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章 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创作
第二章 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创作
(一)革命历史题材
4、抗美援朝 a、《三千里江山》(杨朔) b、《上甘岭》(陆柱国) c、《洼地上的“战役”》(路翎) 5、其他历史 a、《陶渊明写〈挽歌〉》(陈翔鹤) b、《李自成(第一卷)》(姚雪垠)
(二) 现实生活题材
新的婚姻家庭观 农业合作化 工业建设 干预生活 人情人性
现实题材
新的婚姻家庭观
工业建设
• • • • • • • 《上海的早晨》周而复 《铁水奔流》周立波 《在和平的日子里》杜鹏程 《乘风破浪》草明 《火车头》草明 《百炼成钢》艾芜 《五月的矿山》萧军
《登记》(赵树理) 《结婚》《一架弹花机》 (马烽) 《新事新办》《强扭 的瓜不甜》(谷峪)
农业合作化
《不能走那条路》李准 写翻身贫农宋老定想买地走个人发家致富道路的作品。除了 在《人民日报》等全国四、五十个报刊转载外,还被改编成 话剧、梆子、坠子、连环画等,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对推动 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展,起了很大的宣传作用。 • 《三里湾》赵树理(1955) 第一部以农业合作化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写落后的马家院 被“分家”走合作化道路的故事。因小说中涉及到农村及基 层干部中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而长期以来被冷落。 • 《山乡巨变》 出现了较明显的矛盾冲突。1955年,团县委副书记、共产 党员邓秀梅奉命来到偏僻山村清溪乡和农民一起建立合作社, 但一些私心较重的老农却不肯入社。邓秀梅对他们进行耐心 细致的思想教育,并挫败了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合作社赢 得了秋季丰收。 • 《创业史》 阶级阵线分明,两种思想、道路、阶级。
• 《七根火柴》写的是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个因伤掉 队的战士在临死前从怀中摸出珍藏多时舍不得用得七 根火柴交给战友嘱托他再赶上部队时一定代他交给党 的感人故事。 • 作者王愿坚。
(一)革命历史题材
2、抗日战争
《风云初记》 《铁道游击队》 《敌后武工队》 《野火春风斗古城》 《苦菜花》
《风云初记》
• 《风云初记》以滹沱河两岸的子午镇和五 龙堂为背景,以高、吴、田、蒋四姓五家 的关系为线索,描写抗日战争初期冀中平 原上各个阶级的生活和思想,展示出冀中 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建立抗日武装,组 织抗日政权的伟大斗争精神和爱国思想。 作者孙犁。长篇小说《风云初记》描写的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的伟大的 民族革命战争,但也不是从再现火光硝烟 入手,而是通过日常生活的侧面反映时代 的风貌。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多种 人物在战争中心理变化的轨迹。
• “在您23岁时和杨沫相识,然后相爱,后来同居, 再后来分手。这件事已不是什么秘密了。后来 杨沫成了作家,写出了著名的长篇小说《青春 之歌》,书中的余永泽据说有您的影子,你认 为呢?” “这你只能去问小说作者了,只有她 最清楚。” • 张中行认为《青春之歌》是小说,依我国编目 的传统,入子部,而不能入史部。小说是可以 编造大小情节的。后来,有人曾告诉张中行杨 沫在追述往事之时,言及分手总暗示张中行负 心、落后。张中行认为,认定负心,是人各有 见;认定落后,是人各有道。
《百合花》与《黎明的河边》
小说发表于1955年。它生动地 描写了1947年秋中国人民解放 军主力从昌潍撤退后,通讯员小 陈及其一家为护送两个武工队长 过河而献出生命的故事。作品以 炽热的感情和诗一样的语言,成 功地刻画了小陈及其一家的英雄 形象,表现了胶东人民的斗争生 活和英雄性格。事件单纯而主题 深刻、鲜明。是一篇充满着革命 英雄主义精神的优秀之作。 作者峻青,(1922—),原名 孙俊卿,当代作家。山东海阳县 人。1941年写出了第一篇作品 《风雪之夜》,后写了著名短篇 小说《马石山上》。从1954年 后,写了《黎明的河边》,《老 水牛爷爷》、《水落石出》、 《党员登记表》、《老交通》等 一系列优秀短篇小说。出版有: 短篇集《海燕》、《最后的报 告》、《怒涛》,长篇小说《海 啸》、《决战》。
• 寄风云变幻于诗情画意。 • 出现在孙犁作品中的人物也大多带有浓郁的民间乡土生 活气息。如《风云初记》中单纯、热情的春儿,憨厚、 质朴的芒种,耿直、刚毅的高四海,厚道、乐观的长工 老温,聪明又有几分迂执的民间艺人变吉等;反面人物 也不是脸谱化的,如蒋俗儿浑似一个俏丽的荡妇加泼妇, 高疤整个儿就是江湖上的土匪兼兵痞,老蒋是个傍着有 钱人谋食的二流子,田大瞎子则是乡间精于算计的土财 主。作家以这种方式寄寓了自己对这片土地、对这里的 人民的深切眷恋、深厚情感和深情赞颂。 • 在《风云初记》中,给人印象最深的依然是堤埝纺织、 叼草缝衣、瓜棚夜话、沙冈送别等场景,这些日常化的 人情风习,在战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温馨,也就愈发值 得怀念和和富于诗意。乡土风情和爱情故事使得孙犁的 作品成为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中难得一见的“战争田园诗” 和“战地浪漫曲”,在艺术上则如茅盾所说,“他是用 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 而不落轻佻”。
1、民主革命
高云览与《小城春秋》
高云览与《小城春秋》
• 1956年12月,著名作家高云览的长篇小说《小 城春秋》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第一版。 • 高云览(1910-1956),我国现代著名华侨作 家,生于福建厦门一个开小酒店的老华侨家里, 幼年时家中生活贫苦。他一生勤奋努力,笔耕不 辍,至今可收集到的文学作品有近百篇。活跃在 厦门、上海及南亚如马来亚、新加坡、苏门答腊 等地,以教书、经商为掩护从事抗战、反对内战 的爱国行动,40年代后期成为陈嘉庚《南侨日 报》的“大股东”。1950年定居天津,从事专 业创作,1956年患肠癌去世。
