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食品安全的冷链物流管理

基于食品安全的冷链物流管理

基于食品安全的冷链物流管理[摘要] 文中通过对国内外食品冷链物流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我国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从方法、技术和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发展我国冷链物流的有关对策,以满足消费者对冷链食品数量和质量要求的需要。

[关键词] 食品安全冷链物流食品是特殊商品,其质量的高低和市场秩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我国是果蔬生鲜食品生产大国,每年的蔬菜产量达3亿吨,水果产量超过6000万吨,位居世界前列。

但果蔬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损耗率约为25%~30%①,年损失价值近800亿元人民币。

这不仅制约了农业生产,还影响了农民增收和居民食品安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费日趋多元化,人们对食品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食品冷链物流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冷链物流应遵守“3T”原则:产品的最终质量取决于冷链的储存与流通时间(time),温度( temperature )和产品的耐藏性(tolerance). “3T”原则指出了冷藏食品品质保持所允许的时间与产品温度之间存在的关系,由于食品冷链是以保证易腐食品品质为目的,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要求的供应链系统,所以它比一般常温物流系统的要求更高、更复杂,建设投资也要大很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一、基于食品安全的冷链物流管理的特点基于食品安全的冷链物流管理具有了以下新的特点:1、管理范围涉及整个生鲜食品供应链冷链物流管理的范围包括从生鲜食品的生产商到消费者整个流通加工过程,只有通过充分与冷链上游供应商之间的沟通,参与冷链食品的原材料采购供应、生产运作、成品的包装运输等物流活动,对供应商高效合理的整合与管理,才能从源头上把关保证食品安全。

2、管理体系的协同性与整体性基于食品安全的冷链物流管理,综合运用了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的原理和供应链管理原理,是一个集温度管控、冷库物流作业管理、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于一体的系统化的体系。

整个冷链物流管理需要整个供应链的上游和下游相互配合,共享信息资源,协调一致才能确保生鲜食品安全高效地到达目的地。

3、冷链物流管理的严控性·品质的保证是冷链物流的灵魂。

所有的温度控制措施及环节均为延长商品寿命及保证产品的品质服务。

冷链物流的储存、加工包装、配送、流通等等条件均与一般常温物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需配合的运送车辆及仓储设备也非常昂贵,因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冷冻、冷藏保温设备及周边配套设设施上。

此外,低温冷冻链体系的建立,除了要有节能的冷藏、冻储存库的设备外,更要有良好的管理及作业规范,才能维护低温食品的质量。

冷链管理是一个对管理和技术都要求很高的产业。

二、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的安全现状分析1、基础设施薄弱,冷链体系尚未形成,物流损耗严重目前我国肉类、水产和果蔬的冷藏运输率仅为10%~20%(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达到80%~90%),采摘、运输、贮存等环节中损失率达25%~30%(发达国家控制在5%以下)。

每年有3.7万吨蔬菜、水果在运送路上腐烂,如此多的农产品足可以供养2亿人的生活,损耗量居世界首位②。

大约大约90%的肉类、80%的水产品、大量的果蔬、牛奶和豆制品等基本上是在没有冷链保证下运销的。

果蔬损失率达25%~32%,蛋损失率达5%,肉类损失达3%,导致每年约有800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③;在欧美发达国家,易腐食品在整个运销过程中冷藏率达到100%,损耗率仅为1%~2%。

主要问题是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食品冷链物流体系,冷链硬件设施装备不理想,中低温库不足,制冷设备、冷藏车数量有限,无法为食品流通提供全程低温保障,并且食品冷链市场化程度很低,第三方物流介入很少,食品冷链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等问题,无法为生鲜易腐食品流通提供系统保障。

④2、冷链物流应用技术落后目前国内冷冻冷藏业的制冷技术、质量监控、车间环境温度和洁净度控制、卫生管理和包装技术等与国际标准有较大差距。

食品保鲜和冷藏运输技术落后,不能有效地克服物流过程中的腐败和串味;缺乏有效的安全检测和质量控制手段,对食品中药物残留、致病和腐败微生物以及有害化学物质的检测和控制尚未形成成熟的产业化技术。

例如:在乳制品方面由于冷链物流成本高,多数乳制品企业不愿意投入。

3、食品供应链还停留在传统模式上,质量安全无法追溯长期以来,由于许多食品企业从采购、生产到销售的整个供应链停留在传统的储运模式上,产品成本居高不下的状况难以改变。

我国易腐食品除了外贸出口的部分以外,在国内流通的易腐食品的物流配送业务多数都是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的,食品冷链的第三方物流发展十分滞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大大影响了食品冷链的在途质量、准确性和及时性。

同时,食品冷链物流缺乏基于安全性的质量监控或实时跟踪,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很大程度上产生于信息不对称、责任不可追溯等所致的市场失灵。

4、专业人员缺乏,食品冷链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冷链物流包含一系列复杂的活动,在这些活动的每个环节都需要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

例如:对美国物流管理者的调查显示,约92%的人具有学士学位,41%的人具有硕士学位,22%的人持有仓储工程师、配送工程师等资格证书。

而我国由于中国物流市场起步晚,学校培养的此类专业的毕业生较少,冷链物流的实际操作人员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规范操作意识较差。

⑦5、法规与标准不健全,信息化程度偏低冷链物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统一的标准和技术规范是其健康发展的基础。

