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概论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社会学概论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一、社会化的含义1.狭义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初期、学龄中期和青年期五个阶段。

2.广义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社会文化、扮演社会角色并形成独立人格的整个一生。

3.社会化就是将一个生物人逐步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人的生物本能被消减,社会性增强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必要性①个体角度:从未成年到成年,个人离不开社会化的过程。

②社会角度:社会有自我维持和发展的倾向,社会的延续和传承需要对成员的社会教化。

2.可能性1)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①所谓生活依赖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智力等尚未发育健全,不能自力更生、独立生活,从而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

②恰恰是这种长期依赖生活的特点、可塑性特点,既为个体提供了学习、掌握、接受和适应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的充足时间,又为父母和家庭管教个体提供了可能——个体既然在生理和心理上依赖父母和家庭,就不能不听父母和家庭的话。

2)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人类学习和积累知识的能力之所以大大优于其他动物,一个重要原因是人能通过思维、通过实践使学来的知识内化,变成自己的观念、思想、动机和行为。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人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模仿过程,也是一个创造过程。

3)人有语言能力语言是人类进行社会化的强有力的工具和扛杆,它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社会化的内容,扩大了社会化的范围,加速了人们社会化的进程。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哈威格斯特:人生六阶段都有社会化任务•幼儿期:学习吃饭、穿衣、走路、说话等,形成社会与事物的简单概念;•儿童期:通过游戏学习动作、与伙伴建立关系、学习文化知识和发展道德情感;•青年期:同龄男女交往、学习和理解社会行动的价值和社会伦理体系、准备择业、为组建家庭做准备;•壮年期:结婚、生养孩子、就业;•中年期:养家糊口、独立承担事业、教育下一代、奉养年迈的父母;•老年期:适应退休后生活、适应老年孤独和配偶离去、适应被人照顾等。

2.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即学习、掌握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自我料理能力。

•这与个体生物机能和智力发展同步发展。

这些技能本质上是包含意义的文化。

3.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4.逐步掌握社会行为规范1)所谓社会规范,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用以调整、控制人们行为的文化手段的总和。

社会规范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它向人们昭示了处在一定社会位置上的人,或者说扮演某种社会角色的人,在特定条件下应该如何行动。

2)具体的社会规范难以历数,大的类别主要有习俗、道德、宗教、法律、纪律、政治等。

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对这些方面的规范几乎都需要接受和适应,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德规范社会化、法律规范社会化、政治规范社会化。

•道德规范社会化是指个体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加以内化,从而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的过程。

•法律规范社会化是指个体学习和掌握他所属社会的法律规范,并以此来指导、调适自己的行为的过程。

法律社会化的核心是知法守法。

•政治规范社会化是指个体逐渐接受被现存的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信念和政治规范,形成特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了的个体,总是赞成或反对某一政治制度。

古今中外的执政者都十分重视政治规范社会化。

5.确立生活目标,内化价值观念6.培养社会角色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或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规范和行为模式。

认识和培养特定的社会角色,即社会角色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基本内容之一。

2)性别角色社会化是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3)性别角色是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

•男女两性的差异不仅表现为生理特征的不同,还表现为社会特征的不同,性别角色的特征不是先天注定的,而是在既定的文化环境中经过后天的性别角色社会化形成的。

•社会对男女儿童的差别对待和儿童本身对符合自己的性别角色模式的认同,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关键所在。

四、社会化的基本类型1.初始社会化与预期社会化1)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

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时期内华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2)人们在预期社会化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2.逆向社会化社会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不但长辈要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晚辈也可以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的过程就是逆向社会的过程。

3.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是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基本上已不适用,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再社会化是一种十分特殊的社会化过程。

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两种。

•主动再社会化是指个人主动地、自觉地适应新的社会生活,改变原来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过程。

被动再社会化是强迫个人放弃以前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接受社会所承认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最终转变成符合社会期望和要求的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第二节社会化的机构一、家庭1.对所有的人来说,家庭都是社会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环境条件;对学龄前的未成年个体来说,家庭是社会化的最重要的社会环境条件。

2.家庭对未成年个体社会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父母来实现的。

这有两种表现形式: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子女对父母的模仿。

二、学校1.个体进入学龄期后,学校成为社会化的主要执行者。

2.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成员系统传授价值观念、规范、生活技能、科学知识的制度化机构。

3.学生在学校的社会化主要由教师来执行。

罗森塔尔效应说明:教师的期望和看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三、同辈群体1.含义:由地位、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社会群体。