《铁道游击队》
• 铁道游击队,是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 现山东枣庄、薛城一带的抗日武装。 其传奇般的英勇事迹及影响,在全国 人民心中留下光辉篇章。该游击队成 立于1940年1月25日,由八路军苏鲁 支队命令成立,成立时称“鲁南铁道 队”。人员最多时达200余人,铁道游 击队由苏鲁支队任命洪振海为队长, 杜季伟任政委,王志胜为副队长。铁 道队挥戈于百里铁道线上,截列车,打 洋行,毁铁路,炸桥梁.与日伪展开殊 死搏斗。令日伪闻风丧胆。铁道队还 成功护送刘少奇,陈毅,罗荣桓等千余 名将士过境。被萧华将军誉为“怀中 利剑,袖中匕首”。小说《铁道游击 队》就是以此为素材创作,作者知侠。
(一)革命历史题材
《保卫延安》 《红日》《红岩》 《百合花》 《黎明的河边》
解放战争
《保卫延安》
• 《保卫延安》写的就是解放战争中的延安保卫战。一九四七年 三月初,国民党反动派以数十万兵力对我延安发动了疯狂的进 攻,我人民解放军和陕甘宁边区人民在毛主席亲自领导下,从 防御转入进攻,并在沙家店等有名战役中歼灭数倍于我的敌人, 取得了当时西北战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辉煌胜利。 • 这部长篇小说真挚动人地描写了这次保卫延安战争中几个著名 战役,描写了彭德怀将军,描写了指战员中不少奋不顾身的英 雄人物,作品以周大勇连长的英雄事迹为核心,描绘了人民战 争的历史画卷,是一部描写我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有力作品。 杜鹏程(1921~1991)现代小说家。曾用名司马君。1921年 农历3月28日生于陕西韩城县苏村的一个贫农家庭。 1947年到西北野战军任新华社随军记者,在此期间,他写了几 十万字以战争生活为题材的消息、通讯、散文、报告、剧本等。 1949年底,他在新疆南部参加追剿残敌战斗的同时,开始着手 撰写长篇小说《保卫延安》,历时5年,九易其稿,于1954年 出版。
• 《百合花》描述的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 • 争期间的战场。 •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我”女卫 生员在战争爆发前被安排到前线包扎所, 由小通讯员护送——一个十九岁刚参军 一年的农村青年,不善言辞,特别的纯 朴善良。到了包扎所,两人分头向老乡 借被子。在事件的发生过程中,无论是 与我的相伴而行,还是借被子的情节都 突出了小战士怯于女性,以及与两个女 性之间的微妙关系的变化。没有太多的 笔墨描写小战士的动作,只有他和两个 • 女性的交往以及神态的变化,再有他的 衣裳上被钉子挂破又不肯让新媳妇缝上 的破布片,临走时他放在石头上给女卫 生员做午饭的馍馍。这一切细节凸现了 他情绪的变化及美好的情感。
《党费》与《七根火柴》
• 《党费》,描写一九三四年,边区的一支红军游击队 被敌人包围在山上,政委派侦察员老程下山,去村里 和地下党员黄新取得联系,有组织地开展群众斗争。 当老程第二次到黄新家时,敌人包围了村子。黄新牺 牲了自己,勇敢机智地保护了老程同志。故事歌颂了 共产党员为了革命利益,把一切交给党的献身精神。 • 王愿坚,当代作家。1929年生,山东诸城县人。
第二章 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 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
• 本时期小说的取材 • 本时期的小说体裁状况 • 本时期小说的形态
一 本时期小说的取材
(一)历史 (二)现实 (三)分类与等级
(一)革命历史题材
民主革命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抗美援朝 其它历史
革命历史
(一)革命历史题材
《小城春秋》 《青春之歌》 《三家巷》 《红旗谱》 《党费》 《七根火柴》
杨沫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春之歌》
• 杨沫(1914-1996),原名杨成业,祖籍湖南湘阴,生于北京。 中学时因家道中落而辍学,遂辗转奔波于河北保定、香河及北京 等地,间或以乡村教师、书店店员和家庭教师为业,生活动荡不 安。1933年开始接近共产党人,七七事变后赴晋察冀边区投身 革命,并开始文学活动。1950年出版中篇小说《苇塘纪事》, 1951年起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历时六年而成。此 外,还著有长篇小说《东方欲晓》《芳菲之歌》《英华之歌》等。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杨沫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 纪三十年代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以出身于北平地主兼私立大学 校长家庭的佃户女儿林道静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展现了从“九一 八”到“一二· 九”这个历史时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学生为了 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 进行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真实、生动地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 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 • 林道静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成长为革命者的人生道路表明知识 分子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个人解放与人民解放联系在一 起,勇敢投入到时代的革命斗争洪流中去,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 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