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在我国主要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主要传染源为是小型啮齿动物鼠类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

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在第1~2病日多属正常,第3病日后逐渐升高,可达(15~30)×109/L。

少数重症患者可达(50~100)×109/L。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由于血浆外渗,导致血液浓缩,所以从发热后期开始至低血压休克期,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升高,可达150g/L和5.0×1012/L以上。

血小板从第2病日起开始减少,一般在(50~80)×109/L左右,并可见异型血小板。

尿常规可见第2病日即可出现,第4~6病日尿蛋白常达最高受损值。

突然出现大量尿蛋白,对诊断很有帮助。

多数患者在低血压休克期,少数患者在发热后期,尿素氮和肌酸酐开始升高,移行期末达高峰,多尿后期开始下降。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本病潜伏期4~46天,一般为7~14天,以2周多见。

典型病例病程中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的五期经过。

诊断依据:在发病季节,于发病前两个月内曾到过疫区,或有与鼠类直接和间接接触,食用鼠类污染的食物或有接触带病毒的实验动物史。

起病急,有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常依次出现低血压、少尿及多尿现象。

面、颈、上胸潮红(即三红),重者似酒醉貌。

眼结合膜和咽部充血,软腭、腋下、前胸等部位可见出血点(点状、条索状、集簇状),并可伴有眼结合膜水肿及眼睑、面部浮肿。

肾区有叩击痛。

实验室检查可见大量尿蛋白,肾脏及肝脏功能受损,血小板急剧下降。

确诊依据:经血或尿特异性抗原检测阳性,血清特异性IgM 抗体阳性或双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4倍增高者(间隔一周)。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世界上人类病毒性出血热共有13种,根据该病肾脏有无损害,分为有肾损及无肾损两大类。

在我国主要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在病原体未解决前,在我国称流行性出血热(EHF);在朝鲜称朝鲜出血热(KHF);在俄罗斯称出血性肾病肾炎(HNN);由于特异性血清学诊断的确立及病原学的解决,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统一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

现我国仍沿用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名。

1.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2.主要传染源是小型啮齿动物、包括姬鼠属(主要为黑线姬鼠)、大鼠属(主要为褐家鼠、大白鼠)、鼠(棕背、红背)、田鼠属(主要为东方田鼠)、仓鼠属(主要为黑线仓鼠)和小鼠属(小家鼠,小白鼠)。

我国已查出30种以上动物可自然携带本病毒,除啮齿动物外,一些家畜也携带EHFV,包括家猫、家兔、狗、猪等,证明有多宿主性。

这些动物多属偶然性携带,只有少数几个鼠种从流行病学证明为本病的传染源,其中在我国黑线姬鼠为野鼠型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和传染源,褐家鼠为城市型(日本、朝鲜)和我国家鼠型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大林姬鼠是我国林区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

至于其他携带本病毒的鼠类在流行病学上的作用,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3.传播途径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

目前认为有以下途径可引起出血热传播:(1)呼吸道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感染。

(2)消化道进食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水,经口腔黏膜及胃肠黏膜感染。

(3)接触传播被鼠咬伤、鼠类排泄物、分泌物直接与破损的皮肤、黏膜接触。

(4)母婴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5)虫媒传播老鼠体表寄生的螨类叮咬人可引起本病的传播。

4.人群易感性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较低,在野鼠型多为3~4%以下;但家鼠型疫区隐性感染率较高,有报告为15%以上,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二次感染发病罕见。

病后在发热期即可检出血清特异性抗体,1~~2周可达很高水平,抗体持续时间长。

2检查1.血常规(1)白细胞计数第1~2病日多属正常,第3病日后逐渐升高,可达(15~30)×109/L。

少数重症患者可达(50~100)×109/L。

(2)白细胞分类发病早期中性粒细胞增多,核左移,有中毒颗粒。

重症患者可见幼稚细胞呈类白血病反应。

第4~5病日后,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较多的异型淋巴细胞。

由于异型淋巴细胞在其他病毒性疾病时亦可出现,因此不能作为疾病诊断的主要依据。

(3)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由于血浆外渗,导致血液浓缩,所以从发热后期开始至低血压休克期,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升高,可达150g/L和5.0×1012/L以上。

(4)血小板从第2病日起开始减少,一般在(50~80)×109/L左右,并可见异型血小板。

2.尿常规(1)尿蛋白第2病日即可出现,第4~6病日尿蛋白常达或。

突然出现大量尿蛋白,对诊断很有帮助。

部分病例尿中出现膜状物,这是大量尿蛋白与红细胞和脱落上皮细胞相混合的凝聚物。

(2)显微镜检可见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

此外尿沉渣中可发现巨大的融合细胞,这是EHF病毒的包膜糖蛋白在酸性条件下引起泌尿系脱落细胞的融合。

这些融合细胞中能检出EHF病毒抗原。

3.血液生化检查(1)血尿素氮及肌酸酐多数患者在低血压休克期,少数患者在发热后期,尿素氮和肌酸酐开始升高,移行期末达高峰,多尿后期开始下降。

(2)血酸碱度发热期血气分析以呼吸性碱中毒多见,这与发热及换气过度有关。

休克期和少尿期以代谢性酸中毒为主。

(3)电解质血钠、氯、钙在本病各期中多数降低,而磷、镁等则增高,血钾在发热期、休克期处于低水平,少尿期升高,多尿期又降低。

但亦有少数患者少尿期仍出现低血钾。

(4)凝血功能发热期开始血小板减少,其黏附、凝聚和释放功能降低。

若出现DIC血小板常减少至50×109/L以下。

DIC的高凝期出现凝血时间缩短。

消耗性低凝血期则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酶原时延长和凝血酶时间延长。

进入纤溶亢进期则出现纤维蛋白降解物(FDP)升高。

4.特殊检查(1)病毒分离发热期患者的血清、血细胞和尿液等标本接种Vero~E6细胞或A549细胞中,可分离出汉坦病毒。

(2)抗原检查早期患者的血清、外周血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以及尿和尿沉渣细胞,应用汉坦病毒的多克隆或单克隆抗体,可检出汉坦病毒抗原。

