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质量控制原理及应用
n
n
R(t) 1 F (t) 1 Fi (t) 1 [(1 Ri (t)]
i 1
i 1
两个元件并联系统的可靠度:
R(t) R(1 t) R(2 t) R(1 t)R(2 t)
二、维修性:在定量的维修性设计中,需要建立
维修性模型,进行维修性分配和维修性设计。
1.定义:维修性是指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 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维修时保持或恢复其规定状 态的能力。
第六章 设计质量控制原理及应用
§1 质量功能展开( QFD )原理及应用 一、原理
1. 问题的导入:为保证设计质量,能否在产品尚 未生产之前,就对后续过程中质量控制的重点 和存在的问题作出明示?
2. 定义:将顾客的需求逐层转化为产品特性与过 程技术要求,并推动产品设计和制造质量改进 的一种方法。
3.质量屋:质量功能展开过程:产品规划、零件 展开、过程方案和生产计划组成。
4. 维修保障计划:贯穿于产品设计、制造和使用全过程, 通过在产品研制过程中的维修保障性分析,制定维修 保障计划。
四、可用性
• 定义:在要求的外部资源得到保证的前提下,产品在 规定的条件和规定的时间,处于可工作状态或可使用 状态的程度。可用性的概率度量A称为可用度。
• 产品的可用性取决于可靠性、维修性及MDT,当 MDT=0时,为固有可用度
数设计(二次设计)、和容差设计(三次设计)。 核心思想是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就进行质量控制,用最
低的制造成本生产出满足顾客要求的、对社会造成最 小损失的产品。 它是实验设计理论在产品开发设计的具体应用。 把专业技术和统计技术结合起来,通过实验和计算, 用较低的成本和较短的时间寻求出设计参数的最佳组 合和合理的容差范围,使产品达到最好的输出特性。
3. 实验设计的发展:英国学者费舍尔(R.A.Fisher) 在20世纪20年代为使农业试验合理化,提出的一种用于 安排实验和分析实验数据的数理统计方法。日本学者田 口玄一首先将实验设计法成功地应用于新产品的开发设 计。
二、三次设计原理:
由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田口玄一提出。 将整个设计工作分为:系统的设计(一次设计)、参
3) 系统可靠性设计
• 串联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汽车可以分成5大子系统: 发动机、变速箱、制动、转向与轮胎。
发动机
变速 箱
制动
串联系统的可R(t) R(i t) 1 it
i 1
i 1
轮胎
由130万个零部件组成的导弹,其零件的不良 率为百万分之一,其正常运行的概率(可靠度) 为:
• 平均预防性维修时间:某个维修级别一次预防性维修所 需时间的平均值。
4.维修性设计模型:
• 准则:简化准则、人机工程准则、标准化准则、 模块化准则、标识化准则、快速和简便准则
• 维修性分配:等值分配法、按可用度分配法、 相似产品分配法、加权因子分配法
• 维修性预计:单元对比法、时间累计法、抽样 评分法、抽样预计法
在产品设计的整个阶段,应对可信性影响因素进行权 衡分析,按最小寿命周期费用来优化产品设计。
六、风险
风险:是指在规定的费用、进度和技术约束条 件下,产品研制可能发生具有潜在后果的不期 望情况。
风险是由于缺少对事件的预测或控制产生的, 而且对任何产品研制过程都是固有的,在产品 寿命周期任何时间都会发生。
维修性是产品的一种设计特性,是在产品研制初 期及整个研制过程中,设计者把维修简便、迅速、经 济的特性设计到产品中,以保证产品在生产、安装和 使用时,能以最低的寿命周期费用和最短的停机时间, 保持或恢复产品到规定的状态。 2.维修的主要类型:预防性维修、修复性维修、维护
3.维修性定量指标
• 维修度:产品在规定的条件和规定时间内,按规定的程 序和方法进行维修时,保持和恢复其规定状态的概率。
§2 可信性设计原理及应用
✓ 可信性是用于表述可用性及其影响因素 (可靠性、维修性、维修保障性)的集合术语。
一、可靠性分析与设计
✓ 1.定义: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整个生命周 期)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可靠性的概率度量称 为可靠度。
• 规定条件:产品使用时的环境条件、工作条件,贮存 条件
4) 失效率(故障率)λ(t):产品或系统工作到 时刻t尚未失效,而在时刻t后的单位时间内发生失效 的概率。单位主要有:%/h 10-6/h 10-8/h (Fit Failure unit)
• 对于低故障率的元器件常以10-8/h 为故障率,它的意 义为每100个产品工作100万小时,只有1个故障,或 者是每1000个产品工作10万小时只有1个故障。
产品在时间t内完成规定的功能
产品在时间t内无故障
产品的寿命T大于时间t
产品的可靠度函数可以看作是事件Tt的概率:
R(t)= P(T t) T——产品故障前工作时间 t——规定的时间 P(T t)产品工作到t时刻不发生故障的概率
