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_大学精神_

论_大学精神_

5探索62010年第1期论/大学精神0苏小柱(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401331) 摘 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培养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任务。建树、传承、弘扬大学精神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需要。要以大学精神为引领,促进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科学发展,铸造民族脊梁,走向辉煌。关键词:大学;精神;文化;创新中图分类号:G64;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0)01-0106-05

收稿日期:2009-10-05 作者简介:苏小柱(1955-),副教授。

大学是人们心目中的圣地,大学精神是民族精神、国家精神、社会精神和个人精神的发源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持续高速发展,但是,我们正面临着经济社会转型带来的大学与市场、大学与社会、大学与企业、大学与政府关系的变化。在全球视野下,大学在震荡的社会变革中,努力寻找合法性存在的文化和社会基础。放眼未来,大学最需要的是丰富的精神营养与涵育,力求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找到自己科学发展的方位。一、大学精神:民族旗帜,砥砺磨炼1.什么是大学、大学精神一般公认/大学是比较有学问的地方。0无论中外,高等教育大致有三个不同的层次: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university),设于大学之中或独立设置的专门学院(college),以及培养实用技术专门人才的社区学院、职业技术学院、专科学校。在我国,大学泛指中等以上的教育机构。大学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知识与理性、真理和正义、价值追求和人文精神的策源地。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才出现的教育机构,不但承载着传播文化、探索真理的社会使命,而且还继承了守护人文价值的历史责任。中世纪大学脱胎于基督教会。教会作为一种超世的精神文化空间给世人以寄托和慰藉。随着政教合一的演进,修道院成为基督教信仰的真正空间,并以开办学校的方式将基督信仰重心转移到教育。由于社会阶层分化,以传授知识技艺为内容的行业公会超越了特定的行业利益,开始传授人文学科、神学以及普遍知识,成为一种公共教育机构)))即现代大学的前身。文艺复兴颠覆了神的统治,人成为万物之灵。启蒙运动加速了人类追求理性的历史进程,科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尊崇。最终,现代大学将中世纪大学的宗教信仰追求转变为普遍意义上的人文价值追求,将知识传授、社会关怀以及人生意义阐释融为一体,实现了大学职能的现代性转化。中国高等教育历史悠久、资源也很丰富,但主要是移植于西方。早在晚清之时,废科举、兴学校;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和梁启超提出/上法三代,旁采泰西0。之后,蔡元培、梅贻琦主持了对北大、清华的改革。在北京大学的改革中,蔡元培坚持/完全人格0、/诸育和谐0、/教育独立0、/大学自治0、/思想自由、兼容并包0、/昌明学术0、/倚重研究0、/读书不忘救国0几大原则,激励北大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他认为大学应以学术研究为天职,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构,而且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实质就是学术自由,这是他大学理念的核心内容。梅贻琦还认为大学应/端赖大师,教授治校0,他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还主张

