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誉权的法律保护制度研究

名誉权的法律保护制度研究

目录一、引言 (2)二、名誉和名誉权的概述 (3)三、名誉权的内容及历史发展 (5)四、我国名誉权的法律保护 (6)五、我国名誉侵权的法律适用 (12)六、我国的名誉权法律保护的缺陷及建议 (14)七、结束语 (15)八、参考文献 (16)名誉权的法律保护制度研究引言自从《民法通则》实施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诉讼到人民法院的损害名誉权案件日益增多。

但由于这类案件情况比较复杂,法律对这类案件只有原则的规定而无具体的规定。

因而,人民法院审理这类案件的难度较大,审判实践不多,经验不足,在对侵权行为的认定和正确运用法律等方面还存在着争议,对侵犯名誉权的案件立案审理的不多。

这就无形中给侵权人有了可乘之机,使受害的公民、法人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笔者试通过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参加社会实践,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名誉和名誉权的概述(一)名誉的概念语义学上解释名和誉,都含有誉的意思,指美好的名声,名为令名,誉为美誉,有令名始获美誉,因谓令名曰名誉,名誉即为个人和团体的名声。

1大陆法系一般认为,所谓名誉,系指一个人在社会上的评价,并非指名誉感情,是由第三人的评价,为人的评价不限于道德方面,也包括技术方面。

英美法系一般认为名誉是指具有良好的地位、声望,并为人所尊重,或者对于人的道德品质、能力和其他品质的一般评价。

2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名誉“是社会不特定的他人对名誉主体的品行、德行、才能、水平、信用等的一般评价以及名誉主体对这种评价的能动反映”。

3我们一般认为名誉是指社会上人们对公民或法人的品质、情操、才干、声望、信誉和形象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

公民的名誉代表着人格的尊严,这种评价和尊严,关系到该公民或法人在社会上的信用和声誉的高低。

也是他们能否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的标志。

(二)名誉权的概念及特征1、名誉权的概念关于名誉权的概念,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观点,如有的学者认为,“名誉权是指公民和法人就其自身属性和价值所获得的社会评价,享有的保有和维护的人格权”;4有的学者认为,“名誉权是公民或法人所享有的,有关自己的社会评价而不受他人侵犯的一种人身权利”;5有的学者认为,“名誉权是指公民和法人依法对其名誉所享有的不受他人侵害的权利”6等。

由此可见,名誉权是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的社会评价、人格尊严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

《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1《现代汉语词典》,上海辞书社1983年版,第248页。

2[英]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词典》(中文版),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418-419页。

3张新宝:《名誉权的法律保护》,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9-30页。

4杨立新:《人身权法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591页。

5佟柔:《中国民法》,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第486页。

6王利明、杨立新、姚辉编著:《人格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13页。

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名誉权主要包括公民名誉权和法人名誉权两种。

公民的名誉权通常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任何新闻报道、书刊进行真人真事的报道都不得与事实不符,影响公民原有的社会评价;(2)公民个人隐私受法律保护,任何个人和组织都无权向社会公开或传播;(3)任何人都不得以侮辱、诽谤的方法,损害他人的名誉;(4)任何人不得捏造事实,陷害他人,损害其名誉。

法人的名誉权虽其本身无直接经济内容,但往往对法人活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重大影响。

机关事业法人的名誉权受到侵害,其社会威信就可能降低,工作计划就可能受阻;企业法人的名誉权受到侵害,就可能使其生产、经营、销售受到影响,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倒闭。

2、名誉权的特征名誉权是以名誉作为客体的,所谓名誉权,乃是指公民和法人对其名誉所享有的不受他人侵害的权利。

不论是公民的名誉权,还是法人的名誉权,都具有如下特征:(1)法定性。

名誉权作为一种人格权,不是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而是法律赋予公民和法人所享有的一项权利,受国家法律的保护。

(2)专属性。

名誉权是主体所固有的,与其人身不可分离的权利,它既不能转让,也不受他人剥夺,也不能由主体的自由意志而随意抛弃。

它随着公民的出生或法人的成立而产生,并随着公民的死亡或法人的终止而消灭,权利主体在生存和存在的期限内始终享有名誉权。

(3)名誉不具有财产性,但与财产利益相关联。

名誉权作为一种人格权利,其本身不具有财产利益,也不能用货币来计算其价值。

但它体现了主体的重要的精神利益,并且与财产利益有着密切的联系。

杨敦和先生认为名誉不仅能为“个人争取友谊、赢得尊敬、满足心理上之基本需要,且随美名而来的形象与信用,亦可增强吾等交易上之地位,扩大吾等对社会之影响,进而获取各种经济上或精神上之实益。

”7所以侵害名誉权的行为往往会给当事人造成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损害。

7杨敦和:“论妨害名誉之民事责任”,《辅仁法学》第三期(4)名誉权为绝对权。

绝对权是指义务人不确定,权利人无需经义务人实施一定的行为就可以实现的权利。

名誉权的行使,不必借助他人的积极行为,只要义务人不加妨碍和侵犯,名誉权就可以实现。

二、名誉权的内容及历史发展(一)名誉权的内容1、名誉保有权。

由于名誉是一种客观的社会评价,权利人无法以主观的力量人为的去改变它、支配它,只能对已获得的名誉予以保有。

名誉保有权包括,一是保持自己的名誉不降低、不丧失,二是在知悉自己的名誉处于不佳状态时,可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改进它。

