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技术在治疗低位小肠梗阻中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评价内镜下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技术在治疗低位小肠梗阻中的作用。
方法选择我科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低位小肠梗阻20例(治疗组),行内镜下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治疗;选择低位小肠梗阻20例作对照(对照组),应用传统方法进行治疗。
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治疗组20例患者均1次置管成功,成功率100%。
置管时间为10~30 min,留管时间为7~14 d。
术中均无并发症发生。
治疗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组保守治疗痊愈率高于对照组。
内镜下经鼻肠梗阻导管组患者的腹围减少较鼻胃管组的更明显,且胃肠减压量较鼻胃管组明显增多(P<0.05),气液平面消失时间较鼻胃管组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比较,P<0.05)。
结论内镜下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技术治疗低位小肠梗阻操作简单,效果显著,能更有效的胃肠减压,减轻腹胀,促进肠蠕动,不仅可提高保守治疗成功率,而且可缩短解除梗阻所需的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关键词】鼻胃镜;肠梗阻导管;低位小肠梗阻小肠梗阻是指由于病理因素发生肠内容物在小肠中通过受阻,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可由多种因素引起,临床上以腹部手术后所致的粘连性小肠梗阻最为多见,主要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排气排便停止。
小肠梗阻又可分为:高位小肠梗阻,主要指发生在十二指肠或空肠的梗阻;低位肠梗阻,主要是指回肠的梗阻。
长期的小肠梗阻除会发生水、电解质紊乱外,还会引起肠壁循环障碍、坏死、继发感染,甚至毒血症、休克、死亡。
胃肠减压并禁食是治疗肠梗阻的基本措施,胃肠减压可减轻腹胀,有利于肠壁循环恢复,避免发生吸入性肺炎,但传统的鼻胃管减压较短,仅可放置在胃或十二指肠内,对高位小肠梗阻减压有效,对低位小肠梗阻减压甚微[1-2]。
经鼻肠梗阻导管可通过幽门直接将导管送入小肠,凭借其特殊的构造,充分利用肠道自身的蠕动力,在肠道中缓慢前行,对梗阻部位起到支撑及扩张作用,对梗阻肠段进行全程负压吸引,能较快减轻梗阻症状,甚至解除梗阻,吸引肠内潴留物及减压作用明显优于普通胃肠减压管,对高位小肠梗阻减压效果与传统的鼻胃管相比,差别不大[3-4],对低位小肠梗阻减压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鼻胃管,并可对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治疗及经导管远端小肠造影以辅助诊断。
以往常在X线下将减压导管放置小肠,本研究采用鼻胃镜下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技术,并对其在低位小肠梗阻的治疗效果及诊断方面进行临床观察。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我科自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采用鼻胃镜下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技术治疗低位小肠梗阻20例。
男12例,女8例,年龄35~73岁,其中手术后肠粘连梗阻16例,恶性肿瘤侵犯所致肠梗阻4例。
临床上均有低位小肠梗阻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无排便、无排气等症状,体征主要为腹部膨胀、腹部压痛、肠型和蠕动波、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肠鸣音亢进等,入院后行腹部立位片及腹部CT提示肠腔明显扩张及有多个液气平面,明确为低位肠梗阻;排除麻痹性肠梗阻或由肠套叠、肠扭转、嵌顿疝、肠系膜血管病等原因导致的急性绞窄性肠梗阻。
选择同期在我科住院进行传统鼻胃管治疗的低位小肠梗阻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其临床资料与小肠梗阻导管组具可比性。
两组均行禁食水、抗感染、抑酸、中药保留灌肠、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静脉营养等对症支持治疗。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常规鼻胃管行胃肠减压,外接负压吸引器,治疗组采用鼻胃镜下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技术。
