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提高网络研训有效性——创新性教师“基础平台”的研究郤云江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1.概念界定(1)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指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为重点,以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为目的,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1]教育信息化技术层面特征为数字化、多媒化、网络化、智能化;教育层面的特征为: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系统开放化。
[2]教育信息化有很多关键环节,包括硬件设施、资源、教师的理念思路、教学设计能力和信息技术技能、评估奖励机制、管理制度等。
如何将这么多环节有效打通,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常规应用?关键是要整合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环节,选一些典型领域,分批分层深入地推动下去,真正实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2)教师基础平台,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教师进行资源管理、信息交流和业务研修的综合性平台,基础平台可以挂接教育教学中的各类应用,实现应用软件的“协同工作”。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基础平台是各种应用的统一入口,教师通过基础平台可以进行研修学习、资源管理和信息交流。
从学校管理人员的角度来看,基础平台则是一个学校性的教师信息管理系统,它包括进行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科研管理、和组织教师参加上级部门的活动及查询本校教师的各种业务信息等。
从教研员及区域性行政和业务管理人员的角度看,基础平台是一个信息传达、业务管理(包括学分管理、教师获奖荣誉情况记载、教科研管理等)、活动组织、考核检查的综合性管理平台。
2.研究的背景(1)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如何整体推进我区的教育信息化?”我区近几年现代教育技术的投入巨大,2001年全区总投入2500多万元;2002年全区总投入1102.4万元;2003年全区总投入1617万元;2004年总投入1328.79万元;2005年投入1401.2万元;到2005年12月止,全区共建有校园计算机网络信息点(不含计算机教室内部局域网)12193个,标准型校园网35个,简易型校园网2个。
(图略)在网络的应用方面,我区也进行了不少努力,2001年,建立了西湖区教育信息网,创建了西湖区教师基础平台,采用K12系统,全区每个老师都建立了实名制的帐号,内容包括信息发布、消息收发、电子邮件、通知通告、资源库、论坛、聊天室等模块。
经过6年的实践,发现学校老师们的最多的是消息收发,对购买来的资源库提了很多意见,同时认为基础平台中的很多信息是和他们无关的;学校领导用的最多的是通知能告;信息管理员用的最多的是信息发布。
由于第一代基础平台的定制功能不强,很难满足对我们区广大教师及管理者的众多需求,2007年下半年我们着手开发了第二代的西湖教育信息网,对基础平台进行了改版,目前已完成了一期的部分功能。
(图略)改版后的基础平台,改变了以往平台布局不合理的情况,整体布局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功能上没有太大的创新。
我们觉得这和我们的预想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期望在二期有更多的突破,能够对全区的信息化进程有一个推进。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我们开拓和创新更多的应用,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
(2)教师的需要——“我能不能一登录就看到所有和我相关的信息?”经常有老师问:“现在我们网络上有教研信息、科研信息、培训信息、还要收消息、看邮件……我能不能一登录就看到所有和我相关的信息呢?”随着教育信息网应用的推广,其模块不断增加,而每个模块中的信息都和老师密切相关,想要了解这些信息,老师需要分别登录到各个模块,这些信息过于分散,模块数量越多,教师花费的时间也越多,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有的老师因此觉得使用网络工作十分烦锁,效率低下。
能不能利用基础平台将教师必须的各种应用及资源有机的整合起来,一次登录,就可以查看与自己相关的业务信息,实现个人的资源集中呈现、进行信息交流与研修管理等所有的应用呢?(3)进修学校业务管理的需要——“能不能利用让网络来减少我们重复的工作?”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承担了教研、科研、培训、教育信息化等工作,也就是全区教师的业务主管。
除了常规的工作以外,我们还要协助教育局参与教师的职评工作、学校的考核工作、各类先进的考核、各类评比……很多时候,我们要查阅教师的档案,统计学校的信息,大量重复的低效的劳动花费了我们宝贵的时间,教研员们经常问:“能不能利用网络来减少我们重复的工作?”教研室每年都要开展各类教研活动,如教师的公开课/优质课等各类评比活动,一年中大大小小的活动都要记录下来,整理为档案,并给教师颁发相应的证书,作为评职称及评选先进的参考依据。
有时时间一长,教师的证书丢失,又要进行查证和补办,在真正评职称和考核的时候,由于数据量大,我们又很难辨别真伪。
作为信息网本身承担就要发布活动的通知及活动的结果的责任,如果能直接将这些信息记录下来,自动保存到教师的个人档案中不是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也为以后的查证留下一份档案吗?科研室负责了全区教师的课题/论文成果的管理和指导工作,每年都要开展课题立项及论文的评选工作,事实上,这些工作都有一个固定的流程,理论上都可以作为一种工作流,在网络中得到实现,并记录到教师的个人档案中,实现教师业务的规范化管理。
