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外国文学欣赏_巴洛克、清教徒及古典主义文学
外国文学欣赏_巴洛克、清教徒及古典主义文学
要成全爱情就得牺牲我的荣誉, 要替父报仇,就得放弃我的爱人。 这一方鼓动我报仇,那一方牵住我的手臂。 ……或是背叛爱情, 或是忍辱偷生; 这两者都使我痛苦无穷。 …… 父亲,情人,荣誉,爱情 一方面是严厉的责任,一方面是可爱而专柜的爱情! 经过激烈的心理斗争,他理智占了上风,他自问说: 竟任凭西班牙在我身上, 加上个不能善保家声的不肖之子的名气吗? …… 既然今天是我父亲受了侮辱, 侮辱者尽管是施曼娜的父亲, 我们也不应该犹豫不决。
《熙德》中的一个场景
在我们看来,《熙德》是非常符合古典主义精神 的:它的题材是关于宫廷贵族生活(“研究宫廷,认 识城市”),它的人物又都能以家族的荣誉为重,以 理智克制自己的感情,主人公们都是合乎理想的,集 各种美德于一身。语言也典雅,明畅,准确。特别是 最后由国王出面行使绝对王权,合理地解决了看似不 可解决的矛盾。但是黎舍留等却吹毛求疵,黎塞留授 意法兰西学院组织力量抨击《熙德》,发表《对〈熙 德〉的意见书》,称这出悲剧违反了古典主义法规, 高乃依在这种压力之下沉默了几年,他随后发表的3部 悲剧都严守三一律的原则。但他在心里对把三一律绝 对化却始终不以为然。
莫 里 哀 喜 剧 中 译 本
路易十四接见莫里哀
莫里哀墓
莫里哀一生写了喜剧37部。重要作品有《可笑的女才 子》 (1659)、《伪君子》、《唐璜》,(1665)、《太太学 堂》 (1662)、《愤世嫉俗》(1666) 、《吝啬鬼》 (1668)、《贵人迷》(1670)、《无病呻吟》(1673) 等。其中,《伪君子》是最重要的作品。 《伪君子》的主人公答尔丢夫是是个阴险狡诈的宗教 骗子,他披着虔诚圣洁的外衣,取得了商人奥尔恭和他的 母亲柏奈尔夫人的信任,进入了奥尔恭的家,奥尔恭和他 的母亲受了他的蛊惑,把他看成是圣人。其实答尔丢夫的 真实面早就被家中其他人看穿了。在答尔丢夫的挑拨下, 奥尔恭狠心地驱逐了自己的儿子,剥夺了他的继承权。答 尔丢夫还得寸进尺,竟然想勾引奥尔恭的妻子欧米尔。他 的罪行被揭穿以后,凶相毕露,不但要霸占奥尔恭的全部 财产,还要用他掌握的奥尔恭的政治秘密致他于死地。
古典:模仿古代
(新)古典主义文学的名称缘来:在文艺理论和 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为典范。 模仿古代, 师法古人,重视格律。 代表人物: A.高乃依: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 代表作:《熙德》 B.拉辛:《安德洛玛克》 C.拉封丹:《寓言集》 D.布瓦洛:《诗的艺术》(文学理论)
古典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
莫里哀在答尔丢夫在舞台上出现以前,就对他作了 充分地间接描写。第一幕和第二幕各有五场和四场,而 喜剧最重要的人物答尔丢夫却迟迟没有出场,妙的是, 他虽然没有出场却又无一场不在。 歌德曾称赞《伪君子》的开场说: 只要想想第一场做了什么样的介绍工作,也就成 了;从一开头,就句句话富有意义……“答尔丢夫” 那样开场,世界上只有一次,像他那样的开场是 现存最伟大的最好的开场了。 第一幕第一场一开场就是奥尔恭家关于答尔丢夫的 争吵,通过他们的争吵,观众自然很关心答尔丢夫到底 是个什么样的人。在这以后,直到第三幕第一场,都是 为答尔丢夫的出场作铺垫。他虽然没有出场,但事实上 他却是中心。
《伪君子》演出场景
《伪君子》演出场景
《伪君子》演出场景
直到第三幕第二场,观众期待已久的答尔丢夫才终于 上场了。他出场后的第一句话就表现了他的虚伪。