同辈群体也是个体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社会环境条件。

2.特征无计划性;平等性;满足个人需要;开放性;会形成自己的亚文化3.同辈群体对个体社会化究竟是产生积极影响还是产生消极影响,主要取决于群体内的价值取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四、大众传播媒介1.分类:印刷媒介;电子媒介2.大众传播媒介是面向大众的信息传播手段,能够迅速、系统、大容量地向人们提供有关社会事件和社会变革的信息,向人们介绍各种知识、技能、社会规范和角色模式等,从而对个体社会化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3.大众媒体的影响①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体社会化有巨大的积极作用。

②大众传播媒介所提供的一些不健康的、反社会的内容,又有可能给个体社会化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

五、工作单位1.工作单位是人们在社会结构中从事某一职业所归属的社会组织。

对许多人来说,工作是生活的主要内容,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工作单位中度过的,工作单位以多种形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化。

2.职业和单位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①通过工作可建立以职业为纽带的基本社会夫系;②职业的不同体现人们的社会地位、生活过程和经济状况也不同③职业影响人们的社会威望和价值观念,影响人生目标和判断;④职业过程是人们不断学习、更新职业技能,调试职业心理,处理新的人际关系,内化职业规范,约束个体行为的过程。

⑤是培养组织纪律性和竞争、协调等意识;⑥是工作单位组织领导的施教,是现代社会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第三节社会化的理论和过程一、有关社会化的几种理论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的行为的反应形成自我概念美国的社会学家库利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形成的。

他将自我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①我们观察自己再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②在做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③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的反应。

2.埃里克森的认同危机理论他将人的成长历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在每个阶段上,个人都会遇到不同的人生问题,即“认同危机”,为此就需要对周围环境所提出的特定的社会要求作出反应。

如果个人能成功地解决所遇到的社会化问题,就会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反之,就会产生负面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给以后的社会化过程留下隐患。

3.米德的“角色借用”理论米德的“主我”和“客我”论。

米德将人解释为具有自我的有机体。

他把自我进一步划分为“主体我”与“客体我”。

“主体我”是指作为有机体的我对他人态度的反映;“客体我”是指个人所假定的他人态度的有机集合。

•主体我也称作自然我,是人的一种本能的冲动,未经过社会化的、自然形成的我,是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体我也称社会我,是经过社会化的我,是社会化的结果。

二、社会化的过程1.儿童时期儿童阶段是社会化的最初阶段,大约到十四以前。

这一阶段面临的主要社会化任务:①学习走路、说话等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培养读写算等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②建立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概念系统,内化一般的社会道德标准,形成价值判断的态度;③与父母、兄弟姐妹和同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对相关社会团体的积极态度,扮演性别角色。

2.青少年时期1)这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社会化阶段。

①青少年希望能够摆脱父母的影响,有了独立的观念;②需要同辈群体的鼓励,共同探索成人生活的价值观。

2)该阶段的特殊性的具体表现:扮演的角色之间往往存在矛盾和冲突;青少年亚文化现象。

3.中年早期•进入成年期之后,将面临结婚和就业两项重要的社会化任务。

•从进入成年期开始,到找到工作建立家庭为止,这段时间称为成年早期。

•成年人角色的学习和扮演是通过逐渐摆脱原来家庭和同辈群体的角色限制实现的,其中职业角色的确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给社会化的个人提供经济基础,并为个人的进一步社会化引入最核心的社会关系。

4.中年中期•从确定家庭、职业角色到退休(退出职业角色)这段时期称为成年中期。

•进入成年中期,个人无论在职业角色、社会角色还是家庭角色都需要承担许多责任。

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多元化,知识的更新,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等,作为成年人仍面临着一个继续学习、选择和适应的问题。

•继续社会化的任务是: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以适应多种角色。

5.老年期•老年期首先面临的困难是退休职业角色的不适应感。

退出职业角色意味着对自己地位和身份认同的危机,因而必须寻找新生活目标。

•角色丧失还会涉及到家庭生活。

此时子女已长大成人,父母在家庭中的支配地位丧失。

•老年期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必须学会面对死亡,很多老年人忌讳或无法正视这一问题。

三、社会化的问题与困境1.社会化也是双面神①积极或者正面的社会化及其作用;②消极或者负面的社会化。

2.代差问题。

Generation gap代差在西方社会学中最初是指两代人在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别,反映的是两代人在社会化的不同时期的差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