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优秀教学设计

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优秀教学设计

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
2.了解“或”、“且”、“非”的复合命题的构成;
3.会三种形式的复合命题的写法“p且q”,“p或q”“非p”及其真假的判定方法。

过程与方法:尽量多的让学生举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有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亲身经历举例的过程,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通过逻辑联结词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并在今后数学学习和交流中,能够准确运用逻辑联结词。

教学重点:三种形式的复合命题的真假的判断
教学难点:写出有些命题的否定
教学方法:半开放式、启发式教学
具体细化重、难点内容:
在初中数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关于命题的初步知识,但是,对命题和语句的区别往往搞不清楚。

因此,应首先让学生弄懂命题的含义,以便其掌握复合命题,由于逻辑中的“或”、“且”、“非”与日常用语中的“或”、“且”、“非”的意义不完全相同,故要直接讲清楚它们的意义,比较困难。

因此,开始时,不必深讲,可以在学习了有关复合命题的真值表之后,再要求学生根据复合命题的真值表,对“或”、“且”、“非”加以理解,这样处理有利于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为了加深对“或”、“且”、“非”的理解,最后应设计一系列的习题加以巩固、深化对知识的认识程度。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生活中,我们要经常用到许多有自动控制功能的电器。

例如,洗衣机在甩干时,如果“到达预定的时间”或“机盖被打开”,就会停机,即当两个条件至少有一个满足时,就会停机。

与此对应的电路,就叫或门电路。

又如,电子保险门在“钥匙插入”且“密码正确”两个条件都满足时,才会开启。

与此对应
的电路,就叫与门电路。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诸多科学领域均离不开类似以上的逻辑问题。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简易逻辑加以研究。

二、活动尝试
前面,我们学习了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和命题的形式等简单命题的基本框架,知道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作命题。

试分析以下8个语句,说出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哪些是真命题,哪些是假命题。

(1)12>5.
(2)3是12的约数.
(3)是整数.
(4)是整数吗?
(5)x>.
(6)10可以被2或5整除.
(7)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8)不是整数.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形成新知,承上启下充分体现课堂“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改精神。

(可以让学生回答,教师给出点评)
我们可以看出,(1)(2)是真命题;(3)是假命题;因为(4)不涉及真假;(5)不能判断真假,所以(4)(5)都不是命题;(6)(7)(8)是真命题.
三、师生探究,形成数学理论
1、逻辑联结词:命题中的“或”、“且”、“非”这些词叫做逻辑联结词。

2、简单命题:不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命题叫做简单命题。

像(1)(2)(3)这样的命题,
3、由简单命题再加上一些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叫做复合命题。

像(6)(7)(8)这样的命题。

4、复合命题构成形式的表示
常用小写拉丁字母p,q,r,s,…来表示简单命题。

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分别是p或q,p且q,非p。

其中,非p(也叫作命题p 的否定)。

即:p或q,记作p∨q ,p且q,记作p∧q ,非p,记作﹁p
四、学生活动,教师点拨
对于以上三种复合命题,如何判断其真假呢?下面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或真或假的命题来填下面表格:
结合学生回答情况,将上面的表格补充完整,并给出真值表的定义。

要求学生对每一个真值表用一句话总结:
(1)“非p”形式的复合命题的真假与p的真假相反。

(2)“p且q”形式的复合命题当p与q同为真时为真,其他情况时为假。

(全真则真,一假则假)
(3)“p或q”形式的复合命题当p与q同为假时为假,其他情况时为真。

(全假则假,一真则真)
五、应用举例,内化知识
[例题讲解]
1. 分别指出下列各组命题构成的“p或q”、“p且q”、“非p”形式的复合
命题的真假.
(1)p:2+2=5,q:3>2.
(2)p:9是质数,q:8是12的约数.
(3)p:1∈{1,2},q:{1}{1,2}.
(4)p:{0},q:={0}.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真值表。

2. 说出下列复合命题的形式,并判断其真假。

(1)5≥5. (2)5≥1.
解:(1)p或q形式.其中,p:5>5,q:5=5.p假,q真,∴p或q为真,即5≥5为真命题。

(2)p或q形式.其中,p:5>4,q:5=4,p真,q假,∴p或q为真,即
5≥4为真命题。

[巩固练习]
1. 命题:方程x2-1=0的解是x=±1,使用逻辑联结词的情况是( C )
A. 没用使用逻辑联结词
B. 使用逻辑联结词“且”
C. 使用逻辑联结词“或”
D. 使用逻辑联结词“非”
2. 由下列命题构成的“p或q”、“p且q”形式的复合命题均为真命题的是( B )
A. p:4+4=9,q:7>4
B. p:a∈{a,b,c},q:{a}{a,b,c}
C. p:15是质数,q:4是12的约数
D. p:2是偶数,q:2不是质数
六、拓展延伸
在一些逻辑问题中,当字面上并未出现“或”、“且”、“非”字样时,应从语句的陈述中搞清含义,从而解决问题.
例1:小李参加全国数学联赛,有三名同学对他作如下的猜测:
甲:小李非第一名,也非第二名;
乙:小李非第一名,而是第三名;
丙:小李非第三名,而是第一名。

竞赛结束后发现,一人全猜对,一人猜对一半,一人全猜错,问:小李得了第几名?
由上可知:甲、乙、丙均为“p且q”形式,所以猜对一半者也说了错误“命题”,即只有一个为真,所以可知丙是真命题,因此小李得了第一名.
还有一些逻辑问题,应从命题与命题之间关系去寻找解题思路.
例2:曾经在校园内发生过这样一件事:甲、乙、丙、丁四名同学在教室前的空地上踢足球,忽然足球飞向了教室的一扇窗户,听到响声后,李主任走了过来,看着一地碎玻璃,问道:“玻璃是谁打破的?”
甲:是乙打破的;
乙:不是我,是丁打破的;
丙:肯定不是我打破的;
丁:乙在撒谎.
现在只知道有一个人说了真话,请你帮李主任分析:谁打破了玻璃,谁说了真话。

分析此题关键在于弄清乙说的与丁说的是“p”与“非p”的形式,因此说真话者可能是乙;也可能是丁。

由此分析可知,是丙打破的玻璃。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发散学生思维,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解“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七、作业布置:课本P17练习1、2、3,习题1.3A组1、2、3,B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