答尔丢夫 (看见桃丽娜)劳朗,把我的鬃毛紧身跟 鞭子 都好好藏起来,求上帝永远赐你光明。倘使有 人来找我,你就说我去给囚犯们分捐款去了。 接下去的第三幕第三、四、五、六场出现了非常紧张的场 面,那是矛盾的纽结。达米斯把自己刚才偷听到的(答尔 丢夫向欧米尔调情)一一告诉了奥尔恭。如果答尔丢夫只 是个一般的伪善者,伪善的程度还没有登峰造极,必然原 形毕露,身败名裂,那样,这个场面就必然是答尔丢夫的 命运的大逆转,成为喜剧的高潮。但莫里哀认为,如果那 样就解决了矛盾,还不够味,还不足以充分表现答尔丢夫 这条恶棍。答尔丢夫使奥尔恭认为是达米斯在有意陷害 他 ,居然转危为安,还得到奥尔恭的进一步的信任。这 个出人意料的转折当然是因为奥尔恭中毒太深,也是因为
十七世纪的欧洲社会与文学潮流
1 法国是十七世纪欧洲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的 最高典范,其王权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妥协,成为 这一时期法国社会的主要特征。 这种服从王权的 政治格局促成了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繁荣。 2 英国是代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发展潮流的国家, 因此代表资产阶级革命精神的清教徒文学成为英 国文学的主潮。 3 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政治经济的衰落,也阻碍 了其文学的发展,代表贵族趣味远离现实的巴洛 克文学在这些国家颇为流行。
巴洛克文学艺术的特点:
• 华丽怪异,激情颓废,充满享乐主义和宗 教性的神秘色彩。 • 代表作:西班牙戏剧家卡尔德隆的《人生 如梦》。
清教徒文学
• 英国17世纪文学主要是体现清教徒思想的 资产阶级革命文学。 • 弥尔顿出生于清教徒家庭,青年时代曾闭 门攻读文学6年,渴望摘取诗歌桂冠。后来 有感于伽利略坚持真理的精神,积极投身 清教徒运动,发表了《论出版自由》、 《论国王和官吏的职权》、《为英国人民 申辩》等政论文。
拉辛(1639-1699)是 法国古典主义第二阶段的代 表。他的悲剧写的多是宫廷 情杀丑闻,剧中人物往往受 到情欲支配,丧失理性,命 定走上自我毁灭之路,遭到 天神惩罚,题材虽源于希腊 罗马,但往往作了大的改动。 它们披着古代希腊罗马的外 衣,演出的却是自己时代的 故事,五幕韵文悲剧《安德 洛玛克》是他最重要的作品。 拉辛的《安德洛玛刻》直接 取材于欧里庇得斯的《安德 洛玛刻》和《特洛伊妇女》, 但拉辛对原有的题材作了新 的处理。
• “巴洛克”的字义源自葡萄牙语,意指“变 了形的珍珠”,也被引用作为脱离规范的 形容词。 • 巴洛克文学发端于意大利和西班牙,兴盛 于法国。 • 巴洛克风格指16——17世纪的音乐、绘画、 建筑和文学的风格,其特点表现为典雅华 美的形式,夸张雕琢的技巧,晦涩玄奥的 内容等。
巴洛克文学
在文学上,巴洛克文学表现了一种病态的 人生哲学以及悲观主义的情绪。它惯用的 主题是宗教的狂热、人类在上帝面前的无 能为力和顶礼膜拜。 最早出现在意大利、西班牙,然后传到英、 法等国。 代表人物:马里诺(意大利) 贡戈拉(西班牙) 卡尔德隆(西班牙)
拉辛将故事改为阿基里斯的儿子庇吕斯与赫米约丽订 了婚而又爱上了安德洛玛刻,想娶她为妻,答应保护她的 儿子。希腊其它城邦对庇吕斯保护赫克托耳的儿子感到恐 惧,派阿尔戈斯王子奥瑞斯提斯作为使节去见庇吕斯,要 求庇吕斯杀掉赫克托耳的儿子。谁知奥瑞斯提斯早就爱上 赫米约丽,他故意成全庇吕斯和安德洛马刻结婚,这样他 就可以得到赫米约丽。赫米约丽嫉妒安德洛玛刻,要奥瑞 斯提斯先杀了庇吕斯才和他结婚,但奥瑞斯提斯杀死庇吕 斯后,赫米约丽却自杀了,奥瑞斯提斯困此发了疯,安德 洛玛刻得以保全。这样的改动完全改变了题材的原来的性 质,使悲剧成了一出反映宫廷中复杂的爱情纠葛的戏剧。 这实际上是当时法国宫廷生活的一种反映。悲剧谴责了贵 族的情欲横流、荒淫无恥、丧失理性,歌颂了悲剧主人公 安德洛玛刻。