当今我国冷链物流信息设备的缺乏,信息网络的不健全,造成我国食品物流冷链中的信息化建设非常落后,形成了冷链产品流通的盲目性。

很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对于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影响。

个别企业虽然拥有自己的生产系统或信息发布网站,但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交流平台,使得企业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严重阻碍了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

6、生鲜食品的物流成本偏高国外发达国家的食品物流成本已普遍降至20%以下,而我国目前食品行业特别是生鲜食品的物流成本偏高,约占到商品总价格的70%左右。

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部分是由于食品物流的“多品种、小批量”的配送方式、以及食品行业苛刻的保管条件和保鲜程度所决定的,但主要原因还是食品物流的规模及管理水平决定的。

食品行业物流成本过高,已经直接导致食品的终端价格趋高,进而不利于食品企业的发展。

三、基于食品安全问题的物流保障措施1、加快食品冷链物流标准和法规建设,完善冷链物流市场建设国家应出台相关的行业标准和法律法规规范食品冷链物流操作,如冷链能耗与效率标准、冷链最佳作业操作标准、冷库环境温度与冷藏运输温度控制标准、易腐食品运输车辆制冷配置标准等。

建立和实施统一的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体系,规范食品品质等级、添加剂、微生物、重金属、药物残留等有害因素检测和控制技术。

同时制定强制性行业标准,保证冷链物流技术实施标准化。

另外,由于建立冷链物流中心投资成本高,资金回收慢。

据调查,建10000平米冷库,企业在硬件设备上需投入经费4000多万元。

为加快冷链物流发展,政府可以设立冷链物流市场建设专项资金,加大对企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以减轻企业前期投入负担。

同时,一个国家的食品冷链保障体系建设,单靠任何一方都是难以有效推进的。

它需要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通力合作。

政府应当制定食品冷链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鼓励措施,加强行业规划的方向性引导;行业协会应发挥沟通协调作用,制定并落实行业整体规划和行业规范;企业应根据市场规则具体运作,合力推动我国食品冷链的逐步发展。

2、加强冷链物流技术研究,加速冷链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应加快冷链物流相关技术的研究、推广与应用,如:物流过程动态品质检测、跟踪技术、冷链流通与营销信息化技术、机械制冷贮藏、气调贮藏、保鲜剂涂膜、低温高湿保鲜、辐照保鲜、高压保鲜、高温处理保鲜、生物保鲜、高压静电场保鲜和纳米保鲜等技术、以及无损检测等。

同时,应建立有统一标准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交换系统,全面动态监控各种冷藏车和冷库,及时了解库存产品的保质期和库龄。

此外,通过建立食品冷链的物流信息系统为冷链提供准确的市场动态和信息沟通,亦可为为食品安全核查提供可溯源性信息支持;保证冷链上产品的物流运动方向,极大地节约信息储存和传递成本,使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3、加强对食品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依托3PL推动冷链物流的发展冷链物流管理和工程人才缺乏是限制我国冷链物流快速发展的瓶颈。

国家有关部门和教育机构应制订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政策;企业应积极开展在岗人员职业培训,按照食品冷链行业标准规定的良好操作规范,培训员工掌握冷链质量控制和管理的技能;高校应在食品冷链整体规划与标准研究的基础上,加强与食品冷链企业合作,搭建国内外食品冷链物流的学习交流平台,培养冷链物流领域的高技能人才。

除了人才战略外,第三方物流也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冷链物流系统的建设投资大,对于中、小低温食品生产商及制造商而言,只有依赖大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机构才能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因此,当前应大力推进第三方物流企业进军冷链物流市场。

同时企业的产品想要辐射全国,就必须借助于提供完整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使冷冻冷藏产品配送服务更大限度地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解决企业冷冻冷藏物流的发展瓶颈。

作为物流的先进模式,独立于供给方和需求方的第三方物流,是社会化分工和现代化物流发展的方向。

4、提高基于食品安全的冷链物流运输效率,降低冷链物流成本冷链运输是冷链管理的重要部分,冷链运输成本高,而且包含了较复杂的移动制冷技术和保温箱制造技术,冷链运输管理包含更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冷链运输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冷链物流的运输效率:1)车辆形式的正确选择市场上冷藏车辆种类繁多,选择什么形式的车辆最适合本企业的运作模式,是购置车辆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

运营单位选择车辆的范围应首先要考虑交通部门批准的冷藏车辆系列。

2)车辆大小的正确选择冷藏车辆吨位大小会影响到运营成本并限制车辆的使用安排。

一般来讲,车辆越大单位货物的运输成本越低。

这也是为什么国外道路上跑的很多是大吨位的车辆,而国内受多方面条件的限制,选择车辆考虑的因素要多一些。

选择车辆大小应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

运输业务模式、运输道路限制、订单批量等。

3)制冷方式的正确选择及温度的严格控制目前冷藏车辆的制冷形式主要分为独立车载发动机制冷,冷板制冷等形式。

独立车载发动机制冷形式应用的较普遍,它的优点在于不受时间和运输距离的限制,可调节不同温度范围。

冷板制冷的优点在于车厢内温度较稳定,可多次卸货并且没有途中发动机损坏的风险,但缺点是温度范围较窄,需制冷等待时间和不能接力运输等。

4)运输路线合理管理生鲜食品的多样性以及配送次数的增加,提高了低温物流车辆排程及路线管理的难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