常用免疫荧光或ELISA法,胶体金法则更为敏感。

(3)特异性抗体检测包括血清中检测特异性IgM或IgG抗体。

IgM抗体1∶20为阳性,发病第2天即能检出。

IgG1∶40为阳性,1周后滴度上升4倍有诊断价值。

目前认为核蛋白抗体的检测,有利于早期诊断,而G2抗体的检测,则有利于预后判断。

新近国外研究免疫色谱快速试验以重组核蛋白(NP)为抗原来检测患者的IgM抗体5min能出结果,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

(4)PCR技术应用RT~PCR方法检测汉坦病毒RNA,敏感性高,可作早期诊断。

3诊断编辑1.疑似病例疫区及流行季节,急性发热,全身高度衰竭,乏力,头痛,眼眶痛,腰痛,面、颈、上胸部潮红者,或伴少尿,低血压。

2.确诊病例①皮肤黏膜出血征象,末稍血小板减少,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尿蛋白阳性。

②病原学或血清学检验获阳性结果。

4治疗1.一般治疗早期应严格卧床休息,避免搬运,以防休克,给予高营养、高维生素及易消化的饮食。

2.液体疗法发热期由于特有的血管系统损伤,血浆大量渗出及出血;高热,进食量减少,或伴有呕吐或腹泻,使大量体液丧失,血容量急剧减少及内环境严重紊乱,是发生低血压休克及肾损的主要原因。

3.皮质激素疗法中毒症状重可选用氢化考地松每日100~200mg或地塞米松5~10mg加入液体稀释后缓慢分次静滴。

4.止血抗凝疗法根据出血情况,酌情选用止血敏、安络血及白药,但早期应避免用抗纤溶药物。

5.抗病毒疗法(1)病毒唑。

(2)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3)免疫血清治疗。

6.免疫疗法。

7.低血压休克期治疗应针对休克发生的病理生理变化,补充血容量,纠正胶体渗透压和酸碱平衡,调整血管舒缩功能,消除红细胞、血小板聚集,防止DIC形成和微循环淤滞,维护重要脏器功能等。

8.少尿期治疗包括移行阶段及多尿早期,治疗原则应是保持内环境平衡,促进利尿,防治尿毒症、酸中毒、高血容量、出血、肺水肿等并发症以继发感染。

9.多尿期治疗治疗原则是及时补足液体及电解质,防止失水、低钾与低钠,防止继发感染。

补充原则为量出为入,以口服为主,注意钠、钾的补充。

一、症状【临床表现】在肾综合征出血热中以汉坦病毒和贝尔格莱德-多布拉伐病毒引起者症状较重,而汉城病毒引起者次之,普马拉病毒引起者症状较轻。

1.临床分期本病潜伏期4~46天,一般为7~14天,以2周多见。

典型病例病程中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的五期经过。

非典型和轻型病例可出现越期现象,而重症患者则出现发热期、休克和少尿期之间的重叠。

(1)发热期:除发热外主要表现有全身中毒症,毛细血管损伤和肾损害征。

①发热:少数患者起病时以低热、胃肠不适和呼吸道感染样前驱症状开始。

一般体温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

轻型患者热退后症状缓解,重症患者热退后病情反而加重。

多数患者突然起病有畏冷、发热,体温39~40℃之间,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热程多数为3~7天,少数达10天以上。

②肾损害:主要表现尿蛋白阳性,镜检可发现管型等。

③毛细血管损害征:主要表现为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

皮肤充血:主要见于颜面、颈、胸等部潮红,重者呈酒醉貌。

黏膜充血见于眼结膜、口腔的软腭和咽部。

皮肤出血:多见于腋下及胸背部,常呈搔抓样,条索点状瘀点,黏膜出血常见于软腭呈针尖样出血点,眼结膜呈片状出血。

渗出水肿征:主要表现在球结膜水肿,一般渗出水肿征越重,病情越重。

轻者眼球转动时球结膜似涟漪,重者球结膜呈水泡样,甚至突出眼裂。

部分患者出现眼睑和脸部水肿,亦可出现腹水。

少数患者有鼻出血、咯血、黑便或血尿。

如在病程第4天至第6天,腰、臀部或注射部位出现大片瘀斑,可能为DIC所致,此是重症表现。

④全身中毒症:多数患者出现全身酸痛、头痛和腰痛。

少数患者出现眼眶疼痛并以眼球转动时为甚。

头痛、腰痛、眼眶痛一般称为“三痛”。

头痛为脑血管扩张充血所致;腰痛为肾周围组织充血、水肿以及腹膜后水肿有关;眼眶痛是眼球周围组织水肿所致,重者可伴有眼压升高和视力模糊。

部分患者可出现嗜睡、烦躁、谵妄或抽搐等神经精神症状,此类患者多数发展为重型。

多数患者可以出现胃肠中毒症状,此类患者多系肠系膜局部极度充血和水肿所致。

腹泻可带黏液和血,易误诊为肠炎或痢疾。

出现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呃逆,亦可有腹痛、腹泻。

腹痛剧烈者,腹部有压痛、反跳痛,易误诊为急腹症而进行手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