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一、骨髓检查的内容与方法二、骨髓细胞形态学一、骨髓检查的内容与方法<大纲要点>1.骨髓检查的主要临床应用2.检查的适应证与禁忌证3.骨髓标本的采集4.骨髓涂片检查5.骨髓象检查的注意事项6.骨髓象的分析与报告1.骨髓检查的主要临床应用(1)诊断造血系统疾病:如各种类型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戈谢病、尼曼-匹克病、海蓝色组织细胞增生症、多发性骨髓瘤具有诊断价值,也常通过复查骨髓象来评价疗效或判断预后。
(2)协助诊断某些疾病:如各种恶性肿瘤的骨髓转移、淋巴瘤的骨髓浸润、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骨髓增生性疾病、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和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提高某些疾病的诊断率:利用骨髓液检验疟原虫、黑热病原虫、红斑狼疮细胞及细菌培养、染色体培养、干细胞培养等,皆可提高阳性率。
经典例题骨髓检验对下列哪项疾病不能做出肯定的诊断A.白血病B.巨幼细胞性贫血C.缺铁性贫血D.多发性骨髓瘤E.尼曼-匹克病『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骨髓检验对缺铁性贫血只能起到协助性诊断,并不能做肯定的诊断。
2.检查的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①外周血细胞成分及形态异常,如一系、二系或三系细胞的增多和减少,外周血中出现原始、幼稚细胞等异常细胞;②不明原因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③骨痛、骨质破坏、肾功能异常、黄疸、紫癜、血沉明显增加等;④化疗后的疗效观察;⑤其他:骨髓活检、造血祖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微生物及寄生虫学检查(如伤寒、疟疾)等。
(2)禁忌证:由于凝血因子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晚期妊娠的孕妇做骨髓穿刺术应慎重。
3.骨髓标本的采集骨髓标本大部分采用穿刺法吸取。
骨髓穿刺部位选择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骨髓腔中红骨髓丰富。
(2)穿刺部位应浅表、易定位。
(3)应避开重要脏器。
临床上常用的穿刺部位包括胸骨、棘突、髂骨、胫骨等处。
髂骨后上棘处骨皮质薄,骨髓腔大,进针容易,骨髓液丰富,被血液稀释的可能性小,故为临床上首选的穿刺部位。
骨髓穿刺(经髂骨后上棘)示意图骨髓取材满意的指标:①抽吸骨髓时病人有特殊的痛感;②抽出的骨髓液中有较多的骨髓小粒和脂肪滴;低倍镜下骨髓小粒形态(瑞-姬氏染色)③显微镜下涂片有骨髓特有的细胞如:巨核细胞、浆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脂肪细胞、肥大细胞、组织细胞、纤维细胞等;④骨髓中中性杆状核与分叶核粒细胞之比值大于血片中的比值。
经典例题成人需要进行骨髓检查时,首选的穿刺部位是A.胸骨B.髂前上棘C.髂后上棘D.股骨E.胫骨『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髂骨后上棘处骨皮质薄,骨髓腔大,进针容易,骨髓液丰富,被血液稀释的可能性小,故为临床上首选的穿刺部位。
4.骨髓涂片检查(1)普通光镜低倍镜检验:判断骨髓涂片的质量;判断骨髓增生程度;估计巨核细胞系统增生情况;观察涂片边缘、尾部、骨髓小粒周围,有无体积较大或成堆分布的异常细胞。
(2)油镜:选择满意的片膜段,观察200~500个细胞,按细胞的种类、发育阶段分别计算,并计算它们各自的百分率;仔细观察各系统的增生程度和各阶段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见下表)。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五级估计标准增生程度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有核细胞均数/Hp 常见病例极度活跃1:1 >100 各种白血病明显活跃10:1 50~100 各种白血病、增生性贫血活跃20:1 20~50 正常骨髓象、某些贫血减低50:1 5~10 造血功能低下极度减低200:1 <5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涂片片尾交界处为油镜下观察的适宜部位5.骨髓象检查的注意事项确认细胞应综合细胞大小、核质比例、核的形状、染色质结构、核仁、胞质着色和颗粒等条件全面分析判断;各个系统的原始细胞甚难鉴别,除应做相应的细胞化学染色协助区别外,也可根据伴随出现的幼稚细胞或成熟细胞,推测原始细胞的归属;介于两个阶段之间的细胞,应统一按成熟方向的下一阶段计算;光学显微镜下个别介于两个系统之间的细胞,甚难鉴别,可采用大数归类法(即归入细胞多的细胞系列中)。
