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历史教育学改革摘要历史教育学是近十几年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对于它的框架和体系,还处于探索和研究之中。
目前我国历史教育学还存在着理论研究不足和应用研究薄弱等缺陷,要逐步完善这一学科的理论体系,应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认识论的实践——理论——实践的基本原理,结合现代教育理论,加强历史教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给历史教育学中的基本概念和规律以确定的表述;还应该加强应用研究,使历史教育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主要是中学的历史教学实践)相结合。
高等师范院校的历史教育学教学,必须加强实践训练,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
关键词:历史教育学理论体系应用研究微观教学实践一、目前历史教育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历史教育学是研究历史教育整个过程的一门科学,它是在历史教学法不断深入和升华的基础上构建的新兴学科,是历史教育本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历史教育学的兴起,是近十几年的事情。
1987年,我国教育界响亮地提出:“我们不但要有自己的普通教育学,还要有自己的学科教育学,”把历史教育学的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
紧接着,一批关于历史教育学的理论文章和专著相继问世。
最早是1989年9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和同年12月河北教育出版社分别出版的《历史教育学》专著(作者分别是上海师范大学的王铎全教授和北京教育学院的赵恒烈教授),成为该类科研新成果的代表。
之后,陆陆续续又出版了一些有关历史教育学方面的教材和专著,如周发增、张显传、崔粲等教授主编的《历史教育学新论》,金相成教授主编的《历史教育学》等。
就这些著作来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纵横结合,由理论到实践,以比较开阔的思路构建了历史教育学学科体系,为创建中的历史教育学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但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理论研究不够深入从目前有关历史教育学的出版物来看,它的理论研究深度还远远不够,这主要表现在: 1.历史教育学中涉及的某些概念,至今还没有科学的界定。
首先,历史教育学缺少自己的专有概念与范畴,很多是从其他学科中借用而来的。
如论述历史教育与发展学生智能的关系时完全搬用一般哲学的概念范畴;论述历史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时,多借用心理学的概念范畴等,缺乏历史教育学所特有的概念体系。
其次,历史教育学中对某些概念意义的解释不够严谨和规范。
如历史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有说是“新型交叉科学,”有说是“应用教育理论学科。
”又如对历史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看法,一说是“把整个历史教育活动(包括教学过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一说是“仍以学校教育为主,”一说是“历史教育的对象”是“社会的全体成员。
”由于各家之说五花八门,造成了理论上的困惑。
2.教育学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
由于对历史教育学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不尽一致,目前历史教育学存在着多种理论体系。
我们以比较有代表性的三部历史教育学著作为例。
王铎全教授的《历史教育学》认为,历史教育学应由三大部分组成,即“历史教育基础论”、“历史教育实践论”、“历史教育研究法”,并由此构筑了自己的历史教育学框架。
金相成教授的《历史教育学》主要着眼于研究课堂中的教学与教育,作者从历史教育的价值观、教学目标、过程和组织形式、学业评价、教师的素质和进修等13个方面,分门别类地作了研究与探讨。
而周发增等教授的《历史教育学新论》则是着眼于方法论和“大教育观”,从这两点来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特点的历史教育学理论体系。
这些先后出版的历史教育学专著,把历史教育放在社会教育的视野里进行审视和考察,以比较开阔的思路分别论述了历史教育史、比较历史教育、社会历史教育、家庭历史教育和学校历史教育等内容,阐述了历史教育的性质、地位和功能,分析了历史教育过程(包括课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中的问题,从而构建了历史教育教学理论的新体系,为创建中的历史教育学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但从宏观上看,一门学科如果缺乏自身的学科理论体系,对教育、教学实践就难以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3、有些历史教育学著作还脱不掉历史教学法的痕迹,学科体系陈旧,对一些专题的研究重视不够。
如对历史教育学科中德育内容的结构和教学目标的层次问题还缺乏系统研究;对在历史教育中为何把贯彻思想品德教育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统一起来的问题既缺乏理论探讨也缺乏实验性研究,等等。
(二)应用研究还很薄弱历史教育学既是一门应用教育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仍是历史教育学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
但目前历史教育学在应用研究方面也还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 1、历史教育学理论脱离了教育实际。
历史教育学的专著大都出自高校教师之手,主要是通过对各种文献资料和著述进行整理加工而形成的,而对现实中历史教育教学实践的考察和研究较少。
因而,一些教育理论脱离教育实际,在实践中无法运用。
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在课堂上只讲理论,不讲实践,理论不能反映当前教育改革的实际,使理论与实际对不上号;二是教育理论在实际中难以贯彻,多数教师对新的教学理论兴趣不大、不重视,因而不能充分利用先进的教育改革理论提高教学效果。
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就是深入教学实际太少,因而提出的一些教育理论和中学教学脱节,即使是正确的理论,但由于教育普及的不够,没有被广大教师所掌握和接受,因而也没有在实际教学中发挥指导作用。
2、思想认识上的模糊也削弱了应用研究。
有人认为,历史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研究并不能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因而只有等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搞好了,教学经验积累了,历史教育学的研究才具备坚实的基础。
这种认识上的偏颇也影响了应用研究的进行。
实践经验固然重要,但也要看到理论的超前作用。