1.2 导管结构经鼻肠梗阻减压导管长300 cm,导丝长350 cm,为硅胶导管,前端为含不锈钢球的念珠状前导子,不仅能起到垂重的作用,而且便于观察、操作,使幽门通过率达到100%,在碰到肠管壁时还会弯曲,引导导管沿肠管壁滑行。
导管含三腔及两气囊(前气囊、后气囊),前气囊一般以15~30 ml蒸馏水充盈,可随小肠蠕动牵引直达梗阻部位,不断吸引梗阻段近端的液体或气体,减少肠腔内压力,减轻肠管黏膜的充血水肿,缓解肠梗阻,同时由于前气囊的支撑作用还可以防止侧孔吸附肠壁而影响吸引效果;后气囊一般以30~60 ml空气充盈,在导管到达梗阻部位后注入造影剂以显示梗阻肠段情况,充盈后气囊可避免对比剂反流,提高造影效果。
前后气囊中间有一段带侧孔的导管,进行减压。
补气口可防止负压引起侧孔贴壁,提高吸引效率。
为使鼻肠减压管随肠蠕动下行,减压管外端不固定,导管末端的减压口接负压吸引器,从而对梗阻扩张的肠管进行全程的肠内减压。
1.3 置管方法患者取仰卧位,置管前先用利多卡因胶浆将鼻咽部局部麻醉,然后在鼻胃镜引导下将经鼻肠梗阻导管前端送过幽门,在确认肠梗阻导管的前端气囊达到十二指肠降段后,拔除导丝,向导管前气囊内注入蒸馏水15~30 lm,固定肠梗阻导管后退镜,导管头端前导子随肠蠕动而推进,外接负压吸引器。
如需造影则抽空前气囊,充盈后气囊后,经管腔注入对比剂造影。
除了经内镜置入肠梗阻导管行胃肠减压外,所有患者给予禁食水、抗感染、中药保留灌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肠外营养等保守治疗。
1.4 观察指标记录经鼻肠梗阻减压管置入前后腹痛、腹胀及排气、排便等情况;检查腹部体征及腹围、肠鸣音变化情况;记录24 h胃肠减压引流量;定期复查血生化指标及立位腹平片、造影证实肠管通畅等;拔管时间、开始进食时间;并发症观察:包括消化道穿孔、出血等。
对照组同样观察这些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 统计软件。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全部治疗组经鼻肠梗阻减压管均顺利插入幽门,并至十二指肠屈氏韧带附近。
置管时间10~30 min,术中患者耐受性良好,置管后2~6 d,所有患者腹痛、腹胀、排气、排便症状不同程度缓解。
置管24 h后患者腹围显著小于置管前,3~7 d 后肠鸣音恢复正常。
24 h引流量800~2600 ml。
置管24 h 后与置管前腹部X线平片相比,气液平面明显减少,肠管扩张程度明显减轻。
其中16例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均为手术后肠粘连患者,肠梗阻减压管在留置1~2周后造影证实肠管通畅,拨管进食后出院,4例经小肠造影证实为低位小肠占位,其中3例转手术治疗,1例在肠梗阻症状缓解后带管回家,拒绝进一步治疗。
所有患者在插管过程中均无消化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出现。
对照组常规置胃管后6~10 d,所有患者腹痛、腹胀、排气、排便症状不同程度减轻。
置管24 h后患者腹围无显著小于置管前,7~14 d 后肠鸣音基本恢复正常。
24 h引流量400~800 ml。
置管24 h 后与置管前腹部X线平片相比,气液平面无明显减少,肠管扩张程度无明显减轻。
其中8例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均为手术后肠粘连患者,常规鼻胃在留置2~3周后造影证实肠管通畅,拨管进食后出院,其中12例常规治疗无效,转外科手术治疗。
两组比较P<0.05。
3 讨论小肠梗阻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中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约占40%~60%[5]。
长期的小肠梗阻会引起局部病理生理变化及全身病理生理变化,造成近端肠管蠕动增加,肠腔扩张、积气积液,肠内容物潴留,肠管膨胀和压力升高,并引起肠壁充血水肿、通透性增加、血运障碍、缺血、缺氧、水电解质丢失、并最终导致肠壁坏死、穿孔、感染和毒血症的发生,甚至出现休克、心肺功能障碍、死亡。
因此有效的肠内减压,有效地引流出肠内容物,恢复肠壁的血液循环是其治疗的关键[6-7]。
普通的胃肠减压管较短,常只能减少胃内压和抽吸胃液,只能对高位梗阻可获得一定的减压效果,对低位梗阻潴留物引流不佳,效果甚微,故达不到临床治疗要求,导致传统治疗时间延长,甚至失败。
本研究采用了鼻胃镜下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技术,该肠梗阻导管与普通胃肠减压管比较,其长度长,导管可到达较深部位,外管直径更大,不易堵管,高效引流,最大的优点是能随着小肠蠕动不断下行,并且含三腔二囊的特殊结构,对扩张的小肠可进行全程减压、引流,使梗阻的肠袢因肠壁肿胀而继发的完全性肠梗阻得以缓解,也可使某些扭曲程度较轻的肠袢得以复位[8],迅速改善临床症状,促进肠道运动功能的恢复,达到缓解肠梗阻及治疗肠梗阻的目的。
鼻胃镜下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技术,也解决了目前其他导管较难通过幽门的问题,而且通过补气孔提高了吸引效率,减压效果显著[9-10]。
