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市交通规划方法研究摘要:为了解决小城市机动车拥有量及道路交通量显著增加从而引发的交通问题,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本文探讨了……,研究了……,研究表明……城市决策者在采取一系列工程性措施之后认识到,进行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性措施。
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是对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在城市道路空间网络上流动规则的规划,可分为城市交通管理战略规划、城市交通综合管理规划和城市交通专项管理规划三个层次。
其根本目的是在利用现有道路资源的同时,充分挖掘道路通行潜力,以达到改善交通的目的。
即在系统工程理论的指导下,分步有效地实施城市交通管理的各项措施,以最大程度地缓解和预防交通供需矛盾。
本论文通过对城市交通管理规划的一般理论的归纳和总结,提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定小城市交通管理规划的方法。
主要研究内容有:从交通的角度对小城市进行界定的方法;小城市交通出行特征分析;交通数据采集方法和处理技术;小城市交通需求预测与分析;在分析城市交通管理模式、管理策略和管理措施后,总结了小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方案所包含的内容以及交通管理规划的评价、调整和滚动的过程和内容。
最后,通过湖南省溆浦县交通管理规划方案的设计及评价,形象具体地说明了小城市交通管理的规划方法。
关键词:小城市;交通管理规划;交通特征;交通需求预测;交通需求分析1.1 研究背景及意义近年来,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城市机动车拥有量及道路交通量急剧增加。
由此引起的交通问题,如交通拥挤、交通事故的增加和环境污染的加剧,严重影响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并成为制约城市经济发展和的重要因素。
为解决交通拥堵、交通秩序混乱等一系列困扰城市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交通问题,各地政府一方面大幅度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扩大城市道路网容量和增加交通设施供给;另一方面,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通过交通管制和法规宣传来整顿交通秩序,完善城市交通管理政策和提高技术设施,努力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充分挖掘现有交通设施的潜力。
但是在此过程中,人们认识到仅仅通过城市交通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性措施来解决交通问题是不够的,必须提高交通管理的科学性,加强交通管理政策措施研究,发挥交通管理这一现代科学技术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中的特殊作用,因此提出要制定科学的城市交通管理规划。
所谓的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是指对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在城市道路空间网络上流动规则的规划,是一项整体和局部、战略和战术、长期和短期相结合的规划,可分为城市交通管理战略规划、城市交通综合管理规划和城市交通专项管理规划三个层次。
其根本目的是:在充分利用现有道路资源的同时,充分挖掘通行能力潜力,改善交通秩序,缓解交通拥堵,提高交通的安全性;通过对交通改善结果的分析,对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及管理、体制改革、政策与法规的修正、交通设施设计与建设提出反馈意见。
它是在现有资源有限的约束条件下,基于交通工程技术和系统工程原理,针对城市道路交通的基本问题,以交通安全、畅通环保及高效便捷为目标,系统而优化地提出交通改善方案,解决交通问题。
交通管理规划紧密依托城市总体规划和交通规划,从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的角度入手,针对交通管理的所有对象进行分析、评价,找出解决交通问题的方法,最后形成阶段性方案的一种规划形式。
通过对研究和制定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方案,可以找出影响城市交通的各项因素,全面认识城市交通问题演变的内在规律,了解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动态,预测和把握未来可能出现的城市交通问题。
特别是在交通供给相对不足的情况下,通过交通管理充分挖潜、合理引导和控制交通需求,缓解城市交通拥挤堵塞的局面;明确今后交通管理的发展方向,决策当前,规划长远,防患于未然;对城市开发改造道路规划提出明确要求,合理渠化交通流,适用混合交通的特点,充分发挥各类道路的交通功能,综合协调道路——交通流——管理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交通事故预防、监测和事故现场勘察处理、紧急救援等一整套的技术保障和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交通管理法规和配套措施,制订宣传教育计划和执行保障体系,提高交通管理的法制化和科学化水平,努力形成秩序良好、安全畅通的城市交通环境。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 国外研究现状西方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城市交通规划理论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建设和规划管理两个阶段。
建设阶段是从二战后至二十世纪70 年代,当时人们对交通管理规划理论还没有形成体系,只是一些零散的理论;规划管理阶段是从二十世纪80 年代至现在,主要是对交通管理规划理论中动态交通分配理论的研究。
1952 年著名交通问题专家Wardrop 提出了网络平衡的第一、第二定理,人们开始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和平衡分析方法来研究交通流分配,带来了交通流分配的第一次大飞跃。