#106#/兼涵并容、学术自由0、/学以致用,服务社会0。正是/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0的鲜明体现。由此可见,大学是向公众开放的,资源共享、富有效率的学习中心、科研中心和创造性源泉,并成为社会和社区的精神文化中心。大学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发源地,是文化先驱的精神之塔,是塑造人、培养人、造就人的摇篮;是社会振兴、民族命运、国运兴衰的重要基础。大学精神植根于大学现实,创生于大学发展的历史主题。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并不仅是一种物质实体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大学是创造知识、传播文化、引领风尚的主阵地和辐射源。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精髓、灵魂和核心。大学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精神文化,完善制度文化,加强物质文化,巩固行为文化。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主要指大学的历史传承、文化表征、学科特色和学者大师(包括教师、学生、校友)共同孕育创造,是大学群体意识的集中体现。大学精神在于探求真理,完善人格,教化社会,泽被人类。在当今经济日益发展、科技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势必越来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水平,取决于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因此,今天我们构建大学精神,就是要凸现文化自觉精神,消除市场经济使人/物化0的危险,淳化师德,涵养师生心灵,使大学真正成为知识、思想、理性、道德的诞生之所,成为人类精神的家园。因此,/大学精神0不是人为设定的,也不是校长或大师头脑中自生的,它的形成是多重因素长期相互撞击和融合的结果。大学精神是大学内在本质的东西。笔者认为大学精神是大学长期积淀形成的,是大学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所有精神要素的有机结合体,它既能充分反映大学教育活动的职能,又引导大学教育活动的走向,同时也从某一侧面决定了大学教育活动结果的本质。2.大学精神的特征大学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守护人文精神的场所,大学是知识与理性、真理和正义,价值追求和人文精神的策源地。北京大学实施/元培计划0,中山大学实验/博雅教育0,武汉大学创办/国学实验班0和/中西比较:哲学实验班0,山东大学开设/中华民族精神概论课程0,清华大学制定了以/通识教育0为核心的本科生培养方案,都力图通过人文教育改革传承大学精神、民族精神。大学精神的特征体现在大学教育活动、大学的社会功能、文化传承、组织结构及其体制、机制运行过程中。(1)大学精神的主导性。现代大学具有传授知识、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蔡元培先生曾经指出:/大学教育是帮助大学生发展自己的能力,形成完美的人格0,大学精神的主导性表现形式为精神文化(办学理念、校训、校歌、校徽、校旗、校史),物质文化(自然地理构成、环境建设、设施设备建设),行为文化(价值观念、行动目标、发展战略)。在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的推动下,大学精神呼之欲出,使大学在关注社会、民族、国家命运的同时,已经成为学术思想和人文精神的中心。(2)大学精神的带动性。大学是社会理想的制造者和实践者,大学精神的优劣直接关乎社会、关乎民族。/五四0运动的策源地在大学,并轰轰烈烈地推向社会,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大学精神内在地决定了它具有一种对社会精神的先导和示范的特性。大学精神的带动性是通过/大学人0的社会后劲表现出来的。现代大学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优秀的人才,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中的中坚力量绝大多数都出自于大学之门。大学精神必然会通过/大学人0的杰出活动去影响社会。大学精神的带动性通过教学科研成果的应用表现出来。大学的教育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工厂,成为社会成果并推广应用,而这种成果转化和应用的过程又正是大学精神的释放,大学在这一过程中完成自身使命。大学精神对企业精神、社会、民族精神具有超前的带动作用。大学文化建设的指向功能,奠定了对国家文化、政治文化、精神文化的现实基础。(3)大学精神的内在性。大学精神隐含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提炼和升华,它犹如一根红线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部内容中。大学校园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大学精神的表象,或是大学精神的假设途径与实体形态。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暗示着大学精神的发展与变化,同时大学精神的变迁也会决定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大学校园文化热点的变化昭示了大学精神的变迁轨迹,大学精神的变迁也注定了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历程。没有大学精神的指导和支撑,校园文化建设是散乱和低层次的,缺乏系统性、继承性。同时,校园文化建设,又是对大学精神的倡导和践行,是大学精神的重要依托。没有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精神就是一种虚幻的理想主义,在实践中缺乏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土壤。#107#(4)大学精神的稳定性。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它既是学校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大学校园全体师生群体共同的价值认同和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并作为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精神成果与文化观念,便具有相对稳定性,表现为学校风气、学校传统以及教职工的思维方式等,可以说是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牛津、剑桥、哈佛、北大、清华等中外名校之所以魅力经久不衰,就在于他们能够始终坚持和弘扬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聚,形成一种更高境界的精神文化)))大学精神,并由此透射出其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撼力,陶冶和启示着一代又一代学子。3.大学精神的作用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核心和灵魂,是大学的精神支柱,是一所大学历久弥新,薪火相传,久负盛名的价值所在。(1)价值导向作用。大学精神提出崇高目标,确定共同价值观,促进全体师生员工形成共同的信念、共同的意志和强有力的团队精神力量,使一所大学明确办学宗旨和发展方向。大学精神具有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所大学与时俱进、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崇高精神境界的大学,是不可能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只有那些在长期办学过程中,不断对自己办学理念的倡导、践行、提炼和升华,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大学,才名副其实地具有自己的大学精神。美国哈佛大学一直倡导/崇是求真0的大学精神,主张大学就是不懈追求真理的地方,揭示了大学使命的本质内涵。威斯康星大学则强调大学应服务于社会,这种新型价值观念的诞生使得美国承继于欧洲大陆的大学模式彻底摆脱了象牙塔的束缚,得以直面美国现实社会生活。在现代中国,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力倡/兼容并蓄0的大学精神,主张思想自由、学术独立。梅贻琦在清华大学树立推广/通识为本0的教育思想,强调工科教育要增加人文教育的内容。正是这种既有共性又极富个性魅力的大学精神,才使这些百年名校经久不衰,永垂史册。(2)教育激励作用。大学的权威来自于它能以先进的文化和高尚的精神品质塑造人的心灵。大学精神是学生思想、信念形成及自我行为的本源,学生在大学接受精神熏陶所形成的精神动力,不仅会对他的学习产生影响,而且会对他的生活和将来从事的职业产生影响。5易传6中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0就是说文化的本质是/人化0和/化人0,即以人为本,对人进行教化和熏陶,从而培养出修身、立德、明理的人。因此,大学精神的教育激励作用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经过全体师生员工的长期不懈努力和培育,已经融入学校的精神传统、办学理念、人文价值以及形象识别系统中。(3)包容涵养作用。历史上人们对大学的使命的认识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纽曼的知识传授,到洪堡的科学研究,再到威斯康星的社会服务,以至于发展到21世纪的着眼未来、引领社会。随着人们对大学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化,大学文化也被赋予了不同时代特征。大学精神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文化,大学精神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0的一种崇尚学术的文化,大学精神是严谨、逻辑、实证、经验、实事求是、崇真务实、坚忍不拔、持续攀登的文化,大学精神是一种开放、学贯中西、包容涵养的文化。/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0开放包容,自由学术讨论,坚持批判性是大学精神的基本要素,海纳百川是大学精神所在。(4)创新推动作用。我国学者夏中义认为:大学之所以让无数青年学子心向往之,是因为/大学比其他世俗机构更关注人的心灵发育与成长,它是呵护青年的至情至性的摇篮,亦是诱导青年反省体认人格奥秘的智慧谷,更是砥砺青年独立践行成年礼的祭坛。0在大学精神指引下,大学成为以学术自由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价值目标培育创新的土壤,由人的内在素质的提高和创造性文化生态的生成决定。这块土壤对创新是有利的还是不利的,这是最重要的。如果是一块盐碱地,就是一株好苗子,也难以结出饱满的果实。因而,要尊重学术权力在学校发展中的决策、咨询作用,推进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要积极培育探索跨学科、跨部门的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和运作机制;要建设完善学术制度,创新产学研相结合的组织模式,推动技术创新;努力将大学精神升华为一种民族追求、民族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