临床观察16例患者肠梗阻减压管在留置1~2周后临床症状全部消失,造影证实肠管通畅,拨管进食后出院,充分证实了鼻胃镜下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技术治疗低位小肠梗阻的有效性。
对于肠梗阻部位和原因的确定,可进行选择性小肠造影,其造影效果较其他普通造影更具优势,导管后气囊的充盈不仅阻挡了小肠内对比剂的反流,而且导管可直接到达梗阻部位的近端使局部肠段充盈更好,显示更清楚,能更精确的对梗阻部位及原因和程度进行判断,为治疗提供了极有利的帮助。
近年研究证明在无明显肠坏死及穿孔情况下,肠壁在有正常血供数小时(6-12 h)后小肠功能即能恢复正常,这给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11]。
待肠功能恢复,并能排除大量稀水便时,可经导管行肠内营养,直至经口饮食,利于患者较快恢复出院。
总之,鼻胃镜下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已成为治疗急性小肠梗阻非手术治疗的主要办法,其作用优于传统鼻胃管,尤其适用于低位小肠梗阻,置入成功率高,操作时间较短,治愈率高,明显缩短了解除梗阻所需时间,避免了医生及患者在X光下置管受到的辐射[12],省时省力,导管插入深且可边插入边吸引胃、肠潴留物,避免误吸[13],并发症少,能较快改善低位小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住院天数,是一种安全、快速的置管方法。
当然,任何新技术均有其局限性,肠梗阻减压管价格偏高,但是如果能在短时期内缓解梗阻症状,缩短住院天数,并且对于需手术治疗的患者减少创伤,也可以达到减少治疗费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1] 刘朝晖,侯小龙,宋明照,等.急性粘连性肠梗阻并肠坏死诊治分析.临床误诊误治,2006,19(1):29-30.[2] 程广林,刘勇,张清.腹腔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与处理.临床误诊误治,2011,24(1):57-58.[3] Snyder CL,Ferrell KL,Goodale RL,et al. Nonoperative management of small-bowel obstruction with endoscopic long intestinal tube placement. Am Surg,1990,56:587-592.[4] Gowen GF. Long tube decompression is successful in 90% of patients with adhesive small bowel obstruction. Am J Surg,2003,185:512-515.[5] Ellis H.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adhesions:focus on intestinal obst-ruction. Eur J Surg Suppl,1997,(577):5-9.[6] 陈正煊. 急性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 新医学,2006,37(2):117-118.[7] Shittu OB,Gana JY,Alaw ale EO,et al. Pattern of mechanical intestinal obstruction in Ibadan:a ten year review.Afr J M ed Med Sci,2001,30(1/ 2):17.[8] 许杰,许三林,严松,等.有效肠减压在肠梗阻急诊处理的效果观察.实用医药杂志,2010,27(8):678-679.[9] Yan BG. Observation of ilues tube on 84 cases of intestine obstruction. China Medicine Guideline,2009,7(6):63-65.[10] Hong JM,Lin Q,H e W,et al. Comparat ion of ilues tube and nasogastric tube on adhesive small intestine obstruction. Chinese Endoscope,2009,15(2):129-131.[11] Kirby DF,Feran JC.Enteral feeding in critical care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and cancer.Gastrointest Endosc,1998,8:623.[12] 王丽波,何平.经鼻肠梗阻导管在老年术后早起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2):156-157.[13] 刘萍,堵伟林,袁文丽,等.鼻肠管与鼻胃管流质饮食并发吸入性肺炎的临床观察.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8,14(6):328-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