如介于浆细胞与幼稚红细胞之间的细胞,可归于红细胞;若确诊为浆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细胞白血病或红白血病时,则应将这些细胞随确诊而划分其归属;实在难以确定类型的细胞,可列为“分类不明细胞”。
6.骨髓象的分析与报告包括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粒细胞与有核红细胞比例、各系统细胞改变。
诊断意见种类分为以下几种:(1)肯定性诊断:骨髓呈特异性变化,临床表现又典型者,如各种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癌、戈谢病、尼曼-匹克病等。
(2)支持性诊断:血象、骨髓象有形态改变,可解释临床表现,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同时可建议做相应的检查。
(3)可疑性诊断:骨髓象有部分变化或出现少量异常细胞,临床表现又不典型,可能为某种疾病的早期或前期或不典型病例者,如难治性贫血等,要结合临床做相应的检查,并动态观察其变化。
(4)排除性诊断:如临床上怀疑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其骨髓中血小板易见、巨核细胞无成熟障碍,即可排除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可能性。
(5)形态学描述:骨髓象有些改变,但提不出上述性质诊断意见,可简述其形态学检查的主要特点,并建议动态观察,尽可能提出进一步检查的建议。
二、骨髄细胞形态学<大纲要点>1.正常血细胞形态学(熟练掌握)粒、红、巨核、单核、淋巴、浆细胞系统形态及正常骨髓中形态类似细胞的鉴别2.正常骨髓象3.异常骨髓细胞形态变化特点及其意义1.正常血细胞形态学(Wright染色)(1)粒细胞系统形态1)原始粒细胞: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或类椭圆形。
胞核较大,约占细胞的2/3以上,核染色质呈细粒状,排列均匀,无浓集,核膜较模糊。
核仁2~5个,较小,清楚。
胞质量少,呈透明天蓝色,绕于核周,无颗粒。
2)早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2~20μm,圆形或椭圆形。
胞核大,核染色质较原粒粗糙,核仁常清晰可见。
胞质量较多,呈淡蓝、蓝或深蓝色,浆内含紫红色非特异性的天青胺蓝颗粒。
3)中幼粒细胞:①中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
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占细胞的1/2~2/3,染色质聚集成索块状,核仁消失。
胞质量多,内含中等量、大小较一致的特异的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5~20μm,胞核与中性中幼粒细胞相似。
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排列紧密、橘红色的特异的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5μm。
胞核椭圆形,轮廓不清楚,核染色质较模糊。
胞质内及核上含有数量不多、排列零乱、大小不等的紫黑色特异的嗜碱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①中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6μm,呈圆形,胞核明显凹陷,但其凹陷程度一般不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
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呈小块,并出现副染色质(即块状染色质之间的空隙),核仁无。
