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部审计控制体系的建立

内部审计控制体系的建立

浅谈内部审计控制体系的建立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3)09-000-01
我国的审计监督制度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需要而产生的,并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不断发展,通过对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监督检查发现企业建立的内审控制体系有些不完善,有的只是流于形式。

现阶段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内部控制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大幅度提高内审质量,才能促进企业社会良好发展。

一、企业内审机构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设置不规范。

独立性是保证内审人员客观、公正地从事内审活动的先决条件,是内审工作的基础。

①如有的内审机构和监督部门合并,未设独立的内审岗位,存在“两块牌子,一人办公”的现象。

②有的是会计机构负责人兼容任,即做帐又审帐。

2、内审人员素质亟带提高。

知识结构不合理,部分企业的内审人员知识单一,平时只注重财务与审计知识的学习,但对现代管理、科技知识、新知识的更新及综合分析能力掌握有差距。

3、不能保持客观、谨慎的态度。

对查出的问题往往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能坚持原则。

4、内审人员随意安排。

个别企业安排内审人员时,把内审岗位当闲置、慰问岗位,安排闲人员、老弱病残、不能胜任内审业务的人员摆设在岗,但无责。

二、优化内部审计环境
内部审计环境,分为①外环境:我国的经济现状、市场的健全程度、经济运行监管机制等构成了内部审计的外环境,市场经济越成熟,对各经济单位的监管力度越大,单位对内部审计的需求就会越大,内部审计的外环境就较好。

②内环境:单位的文化环境和高层意识构成了内部审计的工作环境。

首先内审主管要多和管理层沟通,让管理层理解内部审计工作。

因此,内部审计人员要具有很好的人际交往技能。

其次,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要围绕组织的关键领域开展,要了解管理层关注什么问题,内审人员必须了解管理机构的全局观点,学会从管理者的角度看问题。

真正帮助管理者排忧解难,做好参谋助手,通过高质量的审计,获得管理层的认可和支持。

三、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控制体系
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每项基础工作,每个审计环节抓起,实施全面质量控制。

内审的成功运作,首先需要制度健全、运行有效的公司治理。

逐步实现由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最高管理者领导,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独立于各职能部门,发挥其权威性。

总经理进行日常的控制管理活动,对总经理负责并报告工作;最后,在各分公司设立审计工作组,负责监督分公司的各项生产或管理活动,并配合上级审计机构进行各项审计活动。

四、建立内审人员的保障制度
全面提高内审人员综合素质,加强内审队伍建设。

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学识、工作经验、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这些对审计工作的
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要保证和提高审计质量,就要有一批合格的、胜任的、高素质的内审人员。

加强内审队伍建设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建立职业准入制度和从业资格制度。

对进入内审机构的人员要严格把关,要求从业人员取得和具有与其工作相适应的专业资格,确保内审人员达到履行其职责所需要的专业胜任能力。

2、建立内审人员职业教育和后续教育制度。

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针对工作需要,系统地、有计划地组织各层次的业务培训。

3、建立内审人员待遇和晋升制度。

由于对内审人员的要求和标准越来越高,就要制定政策保证内审人员待遇的提高不低于其他部门。

晋升制度也要明确执行,这样才能保证内审队伍的稳定和不断壮大发展。

五、建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
不断提高内审工作水平必须从审前、审中、审后三个环节,对审计项目实施全过程监控。

1、审前控制:包括审计项目选择控制和审计方案制定控制。

项目选择要重点放在:①领导关注、员工关心、社会重视、资金投入大的项目。

②与当前中心工作相关而且容易成为热点话题的项目。

③选择内审机构力所能及、能够获得被审单位接受、支持配合的项目;选择工作改进空间较大,在增值性等方面有潜力的项目;选择数据和资料有保障的项目。

2、审中控制:主要是工作底稿编制和审计技术方法的控制。


完整意义上讲,审计工作底稿应记录审计查出的问题和审计工作过程。

审计查出问题的记录主要记录审计成果,它是编制审计报告、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的依据,需要被审计单位认可并签字;而审计工作过程的记录反映的是内审人员实施审计检查的范围和方法,它有助于检查内审人员工作状况,分清审计责任,防范审计风险,不需要被审计单位签字认可。

3、审后控制:主要是审计报告编制复核和审计结论的执行情况审计报告是内审机构向组织领导报告审计项目结果的文件,是内审机构向被审单位卜达审计结论的方式,是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是审计质量的综合体现,应对审计报告实施三级复核。

重点复核:审计事实是否清楚;审计程序是否合适,是否实现审计目标;审计证据是否具有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审计依据是否正确;审计评价意见是否恰当;审计建议是否利于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和增加组织价值;审计报告的结构是否完整、层次分明,用语是否规范。

复核后,应做好复核标识,以便分清责任。

并根据审计结果及审计建议、处理决定的执行情况等对被审计单位进行信用评价并分类,分别建立起各自的信用档案,实行分类管理,并作为今后内审工作的参考。

总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一个体系,只有从组织、人员、手段和过程等方面实施全面控制,才能产生实质性的控制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