例1 某船在45天的航海任务中,其雷达无故障的概率为 90%,就是指在45天的时间内其可靠度为R(45)= P(T 45)=90% 由可靠度的定义知:R(t)= P(T t)
• 设N0个不可修复的产品在相同条件下进行试验,测得
其全部故障时间为t1、t2、tN0,则其全部故障前时间
(MTTF)为:
MTBF
1
N0
tf (t)dt
t i
0
N 0 i1
f(t)-失效密度函数
• 在故障率一定的情况下,故障率与MTBF(或MTTF)
互为倒数,即
MTBF
t(et )dt
1
0
系统设计可以使用计算和实验两种方法。
❖ 基本术语
例 在某化学工程中,为了提高合成树脂的抗拉强度,决定进行 实验。通过考察生产工艺和以往的生产记录,得知添加剂种类和 添加量等两个因素对抗拉强度有较大影响。现要找出它们的最佳 条件组合,使抗拉强度最大。
• 列出产品(系统)中各部件的名称编号 • 假设并列出可能发生的所有失效模式 • 说明各失效模式对整个系统的影响 • 指出失效的危害程度 • 提出防止失效的方法和补救措施
2) 故障树(Fault Tree Tree ) FTA分析:通 过对可能造成产品故障的硬件、软件、人为因 素进行分析,画出故障树,从而确定产品故障 原因的各种组合方式及其发生概率的分析技术。 包括定性和定量分析。
质量特性 要 求 质 量
产品规划
零件特性 质 量 特 性
零部件展 开
制造作业 零 件 特 性
过程方案
生产要求 制 造 作 业
生产计划
二、质量功能展开步骤 ——质量展开表的制作
1. 确定展开项目:对象、负责人、市场要求 2. 成立项目小组 3. 制定产品规划 4. 建立规划阶段质量屋 5. 设计评审 6. 零件展开、过程方案、生产计划阶段质量屋 7. 制定质量标准 8. 编制作业指导书 9. 质量屋的不断更新和完善
Ai MTBF MTBF MTTR
• 使用可用度:
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
A0 工作时间 不能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 维修时间 延误时间
五、寿命周期费用
寿命周期:产品从研制开始到退役或整个报废为止的 周期。
寿命周期费用包括:
研制费C1 生产或购置费C2 使用与保障费C3 退役处置费C4 产品可信性的影响因素可靠性、维修性、维修保障性 对寿命周期费用有较大影响
风险是可以度量、评估和管理的。风险管理是 对资源的反复优化过程,以降低风险,成功实 现产品功能。
§3 产品质量三次设计原理及应用
一、概述
1. 实验设计:将数理统计的原理用来安排实验方案和进行 实验结果分析的方法。
2. 实验设计的目的:利用实验设计法对实验进行合理安 排,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以较小的实验规模(实 验次数)、较短的实验周期和较低的实验成本,获得理 想的实验结果和正确的实验结论。
1.系统设计(功能设计)
系统设计是产品的功能设计,其任务是规定 产品的功能,确定产品的基本结构提出初始 的设计方案,是“三次设计”的基础。
对于结构复杂的 产品,需要全面考察各种参 数对质量特性的影响。
通过系统设计可以选择需要考察的因素及其 水平。因素是指构成系统的元件或构件,水 平是指元件或构件的参数或取值。
n
R(t) Ri(t) (1106 )1300000 0.2725 27.25% i 1
分析:系统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 成单元的可靠度、系统的可靠性结构模式、 组成单元的数量。
• 并联系统的可靠度分析:在一个有n个单元的并 联系统中,如果一个单元正常工作,系统就正常 工作,或者,只有当所有单元都失效时,系统才 失效。
三、保障性
1. 保障性:产品的设计特性和计划的保障资源能满足使 用要求的能力。
2. 维修保障性:从维修资源方面保证维修工作正常进行 的能力。
3. 维修保障性综合参数:把产品的时间分为工作时间及 不能工作时间,不能工作是由于出了故障需要维修造 成的。不能工作时间包括维修时间及延误时间。
4. 平均延误时间:由于保障资源补给或管理原因未 能及时对产品进行维修所延误的时间MDT。
• 规定时间:次数、周期、连续使用、长时间、瞬时 • 规定功能:根据使用要求由技术标准规定。 ✓ 2.可靠性衡量指标 • 不可修复产品——可靠度、失效率、平均寿命 • 可修复产品——维修度、可用度、平均修复时间
1)可靠度及可靠度函数 可靠性是以时间为尺度度量的产品特性,它是时
间t的函数,称为可靠度函数用R(t)表示 。产品从开 始工作到首次故障前的工作时间T称为寿命。以下三 个事件是等价的:
• 失效率是一条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浴盆曲线产品投 入后经过:
➢ 早期失效期
➢ 偶然失效期
➢ 损耗失效期
3. 系统可靠性分析与设计
1)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分析(Failure Mode ,Effect and Criticality Analysis FMEA / FMECA):是可靠性分析的一种重要定性分析。它 是按照一定的格式有步骤地分析每一个部件、单元(或每一种功能) 可能产生的故障(失效)模式,每一种失效模式对系统的影响及失效 后的严重程度,是一种失效因果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