胞质量多,染浅红色,充满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6μm,胞核在中央或偏一侧,呈肾形或椭圆形。
胞质充满着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4μm。
胞核固缩呈肾形,轮廓模糊。
胞质内及核上含有少量、分布不匀的嗜碱性颗粒。
5)杆状核粒细胞:①中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5μm,圆形。
胞核凹陷程度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以上,形态弯曲成带状,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核两端钝圆,染深紫红色。
胞质充满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1~16μm,圆形。
胞核与中性杆状粒细胞相似。
胞质充满着粗大的橘红色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10~12μm。
胞核呈模糊杆状。
胞质内及胞核上含有紫黑色、大小不均、数量较少的嗜碱性颗粒。
6)分叶核粒细胞:①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4μm,圆形。
胞核分叶状,常分2~5叶,核染色质浓集或呈较多小块。
胞质丰富,浆内分布着细小紫红色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1~16μm,胞核多分为两叶。
胞质充满着粗大呈橘红色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2μm,胞核可分3~4叶或分叶不明显。
胞质嗜碱性颗粒呈紫黑色,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常掩盖在核上。
粒系细胞形态特点总结:(2)红细胞系统形态1)原始红细胞:胞体直径15~25μm,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钝角或瘤状突起。
胞核圆形、居中或稍偏于一旁,约占细胞直径的4/5,核染色质呈颗粒状,比原始粒细胞粗而密,核仁1~3个,胞质量少,深蓝色,不透明,在核周围常形成淡染区。
2)早幼红细胞:胞体直径15~20μm,圆形或椭圆形。
胞核圆或椭圆形,占细胞2/3以上,核染色质可浓集成粗密的小块,核仁模糊或消失,胞质量多,染不透明蓝或深蓝色,仍可见瘤状突起及核周淡染区。
3)中幼红细胞:胞体直径8~15μm,圆形。
胞核圆形或椭圆形,约占细胞的1/2,核染色质凝聚成索条状或块状,其中有明显空隙,核仁消失。
胞质内血红蛋白形成逐渐增多,可呈嗜多色性。
4)晚幼红细胞:胞体直径7~10μm,圆形,胞核圆形,居中或偏位,占细胞1/2以下,核染色质聚集成数个大块或凝缩成紫黑色团块状,胞质量较多,浅灰或浅红色。
5)网织红细胞:为晚幼红细胞刚脱核的分化阶段,直径8~9μm,胞质内仍含嗜碱物质,属未成熟红细胞。
6)红细胞:正常红细胞平均直径7.2μm,形态呈双面微凹之圆盘状,中央较薄,边缘较厚,染色后呈淡红略带紫色,中央部分淡染,无核。
红细胞系统形态特点总结(3)单核细胞系统形态1)原始单核细胞:胞体直径14~25μm,圆或椭圆形。
胞核较大,圆形、类圆形。
核染色质纤细,呈疏松网状,核仁多数1个且大而清楚。
胞质较丰富,呈灰蓝色,不透明,边缘不规则,有时可见伪足状突出。
形单影只心思细腻灰色不明2)幼稚单核细胞:胞体直径15~25μm,圆形,不规则形。
胞核圆或不规则形,呈扭曲折叠状,核染色质较原单核细胞粗糙疏松,呈丝网状,无核仁。
胞质较多,染灰蓝色,可见细小染紫红色的天青胺蓝颗粒。
3)单核细胞:胞体直径12~20μm,圆形或不规则形,胞核形态不规则并有明显的扭曲折叠。
核染色质较细致,疏松呈丝网状或条索状。
胞质量多,染灰蓝色和淡粉红色,胞质内见细小的、分散均匀的灰尘样紫红色天青胺蓝颗粒。
4)巨噬细胞: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内变成巨噬细胞。
(4)淋巴细胞系统形态1)原始淋巴细胞:胞体直径10~18μm,圆或椭圆形。
胞核大,位于中央或稍偏一侧,圆或椭圆形、核染色质细致,呈颗粒状,但比原粒细胞稍粗,排列匀称,核膜浓厚,界限清晰,核仁1~2个,胞质极少,呈淡蓝色,透明,核周界明显,无颗粒。
淋漓剔透、淡泊名利、无粒一身轻2)幼稚淋巴细胞:胞体直径10~16μm,胞核圆或椭圆形,核仁模糊不清或消失,核染色质仍较细致。