名誉保有权的实质,不是以自己的主观力量左右社会评价,而是通过自己的行为业绩、创造成果作用于社会、使公众对自己的人格价值予以公正的评价。

2、名誉维护权。

名誉权人对自己的名誉有权维护。

一方面,对于其他任何人有不得侵害的请求权,任何其他人都负有不得侵害名誉权的法定义务。

另一方面,对于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人,名誉权人基于维护权,可以寻求司法保护,要求司法机关对侵权人进行民法制裁,同时对自己遭受损害的权利进行救济。

3、名誉利益支配权。

名誉权人虽然就社会对自己的评价不能够进行支配,但对于名誉权所体现的利益却能够进行支配。

公民、法人可以利用自己良好的名誉,以他人进行广泛的政治、经济交往,使自己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财产效益;当然也可以不利用它。

但是,名誉利益的支配权,不包括抛弃权、处分权,不能将名誉利益任意抛弃,也不得任意转让,更不能由继承人继承。

这一点,是由名誉权的性质所决定的。

(二)我国名誉权的历史发展我国古代法律历来将侮辱行为作为犯罪予以制裁。

《尚书·伊训》记载,商朝有所谓三风十罪,三风分别为巫风、淫风、乱风。

8汉代的《九章律》则规定“欺谩”、“坞罔”等罪名。

唐律将侮辱长者列为十恶大罪。

《大清民律草案》总则编第二章第五节以“人格保护”为节名,设第49条至第55条共七个条文。

其立法理由书中提到,生8王冠玺:《两岸名誉权制度之研究》,台湾大学法律系研究所1999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6页。

命、身体、名誉、自由、姓名、身份等为人格权。

该草案第960条规定,“害他人之身体、自由或名誉者,被害人于不属财产之损害,亦得请求赔偿相当之金额”。

中华民国时期的“民法”第195条借鉴《德国民法典》第823条的规定,将名誉作为侵权行为的客体加以保护,但在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确认名誉权。

新中国民法对名誉权的确认始于1986年的《民法通则》,该法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民法通则》第120条也规定了侵害名誉权的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的一系列司法解释都确认了关于名誉权的保护问题。

例如:最高人民法院《民法通则实施意见》、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精神损害赔偿司法解释》以及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等都对名誉权作出了专门规定。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的许多批复都涉及名誉权的保护问题。

三、我国名誉权的法律保护(一)侵害名誉权的构成及认定1、在侵害方式上,主要是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的名誉。

所谓侮辱,是指以语言或行为公然损害他人人格,毁坏他人名誉的行为。

在侮辱他人的情况下,行为人主观上都具有毁损他人名誉的故意和目的,即主观上具有恶意。

所谓诽谤,是指因过错捏造并散布某些虚假事实、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

应当指出的是,侮辱和诽谤可能是公开的,也可能是不公开的。

公开的侮辱和诽谤并不要求范围很大,即使当着一个人的面,对另一公民进行侮辱和诽谤,也属于公开侵犯他人名誉权;不公开的侮辱和诽谤包括在给他人的信件中对该人进行辱骂、诽谤,或者在无第三人在场时对他人进行侮辱。

如向他人身上泼粪便、用录音机播放叫骂声等。

这种侮辱不一定在社会上造成公开影响,但侵害了公民的人格尊严,因此也构成了对公民名誉权的侵害。

2、在侵害对象上,被侵害人是特定人。

无论是侮辱、诽谤还是其他行为,要构成对名誉权的侵害行为,必须具有特定的侵害对象,也就是说妨害名誉的行为必须指向特定的人。

当然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如果所指定的对象是特定环境、特定条件下的具体人,即使没有指名道姓,同样可以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害。

如某些“纪实”文学作品,在“描写”中对特定的人进行侮辱、诽谤,虽然使用的是代号或假名,但读者一看便可知晓其所指向的对象,这显然不能因其使用代号或假名而否定作者侵权。

3、在主观过错上,侵害人可能是故意,也可能是过失。

在确定侵害名誉权责任时,应当确定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过错。

在一般情况下,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名誉权的,只能是故意,绝非过失。

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新闻报道失实或履行职务的疏忽,也可能造成对他人名誉权的损害。

如报刊、杂志因审查不严,刊登、发表或转载有损他人名誉的文章,并不能因为是过失而免除其民事责任。

又如医疗机构未经患者同意,无意中公布了公民患有淋病、梅毒、麻风病或艾滋病等病情,致使患者名誉受到损害的,亦构成对该公民名誉权的侵害。

4、在客观上,具有非法侵害他人名誉权的事实。

所谓名誉侵权的事实,是指侵害人从事了法律所禁止的有损他人人格、名誉的行为,而给被害人带来了名誉方面的损害。

有一种观点认为,只要客观事实存在,陈述真实,就不构成名誉侵权。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因为陈述的内容虚假与否,不是名誉侵权的必要前提,关键在于所陈述的内容是否是法律所禁止的,是否有损于他人的人格和名誉。

如果陈述虚假,但无损他人的人格和名誉,不违反法律,就不构成名誉侵权。

反之,如果违反法律规定,发表有损他人人格和名誉的言论,涉及的事实虽然真实,也可能构成名誉侵权。

如故意指责某人暴饮暴食、抽烟酗酒、行为放荡等,虽然可能是真实的,并不存在捏造事实的问题,但若给该公民的社会综合评价和个人正常生活带来不良影响,则有可能构成名誉侵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