动态交通分配理论历经20 多年的发展,很多研究者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探讨。
目前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可分为计算机模拟方法、数学规划建模方法和最优控制理论方法三类;从研究问题的角度来看,可分为:(1)出行选择研究,即每时段的出行率研究;(2)研究如何将随时间变化的需求分配到路网上去,这时出行分布形态往往是预先给定的随时间变化的OD 交通量;(3)同时决定交通流的瞬间分布形态以及出行率。
从对出行者路径选择行为的假定来看,可分为动态用户最优模型和动态系统最优模型两种1.2.2 国内研究现状目前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理论的发展水平相当于西方国家二十世纪60-70 年代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二十世纪70 年代末,西方国家的城市交通工程、城市交通规划思想传入了我国,人们开始认识到城市交通丰富的内涵。
1979 年,在城市规学术委员会下成立了大城市交通学组,针对当时的城市交通状况,提出了一系列城市交通建设的指导思想,如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强调道路功能划分,按交通流的性质和要求设计城市道路,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要为长远发展留有余地等等。
由此开始,人们对城市交通的认识由单纯的道路逐渐扩展到道路和交通流两个方面。
2.2 小城市交通的主要特点和主要问题2.2.1 小城市交通的主要特点相比大中城市,小城市的交通有其自身的特点:1.交通需求总量较小,交通堵塞的矛盾不突出由于小城市现有人口规模较小,机动车数量较少,出行需求总量相对较低。
加之近年来城市道路建设力度有所加强,路网容量相应扩大,交通设施建设状况也得到相应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通量增长的压力。
就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县)城区的主干道而言,路口堵塞率为0,平均车速为40km/h,已分别达到“畅通工程”评价标准的一等和二等水平。
这与大城市普遍存在的车速低、延误严重的交通堵塞问题明显不同2.个体交通发达,公交发展滞后小城市居民日常出行范围通常较小,以自行车为主体的个体交通优势明显。
在经济发达地区,摩托车交通亦显著增加。
桐乡市中心道路区的摩托车交通量(PCU)占机动车总交通量的比例以达到30%。
与此相反,公交出行的比重很小,公交发展相对滞缓。
3.道路被占用现行严重,严重影响其通行能力小城市主干道上的违章占路率、违章停车率较高,交通混行问题较为突出,降低了道路的通行能力。
其原因一方面在于道路断面设计不合理、交通标志标线配置不齐全、停车场所缺乏等因素;另一方面也与居民交通法制意识淡薄有关。
因此,小城市的交通管理应多管齐下,在改善道路条件、完善交通设施的同时,要加强居民的交通法制教育,以达到“乱”、“塞”兼治的目的。
4.过境公路交通干扰大,事故率较高许多小城市依托公路“贴线”发展,加油站、大型市场等人流、车流吸引点多沿公路设置,加剧了城市交通与过境交通的相互干扰,使过境公路成为事故多发地段。
以桐乡为例,在2001 年上半年的重、特大交通事故中,仅发生在320 国道城区段的就有8 起,占城区总量的比例高达80%。
2.2.2 小城市交通的主要问题1.城市道路网络先天不足小城市的现状网络多自发形成,且受过境公路走向的影响很大,路网布局不尽合理。
道路网的路网级配不合理,次干道、支路不成网络。
一般大城市快速干道、主干道、次干道、支路里程比例应为1:2:4:8,中等城市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的里程比例应为1:2:4,小城市干道、支路的里程比例应为1:2,但是很多城市的道路网密度并没有达到这一比例。
合理的城市道路网等级结构应为“金字塔”型,但是长期以来各小城市在道路建设中,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重视干道,轻视支路,城市道路网等级结构形成“倒三角”型或“纺锤”型,普遍缺少次干道和支路,其中又以支路的缺乏更为突出。
2.交叉口地带设计不合理渠化路口少,路口拓宽不够。
交叉口相位设计及管理未进行优化,路口交通量已达到设置信号灯的条件,未设置信号灯。
无信号灯控制的交叉口没有进行交通工程设计,没有设置停车让行标志。
此外,小城市仍倾向于在交叉口四周布置大型公共建筑,不仅限制了交叉口用地扩展的可能,更使交叉口的交通组织优化复杂化,降低通行能力。
3.公共交通发展滞后城区公共线路不足,线网密度较低。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规定:在市中心区规划的公共交通线路网的密度,应达到3—4km/ km;在城市边缘地区应达到2—2.5km/ km。
而我国的小城市均达不到这一指标。
公交港湾停靠站位置设置不合理。
已经设置的公交港湾停靠站,也存在停车带的宽度与渐变段长度不够,导致车辆完全进入公交港湾停靠站有些困难,使得停靠效果欠佳,给道路产生了“瓶颈”。
4.交通管理模式落后及各部门之间协调不力目前,小城市交通管理仍主要依靠路面执勤执法,交警队伍的文化程度、业务水平偏低,管理设施和手段相对落后,交通法制建设滞后于快速发展的城市交通状况。
这种经验管理模式难以实现交通设施的充分高效利用,管理效能较低。
此外,城市道路部门的规划与管理涉及到城市规划部门、城市交通管理等职能部门,由于部门权限和专业知识背景的差异,其各自工作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然而,由于缺少必要的沟通和协调,造成城市规划与交通管理之间的某些脱节,从而引发交通设施的规划设计与使用管理之间的矛盾。
5.静态交通方面(1)停车场布局不合理。
一些停车场因选址不当,或进出交通组织不力,进出停车场的交通流秩序混乱,使用效率低。
(2)配建停车场严重不足,许多大型建筑未修建配建停车场。
(3)旧城区停车设施严重匮乏。
由于旧城区由商业街坊组成,道路狭窄,且占道经营,再加上车辆的乱停乱放,使旧城区的交通更加拥挤。
(4)一些路侧停车场位置不合理,削弱了道路的通行能力,严重影响了道路上车辆的交通组织和运行,并破坏了道路景观。
(5)对外交通枢纽的停车场地不足,城市出入口没有过境车辆停车场。
(6)停车场指路、指示标志缺乏,驾驶员很难找到停车场;无停车诱导信息,驾驶员对停车场的车位供应情况盲目。
3.4 小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方案设计与评价城市交通管理模式分交通需求管理(Traffic Demand Management)和交通系统管理(Traffic System Management)二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