《 熙 德 》 中 中 罗 狄 克
他终于杀死了施曼娜的父亲。在这之后他毅然到施曼娜跟 前去求她杀死他。这时候的施曼娜因罗狄克勇于保卫家族 的荣誉反而更爱他了。施曼娜也是极看重家族荣誉的人, 她强忍着对罗狄克的爱情要求国王处死他。恰好这时候摩 尔人攻入西班牙,在有关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罗狄 克奉国王的命令带兵击退了敌人,他成了民族英雄,人民 呼他为“熙德”(cid,即“大将军”)。但他回来后施曼 娜仍然要求国王处死他:
• 《失乐园》取材于《圣经· 旧约· 创世记》和《新 约· 启示录》,其中上帝被描述成暴君形象,撒旦 被塑造成革命清教徒形象,体现了弥尔顿惊世骇 俗的反叛精神。 • 《复乐园》取材于《圣经· 新约· 路加福音》,通 过耶酥拒绝魔鬼诱惑的故事,表现信仰高于一切 的革命气节。 • 《力士参孙》取材于《旧约· 士师记》,表现了参 孙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是17世纪资产阶 级革命者的化身。
《 伪 君 子 》 法 文 本
《伪君子》最初是三幕,1664年在凡尔赛宫首演,莫 里哀没有料到它会引起一场风波。直到1669年,那时法国 的宗教政策已趋向缓和,才允许莫里哀的第三次修改本上 演。在第三次修改本中,《伪君子》的结局是英明的国王 早就洞察一切,他识破了答尔丢夫的诡计。 答尔丢夫的形象极其鲜明,他主要特点是虚伪,自始 至终,莫里哀最大限度地突出答尔丢夫的虚伪这一特点, 用喜剧手法极力夸张,对这一性格的揭露层层深入,没有 一点闲笔,没有别的线索平等交叉或插入。这种写法的好 处是特别能突出人物的主要特点,使之很容易为读者和观 众所把握,但也极可能流于单一甚至单调,莫里哀的手法 是利用剧情的跌宕起伏,一层一层地、痛快淋漓地剥去答 尔丢夫的伪善的外衣。这就完全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单调乏 味。
• 第一,政治化,宣扬统一王权。 • 第二,宣扬理性,要求克制个人情欲。强 调个人责任和义务。 • 第三,批判贵族,资产阶级与教会的腐化 庸俗,移风易俗。 • 第四,古典主义悲剧多以帝王将相、宫闱 秘事为题材,继承了古希腊悲剧的传统。
• 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的创作原则,规 定剧本只能有一条情节线索、剧情只能发 生在同一地点、时间不能超过一昼夜(24 小时)。
• 古典主义文学以法国为代表,英国和德国均受其 影响。 • 高乃依是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高乃依的《熙 德》、拉辛的《安德洛马克》是古典主义悲剧的 典范。 • 《熙德》通过公民义务与个人爱情的冲突,表现 理性战胜情欲的主题。 • 《安德洛马克》塑造了特洛伊英雄赫克托耳的遗 孀安德洛马克机智勇敢的性格,肯定了理性高于 一切的思想观念。
第二节 莫里哀和他的 《伪君子》 莫里哀(1622— 1673)本名让—巴蒂斯 特· 波克兰, 从小就喜爱 戏剧,为了戏剧,他曾离 家出走。他初期的创作是 滑稽戏,大部分只是个提 纲,没有写成剧本,但它 们却成为莫里哀往编后一 些作品的基础。从1659 年起,由于受到国王路易 十四的赏识,他主持的光 辉剧团开始长期在巴黎演 出,进入了他创作的高潮 期,他本人还坚持创作演 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