例如,区的一次论文评比可以用以下一个流程来完成。
(图略)由此可见,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网络来完成这个流程,而且工作量将大大减轻,工作流程也可以缩减为如下,这不仅仅使论文评比流程的缩短,更主要的是减少了大量的后续工作,如教师的个人档案,证书的制作,教研员的工作档案等,学校及全区性的业务统计都会变得非常简单。
(图略)培训部主要负责是全区教师的继续教育管理,在这过程中也缺乏一个统一的学分管理机制,采用网络规范化管理也迫在眉捷。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1.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的出现及存在的的问题。
近几年来网络研修已经成为教学界的热门课题,也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网络研修平台。
将这研修平台进行分类,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以论坛和博客为主要形式的,不计教师学习学分的研修;另一类主要是侧重于教师学分的网络研修。
前者以著名的“东行记”()为突出代表,网罗了全国众多的优秀教师,成为全国性的教师交流讨论的一大阵地,“海盐教师博客”()是海盐县推出的教师研修阵地,注重教育行政的参与,对学校老师列入了考核,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功。
后一类以各大高校为主,推出了很多网络的研修课程,通过网络研修,授予一定的学分。
从某种积极的意义上说,网络研修改变了传统教研的形式,扩展了传统教研的范围,促进了教研的发展。
经过一系统的尝试和冷静的分析,我们也发现,目前的网络研修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利用博客、论坛等单一的形式,难以对复杂的研修活动作良好的支持,尤其是缺乏对教师的考核,完全要教师“自觉”。
博客主要特点是个人的“日记”,反映个体的成长过程,论坛的长处是群体的讨论,适合于对某一主题大家的讨论。
博客和论坛作为研修的一部分是可以的,但目前很多地区以博客或论坛作为教师研修的主阵地,弊端也是很明显的。
(2)以学分为目的的网络研修活动功利性太大。
有些大学开展了网上学分研修系统,但管理上很不成熟,成为很多老师“买学分”的商店。
我们调研中了解到,个别老师觉得通过现实的培训获得学分速度太慢,太累,但继续教育又有必须获得一定学分的要求,网络研修管理松懈,就参与某师大的网上研修,随意点一下网上的视频,胡乱上传一个作业,轻轻松松拿到了大量的学分,失去了学分使用的意义。
教师基础平台和教师网络研修平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师基础平台在某种意义上包含了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的作用。
作为基础平台,强调的是其基础性和扩展性,他是教师各种应用和管理的统一入口,网络应用的功能是可以扩展的,因此,网络教研、网络研修都可以通过基础平台得以实现。
但基础平台又不是单一的网络研修平台,它是集网络研修、网络管理、网络资源等各种应用于一体的综合性基础平台。
2.社区学习的研究为基础平台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近几年来,国际上有关网上学习社区的研究,比较有影响的有Ruth Brown(2001)的研究,他发现网上学习社区活动呈现阶段性特点,第一阶段是在线交友阶段(Making friends),第二阶段是社区接纳阶段(Community acceptance),第三阶段是社区友谊阶段(Community camaraderie),以上三个阶段实际上也是三种不同发展水平的社区。
并且,Ruth Brown还提出了学习社区建构的模式,以及异步环境下学习社区建构的15个步骤(不是对每一个人都适用,但是为理解社区建构过程提供了一个框架)。
2004年,北京市西城区提出了网上研修组织有两大类,一类与传统的组织模式相似,可以称为“引领型”的网上学习组织,在教研员、学科带头人的组织、策划和引领下,开展网上教研活动,教研员、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从以往的资源提供者转变为活动组织者,教师是活动的参与者。
另一类是以“自主、协作”为特征的“自组织型”学习社区。
前者是对传统教研活动的继承和创新,同时具备传统教研活动的优势和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能发挥教研员和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但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一些教师的自主发展;后者为教师之间专业与情感交往、同伴互助、展示自我提供了广阔空间,特别是为中青年教师提供了更多的话语权,能实现更充分、更广泛地知识共享和协作。
教师基础平台,既要实现个体学习、团体交流,又要结合可引领的网上学习和自主协作社区,甚至是学校与学校的联盟。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一)研究的内容1.基础平台的架构。
所谓架构是在组件,彼此间和与环境间的关系,引导设计发展原则中体现的系统的基本结构([IEEE 1471])。
基础平台的架构包括软件架构、硬件架构等,是基础平台对结构组件、组件之间的联结及任务流的定义与分析。
举个简单的例子,通常我们把校园网的应用我们可以分为管理平台、信息平台和教学平台,正是基于这种架构,教学、信息和管理有时是互相独立的,但事实上一个教学活动往往是既然有信息发布与交流,又有教学活动和管理活动,三者同时存在的。
所以这样的架构的优势在于把教学、管理、信息三块整理得很清楚,但却没有按活动来进行组织。
如下图,只有纵向的联系,缺乏横向的沟通。
(图略)但如果我们换种思路架构,就可以用活动来将信息、管理、教学三者联系起来。
如下图:(图略)作为基础平台,涉及的内容比校园网要多,结点的网状也要复杂得多,因此,如何架构是我们研究的重要内容。
下面是对基础平台界面上调整的基本设想:(图略)2.教师对网络应用的需求怎样才能让老师喜欢用基础平台?任何一个应用系统,如果使用都没有兴趣,那么即使开发的最好也没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