布鲁纳提出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在教学方法上提出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通过发现来掌握规律性知识或知识基本结构的主张(即“发现法”),促使当时美国的学校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热潮;原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是在长期实验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对改革教学、培养学生能力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教学理论来源于教学实践,但具体的教学实践并不等于教学理论。
为了研究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力求从理论上给予阐述,就必须明确提出研究课题,积极开展教学实验。
同时,历史教学的种种原理、原则、方法正确与否,也必须接受教学实践的检验。
应用研究,就是要走到中学教学把理论放在教学实践中去,通过跟踪测验、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等手段,检验所提出的理论原则方法是否正确,并加以修正和完善,而教学实践中所取得的大量数据材料,又是阐明和发展理论的可靠依据。
当然,作为一门科学,不能停留在现有的经验上,要将这些经验加以升华,从众多的的经验中找出一般的规律,予以理论的概括,这样才有普遍指导意义。
二、有关历史教育学改革的几点设想(一)加强历史教育学的理论研究,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教育学理论体系。
历史教育学的理论探讨,涉及到多种课题内容。
一种是探索历史教育学中涉及的一些概念和一般规律问题,这种课题的理论研究不仅要求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理论——实践的基本原理出发,对学科的教育规律不断加深认识,而且要求通过现代教育理论,不断地拓宽审视教学概念和教学规律的视角,通过研讨、论证、分析,给历史教育学中的基本概念和教育规律以确定的表述,并逐步完善历史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使之具有中国特色。
一种是就教学中某个问题进行理论上的阐述,以期引起人们研究并付诸实践的课题,如历史教学与国情教育、历史教学与能力培养、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等等,这类课题不仅要求吸收相关学科的营养,而且要综合研究本学科与教育学的关系。
例如,把STS (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的观念引入历史教育学,就是对传统教学法和教育观念的突破。
再一种就是专门研究学生学习历史教育学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如学生学习历史教育学的兴趣、学生学习历史教育学的心理基础、历史教育学学习中的识记与应用等。
由于这类问题的研究,理论性强、涉及面广,其研究功能更集中地表现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学习心理理论上。
因此,在研究中更要注意把握好主题,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方法进行研究,认识学生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的心理规律,历史教育同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从而作出科学的回答。
(二)注重历史教育学的应用研究,使历史教育学理论与历史教学实践相结合,应用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是历史教育学研究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
因此,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研究,也要重视应用研究。
十多年来,尽管国内历史学界已提出过数十种历史教育学的框架,为什么还达不到统一的认识呢?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应用研究脱离教育实际,很多问题还停留在设定假设阶段,拿不出足以证明模式的实际数据与样本。
由于研究方法不完善,必然导致研究成果的不完善。
闭门造车,即使是穷尽脑汁,也绝不可能最终解决有重大意义的研究课题。
因此,我们要真正解决历史教育学的应用理论问题,就必须在研究方法上有一个同以前大为不同的改变。
首先,深入到教学实际中去研究,主要是到中学教学实际中去研究。
历史教师进行历史教育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这类研究与教师的工作实践密切结合,是教师所熟悉的,又是直接服务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
大学历史教育研究应当与中学历史教学密切结合起来,把教育改革的实践经验反映到理论上,使历史教育研究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不断出现的基础上加强其宏观的综合性;同时,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可以使中学历史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改革教学方法,使历史科学的最新成果及时发挥其社会效益。
因此,深入中学实际,开展教学实验,总结优秀教师的经验,应当成为研究、建设历史教育学的源泉和出发点。
当然,这样的研究不是一两个人所能胜任的,也不是短时期内所能完成的,而是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特别是靠教师的长期紧密合作。
只有这样,应用理论研究问题才可能逐步得以解决。
其次,要重视微观问题的研究。
历史教育学在宏观上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促进了历史教学观念的更新。
但是,由于历史教育学主要是通过对各种文献资料和著述进行整理加工而成,对现实中历史教育教学实践的考察和研究较少,缺乏大量的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因而没能从微观上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产生多少指导作用和影响,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际脱节的情况仍然比较严重。
为此,广大中学历史教师、教研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应重视对历史教学中一些微观问题的研究,重视对大量历史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的理论性总结和概括,并注意根据实践经验对原有的历史教育学理论和观点进行修改或补充。
最后,加强完善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环节。
历史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它的学习对象是高等师范院校历史系的学生——即未来的中学历史教师,学习和研究历史教育学,当然首先要从教学入手。
但是,目前很多院校的历史教育学形同虚设,“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没有把历史教育学放在应有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