差异性:鲁迅的小说时典型的启蒙小说如《呐喊》,由于已经上过这个专题来复习一下,通过黄老师讲解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大家能否自己总结一下启蒙小说的基本特点? 谈及自叙传小说,是因为自叙传小说与启蒙小说有可比较的地方。启蒙小说要拯救国家社会,有非常强烈的文学功利性目的,如描写阿Q,就是让有阿Q影子的人们会反省自己,为了达到启蒙的目的,他们采用写实的白描的方法,小说越写的真实,越能引起读者的认同感,如鲁迅的小说发表于孙伏园的《晨报》上,连载到一半时,很多人写信骂鲁迅,因为人们疑心作者写的是他们本人,这种效果在于作者充分运用典型化的手法把世人的很多毛病集中在阿Q身上,所以每人能在阿Q身上看到爱慕虚荣、麻木、欺软怕硬、精神胜利法等,就起到了启蒙的作用,人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引起某种行动,因此启蒙小说有明确的社会功利性。但《沉沦》却相当的感性,没有阿Q正传中的典型化手法,更多的是写个人碰到的问题,其内心有什么样的感受。从这样的角度进入五四的语境中间。假如说我们在启蒙小说中更多的是看到类型化、大写的人,如阿Q的形象代表了一类人的特性,集体意识较强;相反,可以说《沉沦》这样的小说中是以个体的方式呈现了个人的形象。小说中的主人公体现了早熟的性情,读华兹华斯的诗集,受西方浪漫派诗人的影响,具有着双重心理,一方面有着传统文人农业文明的视野,逃避仕途、功名,另一方面具有着工业文明的视野,即人与自然对社会的抵制下工业文明的自然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小说主人公身上带有“现代性”的因素,文本中有着西方浪漫派的痕迹,五四文学是青春期的感伤文学,常常是无病呻吟:如小说中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中大量运用对紫色的描写,我们知道紫色是代表着忧郁的精神状态,将主人公可怜、可爱及阴柔、纤细的气质隐晦的表达出来,带有伤感的情愫。值得关注的是,在主人公身上这时我们发现还杂糅着古今的因素,如这段中既有慈母、桃花源等古代文人笔下的常用意象,也有南欧海岸上的情人、农夫等形象,表现出欧洲文学对五四作家的影响,这是过渡时期的特征,主人公心目中的理想之地,有着乡土悠久文明的气息,对自然的描写脱不了以上两种文明境遇模式,《沉沦》主人公混淆了农业文明中的自然和经过工业文明污染后的自然,恰恰扩大了新文学对自然的书写空间,当然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中国文人对于“移植品”,即对自然的看法是否能超越这两种表达方式? 我们注意到小说主人公到日本留学的背景。在甲午战争之前,中国人对日本的看法是小国,几乎无自己的文明;但在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人的大国幻想受到了冲击,战争造成了对中国人心理的刺激,而这种感受往往在留学生身上体现的更为明显,譬如留学生小说中就会大量流露出爱国主义的情绪。因此,除了自然与主人公的关系,我们再来考察主人公与周围人的关系,首先是他与日本同学之间的微妙关系。小说主人公受到双重屈辱,一是作为中国留学生、一是作为中国男人。五四时期青年人的爱情理想是在反社会、家庭封建礼教等共同基础之上的爱情,但是特殊的境遇使得主人公个人主义式的对爱情的向往并没有得到实现。这也是造成他走向沉沦的原因之一。主人公作为五四之子,要求释放被压抑的性,而传统的中国文化,主张精神和肉体的二分,“存天理、灭人欲”,而主人公作为五四青年,读的是华兹华斯、海涅等欧洲浪漫派诗人的诗集,文艺复兴后的作品对他的影响很深。小说第四节的描写,可见主人公在心里上认识到作为一个身心均健全的人的规范性,但实际上他并没有做到,这样就由一个正常人慢慢转变为一扭曲的人,在肉体的欲望得到满足的同时,却心里又有着道德自律,深深的体会到罪恶感,这是他陷于极度的苦闷之中,也是其忧郁症的产生。 主人公与外界人的紧张的关系,不仅表现在与日本同学之间,也表现在他与中国同学的隔膜之上。小说的这部分就描写了中国同学对他的远离、冷落。因此,受到外界种种人的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